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說審辯式思維在議論文寫作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7年《語文課程標準》頒布,指明了語文教學要以核心素養為本,進而推進語文課程改革。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把它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標志,這就意味著語文教育要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近年來,新材料作文題型逐漸僵化,作文教學更為注重應試技巧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寫作能力,美國教育家西奧多海伯曾說:“一個學生要較好地學習寫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學習思考。這是一規律,其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笨梢哉f,有無思考或者具體的思維方法是寫作的關鍵,也是決定作文品質的中心要素。就在此時,任務驅動型作文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重要的作文命題樣式,在作文評價端考察的中心不再是審題思維,而是真正的寫作思維,即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評價、權衡并最終判斷。顯然,這是符合核心素養對思維培養的要求的,也能有效改變傳統材料中文中普遍存在的空洞論證現狀。審辯式思維是一種嚴謹、縝密的思維方式,它的實質是“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符合核心素養中“科學精神”的要求,對學生審辯式思維的訓練能有效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以審辯式思維進行寫作,能有效深化寫作立意,把學生單向、膚淺思考變為多維、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把審辯式思維引入作文教學中呢?下面我將以《審辯式思維的力量——時評寫作指導》一課為例,談談這一問題。
一、明確概念,引導審辯式思維啟動
審辯式思維包含三個要素:事實、推論與判斷。
例如:
事實:這輛車子走了五萬公里,它連小修理都沒有過。
推論:這輛車子的質量不錯。
判斷:這是一輛好車!
從事實出發,進行符合事實依據的推論,最后得出合理判斷的過程,即審辯式思維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寫作前不必急于建立觀點,而應該對材料與自己的立場保持合理質疑,并尋找相關的事實依據進行推論,才能得出嚴謹、縝密的判斷。
以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12《常用文體寫作》第二單元第一課《時評》中的文章《誰該為網癮悲劇負責》一文為例,圍繞“網游公司是否應為網癮悲劇負責”這個問題,作者并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先陳述事實——鑒于網癮并非普遍成癮,所以法律上并無指明網游公司是網癮悲劇的責任主體,基于這一事實作者進行推論:網游公司不違法;但同時作者還陳述了另外一個事實——社會責任明確經營者要考慮關系人的利益,故作者又得出推論:網游公司須承擔社會責任。進而作者得出判斷:網游公司應為網癮悲劇承擔相應的責任(社會責任)。此文符合審辯寫作的特點,文中作者并沒有急于下絕對的判斷,而是在一定事實范圍內建立他的觀點,顯示出其極高的思維品格,使論說的道理深刻、新穎、準確。
二、科學引導,掌握審辯式思維方法
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過程,學生能否有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直接關系,因此在全課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審辯的前提是不懈質疑,即懷疑精神,質疑他人觀點,也質疑自己看法,不迷信權威,亦不盲從潮流,認識到一個命題存在于一定條件與范圍之下,才有可能認識更全面。比如,《論語》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絕對成立?如果“己所不欲”正是“人所不欲”,此觀點當然成立;但是還有另一個事實,“己所不欲”正是“人之所欲”,那是否能施于人呢?中國人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西方人也有諺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比如有的人討厭榴蓮的味道,但也有人愛得不得了,有人不能吃辣,但也有人嗜辣如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出——己所不欲有時也可施于人。陳述事實后,我們會發現,施與不施,立足點本不在“己”,而應在“人”,因此得出觀點: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經過審辯,讓問題的探討由“扁平”到“豐滿”,建立觀點也更顯嚴謹。
教師進行思維引導后,可啟發學生對一些前人公認的真理進行審辯,比如“堅持就是勝利”,什么是堅持?是不是所有堅持都是勝利?什么樣的堅持才能勝利?勝利又是什么?再如“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什么是苦難?苦難本身就是財富?有沒有苦難并非財富的事實?……教師給予學生合作、討論、交流的自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活動,讓學生有目的、有效率地參與,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并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寬松,自主發揮的空間更為廣闊。
三、鏈接時事,使思維與寫作有機結合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材料與時評材料非常接近,事件一般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可辯性,學生在寫作中都能有話可說。在此我選擇了2018年的熱點——抖音讓學生進行評說,討論“抖音是否毒害青少年一代”,在此過程中學生可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收集事實性材料,并進行基于事實的觀點闡發,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觀。討論后讓學生完成800字寫作,把審辯式思維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落實體現審辯思維常用到的語言表達,特別一些關聯詞的使用,如,表并列關系的“有時……有時……”、“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表假設關系的“即是(就算、哪怕、縱使)……也(仍、還)……”。對一些句子的仿寫,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觀點的成立是有條件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把大道理論小了、論具體了,觀點才更顯縝密。要教好議論文寫作,面對材料如何思考,如何展開洞察,即是用什么方法評說事實建立觀點,則成為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我們老師一定要培養學生的邏輯理性的審辯能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