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記敘文寫作教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言未起,情先動,在進行寫作前,教師與學生都應動情在先。文章從優選相關視頻共賞、優選相關文章共品兩個維度出發,分析了如何才能使學生體悟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要義與時代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從立意和議論兩個方面,介紹能夠拓展記敘文寫作內涵的方法,以豐富文章內容,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記敘文;寫作教學;高中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3-0017-02
身為語文教師,我們常常在批改學生習作時感慨學生的作文缺少內涵,拘泥于個體的小世界中,沒有以更高遠的格局去關注國家、關注社會,欠缺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在泛娛樂化的時代中,語文教師想要讓家國情懷、人文情懷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底,進而在記敘文寫作中讓家國情懷、人文情懷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字里行間,就需要引導學生先動情,再在寫作中讓他們注重內涵表達,以成就富有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記敘文佳作。
一、教師與學生皆應動情在先
1.優選相關視頻共賞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內核,要成就富有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記敘文佳作,應動情在先。動情的主體不應局限于學生,也應包含教師。無論是此前大火的快手、還是現在正熱的抖音,都以短視頻的形式蠶食著學生的碎片化時間。農村學生在使用手機時,刷抖音已經成為其難以割舍的一部分,想要讓學生遠離泛娛樂化、低俗化的短視頻,教師就需要尋找更走心的視頻。基于此,教師應主動去挖掘富有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視頻,在篩選中先讓自己的心靈接受一番洗禮,在自己動情的前提下再把視頻推薦給學生,陪著學生一起觀看,陪著學生一起體驗視頻中的情感。
在篩選中,筆者首先被草根導演張景執導的行走的紀錄片《尋找手藝》打動。緊接著,筆者帶領學生一起去觀看這個紀錄片。紀錄片的空間跨度很大,從新疆到西藏,從西藏到云南,再到貴州,學生跟著鏡頭走,可以發現自然美、人文美,這樣他們就會真切地感受到人文情懷。農村的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前,絕大多數都沒有出過省,對他們的人文情懷影響最大的,也只是其所在村、所在鎮、所在縣的人文環境、傳統文化習俗等,即使擁有手機,理論上可與外界相連,但事實上他們仍然被有限的認知禁錮著。所以想要讓他們對家國情懷、人文情懷有更深的理解,想要讓他們的作文有更高遠的立意,首先就要讓“家國”概念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在感悟完《尋找手藝》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后,筆者又帶領學生觀看《天才簡史》中有關中國科學家的視頻內容,一起感嘆活在當代的中國是多么的幸運,這分繁榮與富強、民主與和平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在觀看中筆者與學生一起體會趙忠堯、束星北、吳健雄、錢三強、李四光等科學巨匠的愛國之心,體會國之于人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對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
2.優選相關文章共讀
農村高中生規范化、客觀化的語言積累不足,即使學生心底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在教師多方面的滲透中漸趨濃郁,但訴諸筆端的時候,由于駕馭語言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導致寫出來的仍舊是淺顯的、低齡化的、內涵不足的記敘文,所以,教師優選相關文章與學生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篩選的文章可以是時事評論文章,也可以是歷年高考語文中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篇目。比如針對當前頻頻上熱搜榜的高鐵霸座事件,筆者與學生共讀了2018年8月23日中國青年網發布的文章《高鐵上強行占座,擺明了欺負人》,學生面對這樣的霸座事件,皆表示憤慨。教師與學生共讀時事評論文章,可以引導學生站在家國層面更理性地看待問題,讓他們明白,個體始終無法把自己從龐雜的社會關系中剝離開來,且在社會活動中與周遭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人具有社會屬性,人始終處于社會統一體中,社會文明是每個個體文明的合集。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只考慮到自己,而不考慮到他人,應懷揣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多去關注群體秩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優選相關文章與學生共讀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體悟家國情懷、人文情懷,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記敘文寫作應注重內涵表達
1.立意應高遠
從多方面滲透家國情懷、人文情懷,激發學生的情感后,教師的關注重點要回歸到記敘文寫作教學中。學生在寫人記事的同時,應賦予作品較為深刻的內涵,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是有思想深度、有情感的,而非淺顯、爛俗的缺乏真情實感的流水文。農村高一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常常感到無素材可寫,無內涵可挖。所以語文教師在指導農村高一學生寫記敘文時,應引導學生重視立意,讓他們在立意高遠的基礎上謀篇布局,而這也是讓他們在記敘文寫作中體現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重要一環。筆者在教學中帶著學生反思:同樣是寫記某一次聚會的場景,為什么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真實、完整地記錄了聚會的場景,還立意高遠?
《蘭亭集序》中,王羲之寫到蘭亭一聚實在是一樁樂事時,對“樂”這一種情感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人活一世,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王羲之通過對“樂”的分析,駁斥魏晉以來虛無的人生觀、價值觀,強調死是人之大事,應該重視生命、珍惜生命。由此,就把作品的立意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深化了作品的主題,也使《蘭亭集序》成了流芳百世的佳作。了解了這些,學生在寫作記敘文時,開始有意識地尋找最佳立意角度。比如寫“墻角里锃亮的鋤頭”時,他們會從時代的變遷或這是艱苦樸素的時代烙印的角度入手進行寫作。學生開始慢慢學著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之時,常懷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寫出有內涵、有深度,立意高遠的記敘文。
2.議論應精辟
記敘文以記敘為主,但恰如其分的議論可以成為文章的點睛之筆。在高遠的立意之下,應有富含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議論與之呼應,使文章更有深度。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教育對于個體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應貫穿教育的始終。記敘文在描寫具體的人、事、物時,也應輔以一定的議論。
學生在記敘文中添加精辟的議論,可以加深作品的內涵。比如在留守學生寫過年期間與父母的短暫相聚時,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可以寫家人團聚的美好,還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描寫?可以添加哪些具有議論性句子?學生嘗試著把個體的情感放置到大時代的背景下,思考家與國家、時代的關系。最后,學生寫下了:“生活裹挾著我的父母去往遠方,換回了銀行卡里的一串串數字,一分分期許。我多么希望我的家鄉可以振興,我多么希望我的父母不再遠行。我相信,這一切,都不會遙遠……”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理性地、多角度地看待問題,讓學生所作的記敘文中的議論更精辟,而更精辟的議論也成就了更優秀的記敘文。
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文寫作以記敘文為主。高一是初高中銜接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高一記敘文寫作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人生情懷,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學生在作文中滲透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無疑是提升他們作文水平乃至人生格局的良方。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健.我拿什么教語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 許紀霖 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 尤西林. 人文科學與現代性 [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農越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