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堂手機媒體管理策略審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手機媒體嚴重干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削弱了教師教學積極性,削弱了學生學習動力,破壞了課堂紀律的嚴肅性,降低了教育效能的有效性?,F行的應對手機干擾的策略主要有“無為而治”、“阻擋與禁止”、“解決與引導”等。這些策略都有他們自身的缺陷,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要在客觀分析手機媒體影響課堂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多方合作,各方共同努力,從而有效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堂;手機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0-0013-02
一、引言
隨著智能設備的不斷發展,手機已經由單純的視聽終端變成了融合通信、支付、文化、娛樂、媒體等功能的一個綜合性設備,手機媒體成為繼“紙媒,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網絡媒體”之后的“第五媒體”。與其他媒體相比,手機功能更加強大而且便于攜帶,因此很快就有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地位的用戶。其中,手機用戶的主力軍是大學生群體。
二、手機媒體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干擾
1.降低教師講課的積極性。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互動的場所。當參加課堂的學生表現出專注和理解時,教師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效果,實際上大學課堂就是一個愉快的意識形態對話和相互啟發的場所。但由于大學的思政教學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認為其并不重要,手機媒體的出現加劇了大學生在思想上逃離課堂。所以在思政課堂上容易出現一個熱心的老師面對一個教室的“低頭族”,當看到一個沒有任何人參與的課堂時,老師的激情和熱情自然而然地大大降低。
2.破壞課堂紀律。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課堂紀律是確保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智能手機作為一種相對流行的溝通和社交工具,學生隨身攜帶是可以理解的。但手機影響課堂秩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手機在教室未開靜音時常發生。在上課途中,也有不少學生通過手機閱讀小說,玩游戲。這些與思想政治教育倡導的紀律和誠信原則顯然是相違背的,但高校的思政課堂卻屢禁不止。
3.降低教學效果。手機媒體對于課堂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手機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最終都會轉變為對課堂教學的效果的影響。思政課程不同于其他的學科,教學過程以純理論為主,這讓學生難以對教學產生興趣。而且思政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價值觀,但手機媒體上有著太多雜亂無章的信息,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水平不夠和社會經歷的缺乏,導致容易被這些信息所誤導,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扭曲的價值觀。思政教育將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有得于心”、“外化于形”也成了一句空話。而且在外來思想的腐蝕下,不少學生已經受到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資本主義的誤導,對于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來說都是具有極大的危害的。
三、目前高校對手機的管理策略評析
1.無為而治。不少老師在實際教育中使用“無為而治”的方法應對課堂上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的現象。所以老師開始思考思政課堂的教學新模式,從而日后可以與手機“爭搶”學生的注意力。但這種老師只是一少部分,更多的教師則是沒有辦法處理手機對于課堂的影響,認為學生上課使用手機已經是“大勢所趨”了,這種思想不僅在思政課上存在,其他的課堂也是一樣存在的,而且教師若上課時花了太多心思去管理學生玩手機的現象,很可能因小失大,耽誤了正常的教學進度。
2.嚴厲禁止。近年來,與“無為而治”相比,大學對于消除手機媒體對大學課堂包括思想政治主題的危害,強制性禁止在教室中使用手機,以確保課堂教學方法的進步和有效性。例如,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將通過技術干預實施“限時斷線”。換句話說,網絡信號在課堂上被屏蔽,學生必須離開網絡并專心于講授課程內容。人們最希望的是創建一個“0手機課堂”?!?手機課堂”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主要是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教室,這樣可以避免影響到日常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室門口設置一個“手機存儲袋”,并要求學生在上課前交出手機達到“人機分離”的目的,課后取回,現如今很多大學采取這種方法。
3.“以疏代禁”。與“堵”和“禁”的嚴厲措施相比,有些人認為手機媒體不應該采取這種嚴厲的措施。因為采取強制措施,學生很容易起逆反心理,使這些措施難以長期實施,同時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所以有人建議他們應該善于運用靈活的控制措施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己使用手機更加理性。用舒緩的方法來引導他們,很顯然,“疏理”的措施更符合高?!耙匀藶楸尽钡慕虒W環境。然而,現有的梳理措施在應對手機對大學課堂的干擾方面依然薄弱。學生的自制力不夠,仍需要教師定期提醒他們,但是不少學生對這種提醒置若罔聞。高校的思政課堂教育又以大班為主,導致口號和倡議很多僅僅停留在形式上。
四、高校思政課堂手機媒體管理策略新思路
上述三種應對策略存在很大差異。第一和之后兩種的區別在于控制與否。換句話說,對于是否在教室中管理手機存在分歧,第二和第三個方面的區別在于“關于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移動媒體存在分歧”。意識形態面對政治教授課堂中手機媒體的嚴重干擾,所有負責任的教師都不會置之不理,不會“無為而治”。在管理手機媒體方面,“禁”和“封”、“疏”和“導”共同的目的是保持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的目標難以實現,這和使用管理手段沒有實質性關系。事實上,思政課堂中的手機的管理問題并不簡單,涉及面很多。只有明確原因,規定正確的方案并以多種方式進行合作,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師。教師要積極提高職業素質。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把社會現實問題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貫徹執行理論解釋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假、大、空”的說辭。另外,要改革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評估模式。思想政治教師要敢于打破原有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嘗試各種教學方法,如學科教學、情景教學、舞臺教學等,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其次是學生方面。大學生必須改變功利主義學習的觀念,必須充分認識思想政治素質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大學生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與忽視思想政治素質有直接聯系。我們必須建立對移動媒體使用的科學觀點,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成長有著“雙刃劍”的作用,如果使用得當,將有利于學院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否則,會導致大學生沉迷其中,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需要定期積極開展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培養良好的使用手機的習慣。
最后是學校管理方面。我們必須用移動媒體來調節大學生的行為。學校在研究出更有效的培養策略之前,清晰的約束性紀律仍然是正常秩序的最強保障。在大多數高校中,大學生將手機帶入教室不違反學生手冊和教學管理規定。高校相關部門需要加強管理,修訂有關規章制度,如增加“課堂手機管理”規定,明確規定懲罰措施以規范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的行為。要強調的是相關的管理規定的有效實施。否則,這項規定也只是一個口號而已,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五、結語
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傳統的思政課堂已經不適合當今的大學生,各方都有義務改造傳統的教學模式,然而這些模式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要樹立正確的態度,積極地進行嘗試和探索,這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雨婷,賈文淼,鄭鈺,單雨軒,徐瑋,李春立.大學生“手機控”產生機理分析與對應策略探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09):16-17.
[2]陳夢然.大學生學習品質調查與提升路徑研究——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02):17-27+123.
[3]駱紹燁,陳建輝,莊美連.大學課堂手機依賴原因與引導策略——以教師為實施主體的實證研究[J].莆田學院學報,2017,24(03):93-9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