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環節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傳統的閱讀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高考改革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當重視閱讀環節,從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等方面出發,提高學生閱讀質量。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與核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不管是近幾年的全國語文卷還是江浙滬的新高考模式下的語文試卷,閱讀要求都越來越高。面對這個狀況,最好的對策是以不變應萬變,抓好平時的閱讀教學,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大部分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不高,主要原因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往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來完成一些學習任務,導致學生形成一種潛在的壓力,認為閱讀就是與某種沉重的學習任務聯系在一起。在這種讀書觀下,學生很難提起對閱讀的興趣。特別是在課內閱讀過程中,傳統教學比較重視文言文的閱讀,而輕視現代文的閱讀,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十分吃力而失去興趣,而現代文閱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引導。這樣他們的閱讀水平可想而知。
因此,在閱讀興趣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將閱讀視為一種愛好來培養。比如在文言文閱讀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傳統四大名著和一些短篇的人物傳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斷閱讀就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而在現代文的閱讀當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決定,比如2012年,莫言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因此,很多學生對于莫言的作品十分感興趣。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紅高粱》、《蛙》、《生死疲勞》等作品??偠灾?,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愛好推薦不同的書籍,不能強制性地要求學生閱讀其原本不感興趣的作品,在學生閱讀范圍的控制中,教師可以勸誡、引導,但是不能強制命令。
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并且將這種閱讀習慣作為一種生活行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必刻意地要求自己,而是一種主觀的意愿。但是大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隨意性比較強,想讀就讀、想放就放。大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都是采用粗讀的方式進行閱讀,一篇課文讀完之后還沒有了解課文真正的意思,僅僅憑著自己的第一印象來了解。
在閱讀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定期為學生推薦一些文章,還可以根據學生近期閱讀的文章進行討論,還可以在班級內定期開展讀書會,讓學生分享自己最近的閱讀心得。在這種閱讀氛圍下,學生自然而然會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也會不自覺地將閱讀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細讀的習慣,對一篇文章要做精確的理解。比如在2018年浙江省語文高考試卷當中,第一篇閱讀理解的題目就要求學生閱讀的精確性,該段文字主要講述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民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當中包含著大量的數據,并且分析范圍比較廣泛,而第一題則是要用30個字概括文意,這就要求學生對這段文字有著極強的理解能力,而這只有通過精細化閱讀才能實現。
三、培養廣泛的閱讀面
在高中學生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由于興趣愛好的驅使,閱讀的內容都比較單一,局限了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讀閑書,閑書指的是課外書籍,包括流行讀物,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學生閱讀范圍可以有效擴大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由于應試教育以分數為重,因此,當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之后,就會感受到閱讀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對閱讀的興趣自然更加濃厚。
在培養學生閱讀范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每周抽出兩節語文課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直接將學生帶到閱覽室上課。在閱覽室閱讀可以有效避免學生閱讀單一的問題,這里不僅有古典文學還有現代文學,不僅有經典文章,還有青春玄幻,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閱讀興趣,避免學生沉溺于一種書籍當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學生進行廣泛閱讀時,教師要注重閱讀關鍵環節,使學生的閱讀更加活躍。比如在2018年浙江省語文高考試卷當中,其中一個閱讀文章選自《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如果學生的閱讀方向比較單一,在面對這種文章時就會顯得猝不及防,而如果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接觸過這種類型的文章,在答題的時候就會有條不紊,應對自如。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這一環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盡量采用引導的方式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擴大學生閱讀量,但是在課外閱讀內容方面,教師不能采取強制性的方式逼迫學生閱讀某一讀物,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升自身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成績。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高級中學(364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8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