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中微寫作教學實施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高中學生面臨高考壓力,任務重,時間緊,很難騰出大塊的時間進行寫作。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微寫作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可以用來平衡作文教學和文本教學的模式,將其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還能有效落實作文訓練目標,從而實現學生寫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微寫作就是“微型寫作”,與傳統寫作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篇幅較短,一般在200字以內。雖然字數較少,但是微寫作集思維方式與語言表達于一體,兩者不可或缺。從整體上來看,微寫作追求語言形象生動、準確得體、連貫簡潔,旨在檢測和訓練學生的單項寫作技能。在這個人人都用微博、微信的時代,微寫作可以讓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時時寫、處處寫,富有時代特色,是一種值得在高中寫作教學中推廣的教學模式。
一、讀寫結合法
微寫作與傳統寫作的最大不同點就是篇幅比較短,這也給語文教師時時處處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創造了條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一邊展開閱讀教學一邊對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由于閱讀與寫作二者相輔相成,所以,采取讀寫結合教學法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文學素養。
例如,在《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抓住文章主旨,讓學生當堂寫下自己的夢想,還可以讓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夢想。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活躍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如在講《珍愛生命》這篇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結束之后讓學生寫一篇簡單的讀后感,說一說自己看完這篇課文后的想法和感悟,以此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從文章中拎出一些比較好的句子讓學生擴寫或仿寫,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在講王勃的《滕王閣序》時,語文教師可以拎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名句,讓學生對其進行擴寫,將詩人勾勒出來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感悟。一般來說,在講古詩詞的時候,語文教師均可以使用這種教學方式。一邊帶領學生賞析古詩詞,一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擴寫,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合作教學法
雖然微寫作篇幅比較短,但是與大作文一樣,同樣需要豐富的寫作素材。換言之,如果學生缺乏寫作素材,即使微寫作再“微”,學生也無從下筆。因此,在微寫作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素材,防止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高中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比較少,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教學法,讓每個學生在課下的時候利用一切能利用的途徑收集素材,然后相互分享。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又能節約學生的時間。
就筆者教學經驗而言,語文教師可以將課前3~5分鐘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讓全班學生每天輪流上臺分享自己的微記錄。分享的微記錄內容不限,可以是某個偉人的故事,可以是最新的社會熱點,可以是自己閱讀的一本好書的簡介等。在學生分享微記錄的時候,教師要求其他的學生認真傾聽,必要的時候做好記錄工作,在這個基礎上不斷豐富自己的素材庫。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實踐教學法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微寫作訓練,語文教師還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潮流,利用如今廣受學生歡迎的社交工具展開微寫作訓練,如微博、微信等。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建立一個班級群,在周末或者節假日的時候推薦一部經典或者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讓學生觀看,然后和學生進行探討,寫寫影視微評論。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樣,教師還可以在微信群內組織學生展開讀書微評論、人物微評論、時事微評論,引導學生針對一本好書、某個話題人物、某件時事進行評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引導學生關心時事、關注社會,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性。除此之外,在節假日的時候,如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教師可以讓學生編寫祝福短信,寫一段祝福話語,在微信群內進行分享。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又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直以來,高中學生喜歡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數理化鉆研上,很少愿意去寫作文。這是讓語文教師感到困惑的地方。這主要是因為寫作需要大塊的時間,加上做數理化習題進步明顯,學生更傾向于研究數理化。微寫作訓練方式可以有效改善這一局面,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微寫作的優勢并使其效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中學(2245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4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