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與審辯思維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考作為高中學生步入大學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是高中學生學習生涯的最后一戰,語文則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其中作文占60分,作文多數以議論文和記敘文兩種文體為主。當下的高中生在寫作時主要缺乏審視能力和辯證能力,在議論文的創作過程中不能夠正確的從正反兩面看待問題。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低,審辮思維不高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娟P鍵詞】學生核心素養;高考作文;審辯思維【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91-01一、高考語文作文中的審辯思維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和歷屆考生所出現的問題來看,審辯思維的缺乏導致很多學生在拿到高考語文試卷時,不能夠辯證的看待作文描述中所蘊含的作者意圖,揣摩不到作者的出題意圖。往往只能夠針對其中一個方面展開論述,而另一個方面的論述達不到必要的深度和思維模式;或者只能夠洞察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2018年全國卷(第二套)中的作文,關于“二戰”期間飛機防護問題。在題干中,出題人已經將事實與專家分析寫出,學生需要的便是在專家的觀點上進行立意,對于專家的針對的問題和最后的結果找出相應的實例,舉例論證,緊緊抓住材料中體現的重點,不讓立意出現太大的偏差。但是從考試后統計的數據來看,有不少學生在讀題是已經將出題人的意圖揣摩到,但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僅僅抓住正面進行了論述,沒有從反面進行平衡,這導致不少學生的文章頭重腳輕,沒有取得較高的成績。再看2018年全國卷(第一套)“世紀寶寶中國夢”,作文材料中,出題人以漂流瓶的方式展望未來,其中涉及了材料,中國時政,在考慮到這些的時候,同樣不能忘記醒目作文題目“中國夢”,對于中國夢,更多的則是還沒有實現的,或者正在實現的。這就要求考生在寫作的時候要時刻兼顧作文材料,作文題目,時事政治,與此同時,學生要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審視思考,考慮角度可以是過去、未來等等。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早不斷積累論證材料,充分做到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考慮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只從一個方面進行考慮,更多的是要正反論證。二、明確審辯思維,確立思維方向審辯式思維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理性達到合理論證,針對所存在的原則、實踐方法,進行創造。審辯思維要求學生自主思考,不斷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式;將思維轉化為行動,借助目前存在的網絡搜索引擎,自我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也是目前人工智能的開發方向。對于學生來說,審辯思維在學習生活的中應用更加廣泛,在語文作文的寫作中,學生不僅要明白題意,更要謹慎判斷,充分考慮后再有所行動,對于題目所要求的問題能夠靈活轉變為自己所了解的,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拆分成不同而分塊,對于每個分塊單獨論證,同時尋找分塊之間的聯系,再充分組合。學生審辯思維的確立與老師的教學方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為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高中語文老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審辯思維授課,將特點鮮明的例子在課堂上進行分析研究,讓學生體會其中存在的不同的觀念,以及觀念之間的聯系。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進行講解,其中存在的國家早藥品管理體制和人民需求之間的問題、國內國外藥品、藥效、價格差距,以及人性與法律之間的選擇,都是目前社會中存在的焦點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對影片中體現以上問題的片段進行分析,結合審辯思維的思考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教會學生在高考寫作中自己應該如何在作文中實現這種思維方式。在課程的最后,要求同學們根據本節課所講解的問題和思維方式,寫一篇有關《我不是藥神》的議論文,進行當堂訓練。三、實踐出真知,實戰中鍛煉思維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高考作文寫作方法的探究過程中,不應僅僅講述其中的思維,體現方法的實例,更多的是利用所學到的內容進行針對性訓練,教師在課前提前挑選好適合典范性鮮明的高考作文題,在不斷地寫作中,提升學生對于審辯思維的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實戰中掌握必要的技能。例如:2017年山東高考卷《24小時共享書店》,這篇高考作文教師在講解時,要讓學生找出其中存在的社會熱點以及關鍵的處理問題的態度,并聯系人生與個人的生活態度。用材料中所給出的書店的圖書管理員對不同的人群所表現出來的同樣熱情的態度作為立意點,充分論證,并結合社會實際,找出與圖書管理員做法相反的例子,審辯思考,挖掘其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在實踐中讓學生逐漸確立對于思想觀念,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以身作則,教學過程中滲透審辯思想。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擁有發現蘊含審辯思維方式的實例,從而能夠將其應用到自己的高考作文中,為自己的作文加分。四、豐富知識儲備,學會隨機應變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高考題目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題目,其中往往是以社會熱點,或者時事政治為寄托體,將作者的寫作意圖藏于其中;其中更是滲透著對于邏輯思維、批判思維能力的考察,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積累時事政治的實例,以及社會熱點中所蘊含的現實道理。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不斷積累寫作材料,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不僅是高考作為對于學生知識儲備的要求,更是學生“核心素養”: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文化基礎,對于學生的基本要求。只有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夠真正了解社會熱點中的問題;才擁有必要的社會文化基礎,三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更促成學生個人水平的提高。通過這種方式徹底打破學生思維認識的高度低,死記硬背作文模板,寫作結構單一等問題;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在文章中充分展示材料內涵,突出立意的觀念;改變學生寫作手法單一問題,改變整篇文章都只采用陳述方式書寫問題;教會學生在思考論點時采用全方位、多維度的思考方式??偨Y思維發展和思維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而它們的最高層次便是審辮思維。審辮思維的養成,更是體現科學精神的重要指標。讓學生具有問題意識,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判斷能力,崇尚真知,尊重事實和證據,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在寫作的過程中,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通過教師和學生雙向的不懈努力,學生的寫作水平終將日益提高,也更能夠應對高考作文,在考場上充分發揮自己平日生活中對于素材和寫作方法的積累。參考文獻[1]熊國良.高考作文與審辯式思維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8(10):22-22.[2]陳荔平.審辯式思維對發展等級“深刻”的啟示[J].中學語文,2018(10):46-48.[3]趙文靜.語篇視角的2010-2014年高考語文作文材料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4]王秀娟.新時期高考語文作文命題趨勢及作文教學變革方向研究[D].延安大學,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