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思歷史,明辨篤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吳躍華老師在其著作《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前史考釋》一書中,運用了整整一章共100頁的篇幅重新認識“徐州名人”馬可的童年。本文作者通過閱讀該書中對馬可先生童年經歷的考釋,進一步了解了馬可先生許多鮮為人知的成長經歷,同時也對馬可先生后來的創作、評論、研究和教學管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吳躍華;江蘇師大;馬可研究;考釋;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馬可先生是河南大學著名校友,知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畢業于河南大學化學系。2013年12月24日,為紀念馬可先生誕辰95周年,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為這位杰出校友隆重舉行了“馬可作品音樂會”和“馬可學術思想研討會”,受到了音樂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這場音樂會也作為“河南高雅音樂進校園”的專場演出,在河南省各大高校以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大學巡演二十多場,音樂會通過演繹馬可先生的音樂作品,弘揚了馬可先生卓越的藝術才華和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展示了該院的教學成果和音樂專業辦學實力。
馬可先生是1964年中國音樂學院成立時主持工作的副院長。2014年9月,中國音樂學院在舉辦50年校慶期間隆重召開了“馬可學術思想研討會”, 并舉行了《馬可選集》出版發行儀式,馬可先生的母校河南大學更是出動近百名師生赴京獻演了《人民音樂家——馬可》專場音樂會,筆者當時以中國音樂學院在讀博士、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的雙重身份,全程參加了校慶期間紀念馬可先生的系列活動,并撰寫了《中國民族音樂的豐碑——馬可學術思想研討會綜述》發表于《人民音樂》2015年第2期。高度關注2018年6月,在中國音樂學院召開的馬可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并參與了6月下旬在河南大學舉行的“馬可學術思想座談會”,馬可先生的女兒馬?,撆亢团鲫P文杰先生應邀參加了座談會,讓我對馬可先生的成就及成長經歷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2018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聯系上了江蘇師大的吳躍華老師,就馬可研究和戲曲教育等問題進行了愉快地討論,不久后就收到了他的贈書《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前史考釋》(同時他還贈予了我院資料室一本),由于上述與馬可研究的種種交集,首先認真拜讀了該書中關于馬可先生的章節,讀后頗有些心得體會。
吳躍華老師作為馬可先生的家鄉人,又恰好是一名音樂學者,因此對于人民音樂家馬可的研究可謂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好這個“地利優勢”,否則吳老師文中所提到的歷史文獻甚至教材中的種種錯誤論述怎么會以訛傳訛至今呢?在書中,吳老師詳細梳理了研究馬可本人的文章、電視節目和相關資料,去中國音樂學院調查馬可檔案、在徐州等地走訪調查,以親力親為、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最大可能地還原了馬可先生的童年經歷,糾正了多位著名學者的文章當中對于馬可成長經歷描述的失實之處。吳老師作為一名患癌10年大學普通教師,經濟上并不寬裕,然而他卻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音樂學者的文化使命,數年來走訪多位馬可先生的子女、親戚、老師和老鄰居,以期重新認識“馬可的童年”,其刻苦鉆研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吳老師在書中指出,《馬可選集》編后提出要“重新發現馬可,重新認識馬可”,事實上關于馬可音樂作品的研究很常見,但對馬可本人的成長經歷研究卻很少見。其實研究馬可本人的成長經歷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更為重要。
首先,吳老師在書中對馬可的家世背景進行了追根溯源。對馬可先生本人及其哥哥馬路德的檔案進行了調查,這是我第一次詳細地了解到馬可的家世背景和童年狀況。馬可一家受美國傳教士葛馬可及其夫人影響很大。父親深知不識字之苦,因此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從小就被送進基督教會學校里讀書。據吳老師考察論證,父親在馬可7歲左右時去世,而不是眾所周知的5歲。父親去世后,除了“糧食、房產外沒什么收入”,馬可的母親當時不惜典房當地供子女讀書。因此,馬可認為他的母親是他思想最初的啟蒙者之一,她埋頭苦干、苦盡甘來、勤儉模范等思想作風對馬可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其次,吳老師在書中關于名字的考證讀來有趣。他認為“名字有塑造和影響一個人價值取向的功能”,因此不惜用數頁的篇幅來考證馬可及其兒女們的名字。關于馬可本人姓名的由來,“馬可就是基督教《馬可福音》里圣徒的名字”這種說法比較普遍,但馬秀芹的文章說:“據對葛馬可南卡羅來納州家譜考證,馬可的名字應該是對感恩基督教引領人葛馬可的紀念”, 因為馬可家和美國傳教士葛馬可有著非常密切的往來關系,馬可也為此崇拜美國文明、立志要“科學救國”。此外,他給女兒取名馬海星,是為了紀念他的領路人冼星海,而另兩個女兒馬海玲、馬?,搫t取自《小二黑結婚》中最著名的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盈盈的天》中“粼”和“瑩”字。這些名字說明了馬可先生對于音樂事業的熱愛和投入,展現了他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也體現出他從一名基督徒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信仰變化和心路歷程。
第三,吳老師在書中還以其大膽質疑、小心論證的精神對李凌、汪毓和、馮光鈺、戴嘉枋、任實、鄭培心等評論家、史學家以及馬可的音樂老師等“關鍵人物”對于馬可的不實演繹甚至錯誤解讀進行了剖析,以更加確鑿真實的材料還原了馬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真相,并由此推斷馬可當時的心理。吳老師認為:“許多文章出現不實信息的問題原因主要是太滿足于‘人應該是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音樂是人學,音樂教育學更是人學,音樂家本身就是充滿人的生命活力和復雜靈性的精神個體……應把馬可當做活生生的人來研究,描繪他能動的生活過程,從各個不同層面探索馬可那深遠的精神世界?!?
第四,文中對馬可從小所受的民族音樂熏陶進行了剖析。根據《江蘇戲曲志》(徐州卷)和2004年孫柏樺文章《馬可關心柳琴戲》推斷出馬可童年時代受到家鄉戲曲的影響,一說起家鄉戲他如數家珍。他說:“一個劇種的音樂唱腔發展,離不開劇種活動地區的音樂和語言?!北热珩R可創作的《南泥灣》與柳琴戲最著名的《喝面葉》中梅翠娥唱段有一定聯系;《小二黑結婚》跟柳琴戲也有一定的聯系;馬可在評論歌劇《從軍行》中立刻聽出該曲有幾段采用了《五更調》《十二月》的旋律……可見馬可的民間音樂素養不俗。對民間音樂的感情是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是篤定而深厚的。
出于對馬可先生研究的興趣,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的相關章節,既有獲得新知的喜悅,也有批判性思考與質疑,更有對吳老師不辭辛苦查找翻閱史料、親自調查走訪、嘔心瀝血多年集文成著的敬佩。此次通過閱讀吳老師對馬可先生童年經歷的考釋,我了解到馬可先生許多鮮為人知的成長經歷,也對馬可先生后來的創作、評論、研究和教學管理工作有了管窺式的了解。感謝吳躍華老師深入調查研究馬可先生童年時期的史料,長期以來堅持筆耕不輟,樹立了“審思歷史、明辨篤行、結合實際、親自考察”的學術研究好榜樣,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吳老師這種對于學術問題嚴謹認真的考釋態度,不畏“權威專家”們根深葉茂、影響力大,敢于提出異見、挑戰“學術權威”的精神非常值得學習。反觀作為馬可先生母校的音樂老師,對于馬可先生的研究還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情。應深入研究馬可學術思想、學習馬可精神,沿著馬可先生曾經奮斗過的足跡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1]吳躍華.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前史考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尚永娜(1977—),藝術學博士,河南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