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新高考的改革給大學帶來了發展機遇,在大學招生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等方面也產生許多積極影響;同時也給大學帶來了許多挑戰,如在學生的學業適應方面的問題。面對著一系列的挑戰,大學與高中理應采取正確措施協同育人,化挑戰為機遇。本篇論文針對新高考生的學習適應情況進行研究,分析背后的原因及提出解決建議,望能更好促進學生對于大學學習的適應,加強大學與高中的銜接。
  關鍵詞 新高考 協同育人 學習適應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提出
  眾所周知,我國的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存在著巨大差異,新高考改革后,高中與大學兩個教育階段的嚴重脫節現象更加凸顯出來, 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
  所謂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生能夠正確地對待學習,保持適當的學習動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效等綜合的學習行為過程,是衡量學生對學生角色的適應、對學習職責的承擔以及對學習效果的獲得等學習適應狀況的重要指標。良好的學習適應性是取得學業進步的重要保證,學習適應性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大一是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期,尤其是學生進入高校后,在高校的學習適應上有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陌生的學習環境、不同的教學方法、不穩定的專業思想……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適應,而學生學習適應的好壞對于學業以及未來發展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研究大學生學習適應,尤其是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學習適應狀況,不僅能夠促進新高考后的大學與高中銜接工作,同時對優化大學生學習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方法,抽取杭州師范大學的學生為被試,對大學生適應性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問卷采取網上答題的方式,共獲取有效數據340份,其中男生53人,女生287人; 文史類 234人,理工類106人。
  2.2研究工具與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采取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采取了調查問卷和半開放式訪談兩種調查手段。在設計問卷之前,對不同學院組織了個別訪談,在了解基本情況之后,參照了 《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馮廷勇)設計了調查問卷。問卷共包括30個題目,測量新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環境、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指導等六個維度的適應情況,題目類型為三級量表形式。在數據收集之后,使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3結果分析
  3.1背景及個人等因素對適應性水平的影響分析
  筆者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spss處理后,進行了獨立樣本 t 檢驗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性別、學科專業類型、生源地等對適應總分或其各個維度有顯著的影響作用。(1)性別影響大學生的適應水平。從性別來看,不同性別的大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有著顯著性差異(t=-2.84,p<0.05), 女生的適應水平顯著高于男生。(2)生源地影響大學生的適應水平。從生源地來說,生源地為城鎮的學生的適應水平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t=2.2,p=0.027)(3)學科專業類型影響學生的適應水平。大學期間,學習不同的專業對學生的學習適應影響也不同。就數據而言,文科專業的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較理工科學生有顯著差異,而文科生的適應情況也比理工科學生更好。(4)畢業學校影響學生的適應水平。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后顯示(f=5.552,p=0.005),來自不同畢業類型學校的學生對高校的適應情況也大不相同。來自優秀高中的學生,尤其是來自重點高中的學生適應性會比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
  3.2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分析
  3.2.1學習動機對學習適應影響最大
  學習動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是提高學習適應性的出發點、立足點,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態度、方式和最終的結果。數據顯示,學生適應的整體均值為1.53,這表明現大學生學習適應整體水平比較好。但我們發現在幾個維度中,學習動機均值最低,這說明現大學生在學習動機的適應上仍存在很大的問題。在問卷中,關于“我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學習很有動力?!钡葐栴}中,只有30.5%的學生表示同意,51.5%學生持中立態度,而18%的學生則持反對態度。同時,只有26%的學生表示自己“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其余的人持中立或是反對態度。
  3.2.2教師的教學模式對學習適應起著重要的作用
  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學模式適應的得分僅次于學習動機,這說明學生在教師的教學模式上還存在適應性問題。在問卷中,41%的學生表明“大學教師教學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讓我時常抓不住學習重點”,31%的學生認為“大學教師的授課方法與高中教師差別很大,總讓我覺得不適應?!?
  新高考從大類培養到分流培養,教學模式的改變是最主要的變化之一。在升入大學后,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大學老師的教學模式與高中老師的教學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如何促進學生對教學模式的適應,也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一個問題。
  3.2.3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對學習適應至關重要
  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作為提高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直接動力,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數據顯示,學生在學習能力適應一塊的得分低于整體均分,在問卷中,只有16%的學生承認自己能夠很好地掌握和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適應問題。38%的學生表明“我對自己所學專業很感興趣”,還有32%的同學“由于對專業課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收到了影響”,因此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3.2.4環境對學習適應的影響較小
  環境也是影響學習適應性的因素之一,但是環境因素對學習適應性的影響較為復雜。它包括學習環境、社交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相比于高中,大學的學習環境更為自由與寬松,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對環境的適應程度最好。只有13.5%學生認為“生活、學習環境與大學差異很大,感到適應相對困難”,在人際交往方面,49.2%的同學認為他們的人際交往能促進學習適應,因此,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方面表現較好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學習適應。   4討論與結論
  4.1高中階段應增設銜接性課程
  在調查中,大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普遍呈不明確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高中階段過于強調考試成績的方式打壓了學生對于學科學習的積極性,以致于在填報志愿時出現盲目、不明確的情況。因此,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學校對于課程規劃應持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態度,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學的學科具有極大的拓寬性,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同時大學與高中理應采取正確措施協同育人,例如利用將大學課堂帶入高中校園,適當引進大學專業課課本作為高中生的課外閱讀書目等方式,增強高中生對于特定學科的興趣,使他們更加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確指出,應將學生志愿填報的思維從“先學校后專業”向“先專業后學?!狈较蜣D變,這都意味著學生對于專業選擇的重視已走在了應試考試之前。因此高等教育更應走進高中校園之中,開設高等教育先修課程,介紹專業及其發展方向,使學生更加了解高等教育的理念與思想,同時在未來專業選擇上提供一定的幫助與指導意見。
  4.2大學應加強自身課程改革建設
  在新高考“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理念下,大學教育應加強自身課程改革,增強大一新生自學能力與綜合素質。
  例如在大一課程中,可適當添加適應性課程,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大學生活。在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年可設置一些更加綜合,與中學相似的課程。建議科任教師開設“大學學習方法課程”,通過課程系統性地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大學學習方法。在課程設置上還需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方面,應該加強大學教師的培訓,課程需要強調系統性,并還需根據授課班級的學情適當地進行調整,幫助學生適應大學學習生活。
  同時應合理設置通識類課程的比例。以浙江大學為例,將本科教育課程總體分為三大類:通識課程、大類課程和專業課程。課程內容向著互相滲透、交叉、綜合的方向發展。在大一時期,利用大量通識課程和大類課程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在大二、大三分科時可做出正確的專業選擇。
  4.3大學階段應提供學習輔導課程
  大學教育與高中教育方式存在差異,同時大一新生處在青春轉折的關鍵期,能否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對其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有著巨大的影響。部分大一新生初入學時,會產生迷茫、焦慮的心理狀態,其具體表現在學習方面。
  學校應積極開展學習分享會。邀請高年級優秀學生向大一新生傳授學習經驗。高低年級還可形成互助小組,在學習和生活上予以指導意見。同時設立導師制度,利用導師指導學習方法、規劃學習生活、幫助制定未來職業規劃等。
  4.4大學生應通過自身努力適應大學生活
  適應性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一種社會能力,其具體表現為大學生自主調節心理狀態以適應新的困難與挑戰。解決大學新生適應性的大部分措施都屬于外部措施,更為重要的是大一新生自身形成適應環境的能力。
  因此,大學生應改變已有認知,完成自我轉型。大一新生應保持積極的態度,防止以片面、消極的心理狀態麻痹自己。從被動接受的“填鴨式”學習轉為自覺學習的主動學習,增強自身的內部動機。
  其實,大學的學習偏向于合作式學習,故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尤顯重要,由此形成的人際關系會直接影響其在校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乃至未來的發展。 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合理適當地選擇社團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和拓寬自己的交際圈,在活動中充分鍛煉自我,展現自己的才華。其次,我們在活動中可以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避免自我估計過高或“自我”的模糊和不正確認知,從而影響自我體驗和學習效能。三人行必有我師,社交過程就是與人不斷交際的過程,大學生可以總結自己的經驗或者與他人比較來進行自我認知,既看到優點也要顧及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反省自己以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避免自我認識落差。
  參考文獻
  [1] 徐小軍.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結構、發展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1.
  [2] 馮廷勇,蘇緹,胡興旺等.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6(05):762-769.
  [3] 牛麗鳳.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適應性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1.
  [4] 田瀾.我國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02):502-5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85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