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50—80年代“勞動”敘事小說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50—80年代以“勞動”敘事為主的小說創作進行分析,對該時期鄉村道德倫理塑造、知識分子改造和女性解放與“勞動”敘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深入挖掘出“勞動”敘事小說的文學價值。
  關鍵詞:勞動敘事小說;倫理道德;知識分子;女性解放
  引言:本文將結合時代特征,以“勞動”敘事為切入點,探究我國50—80年代的小說創作情況,希望通過對“勞動”敘事小說的的內容和表現方式的研究,發現50—80年代文學作品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且從文學和政治兩個角度出發,“勞動”敘事視角下,考察中國50—80年代的小說創作情況,從學界目前的研究來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創新意義。
  一、“勞動”敘事小說的產生
 ?。ㄒ唬皠趧印睌⑹滦≌f生成的意識形態背景
  “勞動”敘事小說所產生的意識形態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傳承來的勞動觀。“勞動”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對土地的依戀情節源遠流長,更是通過各種文學作品對勞動這一行為進行歌頌。如陶淵明通過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來表達勞動的閑情逸致;再如白居易,通過“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钡脑~句表達了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懷。由此可見,文學作品中對“勞動”主題的描寫自古就有。二是來自于馬克思主義中的勞動觀。新中國成立后,全社會都開始學習馬列主義,在50—80年代期間,作家們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常常會用上馬列著作的思想,而馬克思主義中的核心思想——勞動,自然也就被這些知識分子所繼承。因此,在該時期的小說創作過程中,“勞動”敘事成為了一種常見的創作方向。三是來自于毛澤東思想中的勞動觀。毛澤東認為勞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50—80年代的新中國,勞動被認為是一種光榮的行動,被人們放在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開啟了“勞動”風格的小說時代。
 ?。ǘ皠趧印睌⑹滦≌f生成的特定文藝生產機制
  1、作家隊伍的構成
  在我國的50—80年代期間,“勞動”敘事小說的作家隊伍主要是由兩類人員組成:一類是像趙樹理一樣出生于農村的作家,這類作家在進行小說創作時,以“勞動”為題材的小說是他們的首選;另一類是知識分子,他們有一定的寫作基礎,和工農兵一起投身勞動,其作品大多是對新時期的勞動面貌的歌頌。
  2、“深入生活”的組織
  在50—80年代期間,毛澤東倡導知識分子要到群眾中去接受再教育。作家們參與到了“深入生活”的組織當中后,推動了該時期各行各業小說創作的發展。在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品中就有《創業史》、《香飄四季》、《山鄉巨變》等著作涌出;在以工業為題材的小說中,也有長篇小說《乘風破浪》來呈現新中國的工業建設狀況。
  3、文藝理論批評的規范與約束
  在我國50—80年代,文藝理論批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勞動”敘事小說的形成,并對其呈現的內容和形式做出了相關規定。如在對《青春之歌》的批評過程中,就從側面反映出了在“勞動”敘事小說中對勞動改造敘述的定位問題。
  二、“勞動”敘事小說的發展
  (一)勞動與倫理道德重塑
  勞動是我國50—80年代期間社會生產活動的主題,不僅是在現實生活中,而且在文學作品中,勞動也被看成是社會的主流風尚,勞動者會被賦予較高的道德水平,從而使得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產生了變化。這種倫理道德的重塑在“勞動”敘事小說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對農村“二流子”的重塑,通過勞動使這些人再次被歸入鄉村政治秩序當中,如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就是一個典型的“二流子”形象,而改造這種“二流子”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符合鄉村道德觀念的勞動行為[1]。二是體現為勞動對傳統家庭中父子倫理關系的重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父子關系中“父為子綱”的思想根深蒂固,這種思想被看成是社會道德的一部分。而在這一時期,該觀念產生了顛覆,子與父開始抗爭,甚至取得勝利,期間冰心在《斯人獨憔悴》中對“父”的嘲諷就是很好的例證。三是表現為勞動對于愛情和婚姻關系的重塑。在此之前,愛情題材的小說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被看作是一種“禁忌”的話題,而在“勞動”敘事小說中,勞動中的愛情成為了描述的主題。
 ?。ǘ﹦趧优c知識分子改造
  在毛澤東思想中,勞動和知識分子改造是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50—80年代期間,常常通過書寫小說的方式來重新塑造出知識分子的形象并通過小說敘事表現出其潛在的情感評判。總的來說,在勞動的規約下,這一時期以“知識分子”為主題的小說相較于之前有變得冷清的趨勢。這與當時勞動之風盛行這一時代背景有關,知識分子大都和工農兵們一起參與勞動,改造思想。因此,在小說創作領域,對知識分子的塑造往往都是通過勞動場景來表現,而專門塑造“知識分子”形象的文學作品就寥寥無幾。最終,通過勞動改造知識分子的理想在文學創作領域走向破滅。該時期,張賢亮的小說很好的詮釋了“勞動崇拜”這一社會時代的結束[2]。在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蘇醒,使得勞動失去了原有的改造力量,最終利用勞動來控制知識分子意識形態的改造以失敗告終。
 ?。ㄈ﹦趧优c女性解放
  我國50—80年代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社會上勞動風氣的盛行,女性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改變。這一變化可以反映到文學創作領域當中,在小說領域,從趙樹理寫的《孟祥英翻身》開始,以“婦女解放”為主題的小說就成為了50—80年代期間文學創作領域經久不衰的一個題材。小說中對“婦女翻身”的描寫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勞動的出現,使女性開始逐漸擺脫傳統家庭的束縛而走向社會工作;二是婦女開始陷入勞動與家庭之間兩難的境地??傊谶@一時期“勞動”敘事小說中,那些“封建落后”的婦女都通過勞動得到了“解放”,通過文學小說的創作使得50—80年代時期女性意識的表達有了路徑。實際上這只是女性“解放”的一種幻象,這一時期的女性只是從家庭的支配中“解放”到了國家的支配下。但這即使是種“幻象”,在該時期的小說創作中還是為我們展示出了鮮活的女性形象。
  三、結束語
  勞動時代的出現源于國家建設的需要,而勞動時代的終結則是因為“個體化”思想的出現。從我國50—80年代的“勞動”敘事小說中,進行深入的挖掘探究,則能夠給與當今文學創作領域甚至是社會建設更多的啟示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雜文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張賢亮:《張賢亮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課題:50-80年代初中國當代小說“勞動敘事”研究;項目編號:XY-BS-18-01;2018年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級博士創新計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0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