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梳理與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頒布以來,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有代表性的意見與主張層出不窮。通過對十多年來語文四大核心期刊中這一問題研究的梳理,筆者覺得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雖有一定的進步,但在有效地解決學生議論文寫作問題上做的還不夠。探討議論文寫作教學思維培養的相關路徑,應該成為今后一線語文教師寫作教學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高中;議論文;寫作;思維
  作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價值,一直是老師關注的焦點。特級教師毛榮富也說"教了30多年語文,最讓我癡迷和難舍的是作文教學?!痹诶碚撗芯亢徒虒W實踐中,涌現出眾多的代表性意見和主張,筆者細梳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頒布(2003·4)以來關于寫作教學的研究情況,大致側重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從技巧層面確定寫作教學內容
  這一主張以一線教師為主,他們以傳統的技巧講授為中心,側重于在作文指導上傳授“套路”與“技巧”,用工藝流程式的方法訓練學生作文,例如“開頭先來幾個排比句,中間分論點排列整齊,例證要涉及古今中外,正反結合,結尾再用幾個反問句,最好用一句話來收束全文……”
  這種做法只是強調學生在語言外在形式上下功夫,而對真正關乎學生寫作素養的思維能力的提升卻視而不見,從根本上來說,不能改變學生的思維習慣與思維方法,更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學生思路打不開,思維能力低下的問題。王棟生說:“靠俗招碰運氣,即使應式得逞,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寫作觀,這種功利的寫作觀會影響他對事物的判斷,從而更加忽略寫作學習?!?
  二、通過激趣來完成寫作任務
  學生對于作文有畏難情緒,拿到作文題目,無話可說,無感可發者比比皆是??鬃釉疲褐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而言,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派”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都有被認可、被關注的心理。他們“從趣味性出發,立足于活動課程,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產生寫作的動力,從而完成寫作任務?!彼麄兓蜃⒅卣Z言上的鼓勵,或提倡“活動課程”,用“創設情境”“創新作文”等各種特色活動,將寫作之路延伸,搭建展示學生魅力的舞臺,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而非枯燥,樹立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愛上寫作。
  不可否認,寫作的興趣確實能帶來寫作的激情,但這也只能解決學生“愿寫”的問題,并不能解決學生“能寫”和“會寫”的問題。
  三、從重構議論文核心知識角度確定寫作教學內容
  文章學界對于議論文的核心知識——“三要素”的爭論從未停止,2012年又掀起了一輪新的高潮?!墩Z文建設》2012年1月發表了潘新和教授的《試論議文三要素之弊害》一文,潘教授在文中提出議論文需重構核心知識體系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和教師的積極響應,紛紛撰文發表看法?!墩Z文建設》連續在2012年第1、2、4、5、6、9、10發表《試論議論文三要素之弊害》、《也談議論文三要素》、《議論文三要素與中國化的議論文寫作體系的建構》、《最需解構的兩項議論文知識》、《全盤否定要不得》、《“議論文三要素”的重構》、《對“議論文三要素”弊害的反思與探討》、《用具體分析統率“三要素”》、《議論文“新三要素”:是方向,但不是目標》、《開發有用的寫作知識》等一系列文章,發起了有關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大討論。潘教授認為“議論文三要素”,已是“老掉牙的知識”,提出重構議論文“新的三要素”支持者認為:“潘新和教授的議論文‘新三要素’可以作為衡量一切‘議論文’的評價準則?!?
  反對者則覺得議論文的知識“需要充實、調整和完善”,但不必太拘泥于名稱、術語,因為靜態的知識并不等于能力,只懂得靜態的議論文知識,這并不能自動生成自己在議論文上的寫作能力。
  從學理的角度來說,潘教授的研究振聾發聵,啟發我們重新審視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核心支撐知識,但從寫作實踐來說,意義有待考證。因為知識是最易掌握的,也最好教的,而能力是不能直接輸入的,只有通過反復的訓練才能吸收,同學們都知道論點、論據、論證方法這樣一些術語,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會用這些知識。
  四、從讀寫關系角度確定議論文寫作教學內容
  這種主張基于讀和寫的關系,提倡"以讀促寫”,"以讀帶寫”,引導學生在讀中累積一些素材,利用閱讀去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技巧,或者認為讀可以為寫提供參考模式、寫作范本、材料來源,從而解決"無話可說”、"無感可發”的問題。主張者要求學生挖掘經典的價值,學習名家名作的篇章結構,積累美文華章的好詞好句,從仿寫開始,采取改寫、補寫、續寫、擴寫、縮寫等多各形式,達到在模仿中創新的效果。
  這種教學中原本讀是手段,寫是目的,部分老師到最后可能出現將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這種混淆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的行為。因此,從讀寫角度確定議論文寫作教學亦非簡單。更何況,“在急切渴望提高寫作水平的學生面前,許多老師開出了‘多讀多寫’的良方。但是,“讀什么?寫什么?讀多少?寫多少?如何讀?如何寫?面對學生的追問,我們多少老師能給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
  五、從生活角度探求寫作教學藝術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和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是探討教育和生活關系的集大成者,他們的"生活即教育”,奠定了"生活派”的理論基礎。他們觀點是生活為一切創作的來源,不管是文學作品或是學生作文,都源自生活,議論文作為一種常見文體,不管是針砭時弊,還是對某種現象發表意見和看法,都與生活脫不了聯系。因此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而獲得學習的經驗與靈感。
  誠然,這樣的主張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過,如唐朝白居易提倡的“文章合為時而著”。一線教師在教授寫作時也往往會要求學生聯系現實進行寫作,但這只是一種寫作技法或者說是一種寫作意識,這些生活現象充其量也只是部分解決了學生寫作內容豐富性的一面,也即寫什么,至于如何寫還是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   六、從作者情感方面確定寫作教學內容
  早在清朝的袁枚就提出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的寫作理念。針對程式化作文指導下的作文充斥著大量的“虛情假意”,“真情派”提倡“我手寫我心”,提倡無拘無束地表達,讓學生抒發真情實感,提倡充滿個性化的語言,反對套話。
  這種主張很有市場,尤其是有人還認為寫作是私密性的行為,無拘束的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是寫作的追求。但是我們有沒有深入思考過,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就能夠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嗎?更何況,這里還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怎么才能使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或者反過來問:是什么阻礙了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因此,提倡真情實感是一種寫作態度,而不能說是寫作技巧或寫作思維。
  七、從思維能力培養的角度反思議論文寫作教學內容
  每年高考塵埃落定后,都會出現大量有關各地作文分析與思考的文章。近幾年,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無疑是“理性”和“思辯”。孫紹振教授連續多年在《語文學習》發文,題目中都包含了“理性”,如2010年的《從偏重感性抒情走向理性分析》,2012年的《理性分析:立論的基礎——2012年高考作文題目縱橫談》、《寫作檢測的思辨性》、《讓思考的張力彰顯思想的光輝》、《注重思辨層次,關注精神成長》、《緣事析理,注重思辨,用理性的光芒指導閱讀》;黃偉于2016年在《語文建設》上發表《略談說理能力和理性精神的培養》;劉勇、張飛艷于2018年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發表的《構建議論文教學的“三間小屋”——談<精神的三間小屋>教學之理性追求》等。
  他們從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出發,強調關注學生的寫作思維,這是近幾年來研究最多的方向,也可以說是搭準了議論文頑疾的脈,切中肯綮,從寫作的源頭——思維來研究問題。
  可問題是,這些反思、理論缺少實踐性的文章,只在《中學語文教學》的“寫作實驗室”專欄見到幾篇既有“學理”又有“操作”的文章。如於健老師的《議論文寫作邏輯缺位如何矯治?》、魏小娜的《鑄造作文教學的“邏輯”鏈條》、《理性的消弭:研究性寫作何去何從》、鄭桂華的《議論文寫作中核心概念的“展開”》。
  以上內容圍繞語文四大核心期刊,就近十年來主流的觀點和學說作了梳理,可以看出,與專門的、系統的寫作教材缺乏相比,寫作教學研究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如此眾多的流派和學說,其實一直都在圍繞著“怎么寫”和“寫什么”以及“為什么寫”做出自己的探索,為寫作教學打開了廣闊的視野,但同時,與教研的百花爭鳴相比,學生的實際作文水平并未得到顯著的改善。
  就研究的樣本而言,許多文章往往傾心于寫作能力的結構研究、寫作過程的心理研究, 雖然也有作文教學的策略研究,然而特意對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對策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從文獻綜述我們還可以看出:議論文寫作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關注知識到關注情感,從關注客體到關注主體,但議論文教學還是局限于文章寫作的立場,把傳授靜態性的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忽略議論文說理的特征。常常把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不高單一地看成寫作本領問題,忽視了議論文寫作的特殊性——從審題到構思,從構思到寫作的整個過程中,思維在起主導作用。而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明確表述:表達與交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由此看來,如何有效地解決學生議論文寫作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如何進行可行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的實踐研究,探討議論文寫作教學思維培養的相關路徑,應該成為一線語文教師寫作教學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王棟生.在理想與生存之間——談兩種寫作狀態【J】.語文學習,2004(2):28
  [2]王棟生.說“俗招”【J】.中學語文教學,2013(12):39
  [3]梁志軍.情意表達:寫作教學的原點【J】.語文建設,2012(7-8):56
  [4]潘新和.試論議文三要素之弊害【J】.語文建設,2012(1):17
  [5]謝貴榮.議論文“新三要素”:是方向,但不是目標【J】.語文建設2012(9):19
  [6]鄧彤.作文教學:從混沌走向有序【J】中學語文教學2010(2):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23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