“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社會在快速發展,高校學生的個性化日益突出,高校思政課卻依然沿用傳統教育方式,影響了學生參與積極性,思政課的有效性難以保障。對此,積極利用“微時代”,實現高校思政課堂的有效性,使高校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與職業道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策略
前言:“微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受到影響,發生種種變化,此時,若高校無法準確把握微時代帶來的種種變化,大學生思政課將難以發揮效用,進而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對此,緊抓微時代到來帶來的種種變化,探索適當的思政教育路徑,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力量,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
1、“微時代”的概念
“微時代”是一個時代命題,其中,蘊含了多種復雜語義,如:人際交往、生活方式、文化傳播、社會心理等。微時代主要以微博、微信等為傳播媒介,以短小精煉為傳播特征的時代。據統計,2017年間,微博月活用戶將近4億人。微信活躍用戶將近達到10億人。由數據來看,微時代下,信息傳播內容將更加豐富,傳播速度將更加快捷,傳播范圍將更加廣泛。在該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人都能夠傳播信息、獲取信息,而對微時代管束的寬泛,大量不良信息夾雜其中。此時,大學生作為微時代的一員,想法、判斷能力并不成熟,為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加強高校思政課,越發重要[1]。
2、“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變化特點
在微時代背景下,精簡短小是文化媒體的特色之一,如:在發微博時,若內容為文字,則上限為140字符,若內容為視頻,則時間上限為300秒。這些特色與當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快節奏生活相適應,同時,人們能夠更加快速的獲得海量信息,這也是微博月活用戶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然而,微時代傳播內容的精簡,帶來優勢的同時,信息碎片化難以避免,因微時代所傳播的信息普遍缺乏內涵,缺乏深度,且媒體工具固定,一種網輿文化氛圍逐漸形成,對大學生思想帶來巨大影響,諸多大學生不再如以往一樣刻苦、鉆研,習慣對周圍信息的一知半解,使大學生缺乏對問題的探究精神,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思想行為等受到影響,大學生心理普遍存在浮躁現象[2]。
除了精簡短小之外,微時代下的另一個特色則是高速傳播。在微時代背景下,無論哪個微媒介,其功能都是為擴大人際關系網、提高網絡輿論影響力存在的,人們通過將自身的生活狀態、價值觀點等傳遞給更多人,以此獲得對自我的肯定,過的身心的滿足。但是,也存在部分人為博眼球,故意夸大、惡意扭曲事實,甚至以過激的言語,展現個人價值取向,不遵守道德規范,不順應社會主流。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正在形成初期,并不能準確分辨對錯,對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較差,在微時代背景下,極易受到影響,為大學生未來發展帶來阻礙。
在微時代背景下,人們能夠加任何陌生人為好友,因交流的對象互不了解,人們言論更加隨意,言論的自由,極易解放大學生被壓抑的黑暗面,影響大學生未來發展。另外,因網絡人氣能夠使人們的心理得到滿足,降低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挫敗,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明顯增大,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轉淡。如此,直接導致大學生進入一個新環境后,很難適應環境,甚至對人際關系產生懼怕與疏離,長此以往,大學生對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期待感越發降低,進而全身心投入網絡虛擬人際關系的構建上,而對網絡虛擬關系的依賴性,并不能解決人際關系間的供求矛盾,反而進一步加劇現實人際關系的惡化,擴大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卑心理,引發大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此種種,可見微時代對大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對此,加強思政教育,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成為高校教育的重點。
3、“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策略
3.1、把微語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微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此影響下,大學生的話語思維、行為方式逐漸轉變,向短小精煉,詼諧幽默,犀利新潮的“微語言”轉變。微語言,能夠通過一句話、幾個數字、一個表情,展現出人們所要表達的內容,如:23333333,(*?▽?*),人艱不拆等,言簡意賅的語言,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交流的特點。這些話語形式,輕松、詼諧、多元,精辟,大學生對其投入大量時間,影響了信息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嚴謹性。但是,不可否認,微語言具有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對此,在高校思政課堂上,為降低課堂的枯燥,教師可利用微語言創新思政工作話語體系,提高學生興趣,提高思政課的有效性,降低微時代帶來的不良影響。
3.2、構建微媒介平臺,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應緊跟時代,將思政教育與微時代背景相互結合,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學生的困惑,真正為學生解答疑惑,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3]?;诖耍處熆蓸嫿ㄎ⒚浇槠脚_,通過觀察學生日常溝通、所發表的動態等,了解學生心理狀態,針對性展開思政教育,為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對微時代各種信息的分辨能力,推動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3、加強微課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實現思政教學的高效性
微課是一種以一定方式營造一個主題化的小環境,區別于教學課例、教學設計等單一資源,其中包含了教學設計、素材、練習題、教師一對一點評等內容,當前,微課已經成為我國常見的一種教育模式,被廣泛應用到課堂中。與傳統教學課堂相比,微課教學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并且,微課內容短小精悍,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保障學生抓住課堂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在思政教育中,加強微課的應用,能夠增強思政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并且,除了課堂之外,教師還可直接將微課上傳媒介平臺,積極利用學生空閑時間,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記憶,提高高校學生思政素養。
4、總結
“微時代”的到來,人們網絡言論自由度明顯提升,網絡為人們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處于時代最前沿的大學生,因微時代的影響,心理上發生諸多變化,其的生活習慣、學習方式等也在潛移默化中被改變,大學生思想行為受到影響。對此,高校應重視該問題,積極利用微時代背景,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提高高校學生綜合素養,為國家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季紹文, 楊梅. "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路徑探討[J]. 赤子, 2017(21):119-119.
[2]楊靜. “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路徑研究[J]. 教育, 2017(1):00093-00093.
[3]張帥. “微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有效性的路徑分析[J]. 長江叢刊, 2018(20):102-102.
作者簡介:林桂紅,1963年10月,壯族,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籍貫:廣西隆安縣。
基金項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