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職考視角下議論文寫作訓練策略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浙江省高職考作文由感悟型向理性思辨的方向轉變,對學生的理性分析、辯證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強調了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必要性,分析了當下中職生議論文寫作時出現的問題,并據此從審題立意、分析說理、謀篇布局三方面提出策略,促進議論文寫作訓練手段的優化。
  【關鍵詞】高職考;議論文寫作;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67-02
  一、背景緣起
  在浙江省課改推進的浪潮下,中職語文教學高職語文作文由材料分析向理性思辨的方向轉變。《浙江省單獨考試招生文化考試語文考試大綱》中提出“根據要求正確把握題意,確定表達的中心和內容”并“寫出有一定思辨性、創新性,語言簡潔、行文流暢、結構嚴謹的文章”。在此要求下,議論文成為考場上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文體。
  美國學者詹姆斯·A.雷金和安德魯·W.哈特給議論文下過定義:議論文是以邏輯為基石、以證據為結構、以說服讀者接受觀點或采取行動(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為寫作意圖的文章。[1]這就要求學生學會思考,理性分析,不僅要在作文中有自己的觀點看法,更要將其清晰有力地表達出來。但是由于思維品質的不足,導致學生筆下的議論文思想單一、索然無味。關于議論文的有序寫作訓練,能提高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真正實現高效教學。
  二、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必要性
  1.高職考作文命題導向的轉變。
  2017《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不僅是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的歷史性轉折點,而且也推動了中職語文由“專業特色”向“學科本位”和“學生本位”發展,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體現在高職考作文的命題上。從近五年的高職考作文題目來看,2013年到2018年均是“畢業生談選擇”“補碗”“我是范雨素”等經驗感悟式作文,而2019年作文題目“工匠精神”則明確提到“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觀點”。由此可見,作文命題正朝著引導學子展示和發展理性思辨力和表達力方向發展。
  在2019年浙江省高職考試研究聯合體考試的幾次模擬卷中,作文題目還呈現出了明顯的“時代性”?!爸貞c萬州公交車慘案”“網絡的利弊”“中興通訊事件”“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引導學生以一個“準社會人”的身份去參與社會和國家的治理,讓學生能夠把握國家發展方向,明辨是非,多角度地探尋問題的核心,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
  2.中職語文課堂議論文教學不足。
  面對高職考作文命題風向的轉變,中職語文作文的課堂教學顯然捉襟見肘。首先從教材上來看,高教版中職語文教材的表達與交流模塊中的寫作訓練多以記敘文和應用文寫作為主,而對于議論文的針對性指導只在基礎模塊下冊第四單元和拓展模塊中的第四單元“觀點與論證”、第五單元“證明與反駁”中出現。
  其次,由于中職議論文教學無書可依導致教師也無法做到“有重點、有計劃、有條理”地教學。多數教師只是在每次考試之后就題論題展開分析,隨意性強、重復勞動、效率低下,作文陣地逐步丟失。
  3.激發學生寫作動力,提升思維品質。
  筆者根據課堂實感,對195名高三學生進行寫作心理調研。結果顯示,學生的寫作心理主要有三:一是盲目感,無法抓住材料中的關鍵,無法構思成文;二是空虛感,缺乏辯證思維和素材儲備,無話可寫;三是挫折感,既來自以前的不成功寫作經歷,也來自當下寫不出作文的無力。大部分學生喪失了寫作的自信心和內動力,學生的寫作心理障礙亟需克服。
  高中議論文教學是除了要求學生學習議論文知識、形成議論文寫作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觀察事物的基礎上發展思維、提高思想認識。從哲學的角度看,認識一般是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議論文寫作訓練也正是順應了這樣的規律。
  三、中職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
  1.認知能力不足,審題不清。
  中職生在立論的過程中存在著立論不精確,甚至偏離題意的問題。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造成的。因為寫作過程是將認知信息輸出的過程,它是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首先源于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覺,然后有目的有計劃地篩選信息并寫作活動提供素材。
  學生認知能力的缺失,就缺少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加上沒有完全掌握審題的方法,大多數學生自己不會分析材料,選取立論點,只是靠自己讀完材料后的第一感覺立意,沒有揣摩命題者的意圖。這就導致了他們的立論點偏離題意,沒有切合題意的本質和核心。
  2.分析現象而非分析實質。
  上海市特級教師余黨緒老師言:“分析忌諱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停留在經驗層面,從感覺到感覺。”
  當下高職考作文題常常描述某種現象或某個事件,學生在論述的時候習慣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材料所描述的現象或事件上,從中提取出一個人生道理或生活感悟,從而忽視了分析其背后反應出來的問題實質和現實意義。[2]他們通常只是簡單地抓住導引材料中的某個關鍵詞進行說明或擴寫,導致分析材料片面,思考簡單化,并且在寫作過程中出現了概念替換而不自知;更有甚者不加分析,只做出簡單的判斷,沒有自己的思考,形成不了明確的觀點,導致泛泛而談,缺乏深度,寫出來的文章也空泛、縹緲。
  3.結構混亂、表達不清。
  由于對材料的分析和認識不足,許多學生在寫作時思路不清,沒有整體化構思。寫作起來隨意性比較大,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不管前后上下、開頭結尾,寫出來的作文思維凌亂,邏輯性不強。筆者通過課堂觀察和統計發現,只有10%的學生在寫議論文之前,會預設文章的結構,將近30%的學生則完全沒有預設過。
  議論文除了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邏輯能力之外,對語言的表達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大部分考場作文中,學生將論證的主要精力放在材料的復現和相似事例的堆砌上,而沒有對材料進行深入分析,論證材料也和文章主旨若即若離,論據沒有服務于論點,這也是導致文章散亂無序或“有理說不清”的原因之一。   四、高職考視角下議論文有序寫作訓練策略
  筆者在分析高職考語文作文命題風向、中職語文議論文教學現狀、中職學生的學情特點、中職議論文教學的相關要求,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之后,發現對議論文有序寫作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審——概念元素的提取和分析。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在閱讀時,人的認知系統會將一個命題材料信息(文字或圖畫)處理成是一個關聯著各種概念的網絡。這種網絡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各種概念元素,二是各概念之間的連接。[3]提取概念元素詞并深入理解是準確立意的第一步。
  當下高職考作文中的元素詞都比較隱晦,往往暗含在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中,這就需要深入解讀,對相關信息進行加工,提煉出其可供作文使用的概念元素詞。
  以2018年浙江省高職考作文試題為例:
  某工匠學?;谂囵B一流工匠的目標,擬定了《匠人須知30條》,對學員在進入作業場所前預先要做到的事作了規定,比如:
 ?。?)必須先學會打招呼。
 ?。?)必須先學會聯絡、報告、協商。
  (3)必須先是和藹可親、好相處的人。
 ?。?)必須成為“愛管閑事”的人。
 ?。?)必須成為樂意打掃廁所的人。
 ?。?)必須成為善于打電話的人。
 ?。?)必須成為注重儀容的人。
  (8)必須成為能夠撰寫簡要工作報告的人。
  ……
  有人認為,這些規定都很實在,對于培養一流工匠很有價值。
  有人認為,這些規定太瑣碎。培養一流工匠,最要緊的是培養一流技能。
  ……
  對此,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觀點,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材料敘述了要成為一名工匠需要做到的事,大部分學生在瀏覽題目之后能推斷出出題者的態度是“這些規定很實在,對于培養一流工匠很有價值”。于是簡單地將文章立意為弘揚“工匠精神”,但卻忽視了某些概念元素詞。
  首先,材料開頭除了提到匠人之外,還強調了“預先”“先”這兩個個概念元素——“對學員在進入作業場所前預先要做到的事作了規定”、“先學會”。“預先”是指“事情發生和進行之前”,也就是說學院在學習匠人手藝之前,要具備某些良好品德。也就是說“品德”要先于“技藝”——“德為先”
  其次,材料末尾提到“這些規定很實在”。我們可以從中提取出兩個概念元素詞——“規定”、“實在”。“實在”在現代漢語大辭典中的釋義是“具體而切實的作用”,聯系上文后發現這些規定都是“對工作能產生具體而切實作用的事”的作用即“做切實、具體的小事”。即得出了第二種立意——“在工作中踏實做好每一件小事,”。
  2.析——多維歸探尋問題本質。
  議論文寫作可以看做是確立一個判斷(論點)并證明這個論點的思維過程,其關鍵要揭示出更深的矛盾、講出更深的道理來。這與事物的認知過程是相一致的,即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學生要想擺脫空洞無味、泛泛而談的膚淺論證,就要運用理性思維。所謂理性思維,就是超越表象、超越局部、超越單一的縝密邏輯演繹,其關鍵在于分析。而多維度歸因是深入分析的辦法之一可以將說理引向深入,找到根本的甚至深層次的因素。以素材“重慶萬州公交車事件”為例,筆者用表格進行說明:
  分析角度行為特征原因意義(啟示)解決辦法
  乘客劉某指責司機、與司機發生肢體沖突以自我為中心規則意識淡漠增強規則意識遵守規則增強規則意識
  司機與乘客爭吵、互毆情緒失控沖動是魔鬼控制情緒學會控制情緒
  旁觀乘客旁觀不語明哲保身、遇事冷漠路見不平,拒絕冷漠拒絕冷漠,增強社會責任感
  網友一時議論紛紛不明真相、急于評論理性發言,不做“鍵盤俠”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增強社會責任感
  相關職能部門沒有發揮作用指責漏洞、監管不力管理者的監督職能管理者加強監管
  3.構——謀篇布局,充實內容。
 ?。?)利用“可視化思維”做寫作計劃。
  20世紀80年代弗勞爾和海斯把寫作看成問題解決的一系列過程,即計劃、轉化和檢查,并提出了“寫作過程模型”(見圖1)。
  寫作前的計劃活動是如何影響所寫內容的?凱洛格進行了研究實驗,分別對無預寫組、生成組、列表組、提綱組這四個不同類型的寫作組進行寫作過程分析(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無預寫組和生成組的文章水平較低,提綱組水平較高。當學生在寫作前從事有目的的計劃活動時,能將記憶資源主要用于寫作中的轉化過程,由此也就保證了文章質量。[4]筆者根據課堂實感也發現,當要求學生在寫作之前先列出寫作提綱時,其效果要比無此種要求的寫作質量好很多。
  思維導圖是寫作提綱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學生進入正式寫作之前,如果能將寫作思路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達出來作為提綱能幫助他們謀篇布局,做到緊扣主題,詳略得當,使文章具有向心性和整體性。同時,以這種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思維順序,有利于學生形成對議論對象的初步認識,并且將寫作對象的深層含義給挖掘出來。同時,以思維導圖做框架,能幫助學生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最大化挖掘出議論對象的價值,由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5]
 ?。?)優化論據和論證方法。
  議論文應做到有理有據。想要優化論證過程,加深文章論證力度,就必須使論據緊密聯系論點。議論文中論據要為論點服務,學生必須對已有的論點進行篩選。并且緊扣論點要素,對論據進行改造。同時,在敘例的過程中還要強調出論據的關鍵點。例如一次考場作文的材料中闡述了對網絡的看法中:有人說網絡溝通者你我他,傳遞著溫馨和溫暖。有學生以手機可以和家人進行視頻通話作為論據,有學生以網友群策群力,幫助尋找離家出走的男孩為例。這兩個例子相比較,肯定是后者更勝一籌,因為它寫出了通過讓人們可以為陌生人的困境貢獻出一份力量,更體現了網絡的作用,傳遞著愛和溫暖。
  除此之外,論證方法單一是中職議論文寫作問題之一。常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等。學生要準確把握各種論證方法的內涵及作用,并將其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中,可以豐富文章內涵,更可以增加文章論證的說服力。
  五、總結
  由于中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高,理性表達能力較差,所以議論文寫作對他們而言一直是個難題。在高職班中采用以上教學策略進行議論文寫作教學后發現學生寫作時不再難于下筆,審題立意的準確性有明顯提高,行文更加有章法,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面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時樂于思考,相信這將有利于改善中職生的思維方式學生,培養更全面、更客觀、更全面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葉黎明.寫作教學內容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8.
  [2]徐江.高考作文邏輯思維研究與教學對話[M].福州.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7:11.
  [3]李溯.高考“新材料作文”審題技巧研究[J].廈門.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3.
  [4]李金云.認知心理學視角的寫作過程指導[J].臨汾.語文教學通訊,2017.
  [5]李師瀅.思維導圖在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賈詠慧(1989.9-),女,漢族,山東滕州人,本科學歷,現任寧波經貿學校語文初級教師,致力于研究語文課堂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4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