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前大學生就業前心理素質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現如今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就業壓力與挑戰,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加強大學生就業前心理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就業前心理狀況、就業前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意義和主要途徑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對策,全面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減輕心理壓力、提高畢業生就業前心理素質,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使大學生正確面對就業環境和壓力,促成其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就業創造良好的壞境。
關鍵詞:就業;心理素質;培養
據國家人保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數達到已超2000萬人,其中超過一半是青年就業者,也就是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眾所周知的現實,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學習、生活有規律的天之驕子轉變為只有文憑沒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角色的轉換對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和沖擊。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確面對就業壓力,重視就業心態調適,樹立良好就業心理素質,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是校院領導、老師十分重視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帶班經驗,根據就業指導課程的研究積累,將從分析大學生就業前心理狀況入手,就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和提高心理素質的主要辦法與途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前心理狀況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立和民營院校連續多年持續擴招、專業調整、學科的不斷增加逐漸落于社會發展滯后,使大學生大批的出現,用人單位對只有文憑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員缺乏興趣,再加上大學生就業時存在期望過高,不切實際的心理誤區,表現出易變性、攀比性、功利性,對就業造成了不少問題和困難。據資料統計,在我國,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輕度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比例高達25%~30%,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6.51%。這個數據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差,這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就業壓力、人際關系、精神壓力、貧富差距上,而就業壓力是引起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ㄒ唬┐髮W生期望過高
大學生對自己和社會的期望過高,認為自己有高文憑、高學歷,就業單位也應是高薪職業,從一個單純、滿懷壯志的學子到面對用人單位抉擇,與現實有強烈的反差感,對不定的未來就業環境的轉換和心理、經濟上承受的壓力,使大學生處于困惑、茫然的環境中,也會導致其心理失衡狀態。
(二)大學生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差
在激烈競爭的經濟中,許多大學生在就業中會面臨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工作,與自己的專業不相關及一些價值觀念的裂變,導致大學生心理素質形成強烈反差,有些優秀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某些平時表現差或能力一般的學生輕而易舉獲得了熱門就業單位的招聘名額,挫傷了大部分學生就業的積極性,承受能力差,對就業產生恐懼心理,產生心理問題,甚至產生社會分布不均,厭世心理。
(三)就業中存在不穩定性或趨向功利性
大學生就業難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就業不穩定,對自己的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能與用人單位提供穩定的工作關系,有很多大學生將初次就業當成跳板,先求穩定,再另謀高就,造成有用人才的流失;而且大學畢業生普遍認為自身利益是就業選擇中的首要依據,社會利益只能作為補充因素,以個人利益為主,為個人的心理扭曲想法和社會均衡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培養大學生就業前心理素質的必要性
?。ㄒ唬┚蜆I心理素質是健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發展起來的。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更是大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的要求。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的問題是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在原因
1、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職業能力不足。雖然大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是用人才市場評價最高的幾項內容,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系統、不扎實,綜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缺乏一專多能等方面。其次,擇業能力水平不高。具體表現在:缺乏對自我客觀、系統、科學的認識。研究表明,大學生主要通過自我感覺和通過他人如老師、父母、同學等人的評價來了解自己,系統性和科學性不高,常出現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現象;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和職業目標的篩選能力還不強。筆者在2018年5月對自己所帶四個畢業班188名同學擇業的調查顯示,有28%的同學認為信息缺乏是求職中困擾的事情;職業規劃能力還比較欠缺。研究表明,有62.2%大學生對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晉升、發展沒有設計,有設計的占32.8%,有明確設計的僅占4.9%,61.3%的大學生不知道、不了解職業設計理論,了解并能初步應用的占32.8%,掌握并能熟練應用的僅占6.4%。雖然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會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決遇到的困難,但總體來說,還不夠完善的求職策略、缺乏求職技能以及成功應對變化和挫折的能力,仍然是大學生就業活動中的障礙。
2、大學生就業人格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就業個性傾向方面,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呈現功利化取向,即擇業時越來越看重經濟待遇和個人發展等實際功利因素,很少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不愿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目光短淺,擇業時更多地考慮工作條件、經濟收入等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的長遠發展;求穩守舊,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穩定、清閑、福利保障好的單位仍是大學生愿意選擇的工作單位,希望一次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自己去創業;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對職業的意義認識不當。其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業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過于自負、競爭與進取精神不夠、合作性和冒險性較差、獨立性不高,盲從和依賴心理普遍存在,等等。 三、提高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和途徑
在學校教育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已經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共識。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切實、深入、全面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許多大學生主要從學校管理、老師培訓、家長協同和學生發展以及社會參與等不同層面,全方位地、立體地對學校心理素質教育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ㄒ唬┡μ岣呓處熜睦硭刭|
老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在大學階段,大學生離開父母開始首次的獨立生活,大學老師便是與他們接觸最多的人,尤其是輔導員。因此,大學教師的模范榜樣力量就必須要求教師大幅度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讓教師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在處理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時,時刻體現出較高的心理素質,讓大學生切身地感受到,并從中受到學習和熏陶。
?。ǘ┘訌娦睦硭刭|教育課程的建設
目前,許多學校都認識到了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有計劃地安排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但是卻機械地、簡單地將之理解為課程教育或開展一、兩次轟轟烈烈的活動而已。殊不知,真正的心理素質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決不是每周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學校管理層應該將心理素質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學生日常管理和各項活動中,以非應試課程為主,讓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沒有考試壓力,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以提高,例如,學校管理者可以把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內容分解,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一些團體心理活動,使學生的內心在心理游戲活動中得以凈化,自身素質得以提高。
(三)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素質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還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作為大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外因,家長關于心理素質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開展。例如,一些學校組織的旨在鍛煉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夏令營、軍訓活動等都因被家長們的過分關注而失去意義。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他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發展和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開展。可見,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素質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也就是說,學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時應注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最起碼,首先應該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因此,筆者認為,學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的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可,鼓勵家長參與,創造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素質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素質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大學生就業不但是對十幾年學生生涯的檢驗,是大學生社會歷程的起點,也是其所在家庭的希望。對于學校而言,畢業生的就業率與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畢業生就業狀況是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從更宏觀的角度,就業更是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在最大意義上促進大學生就業,都是我們的社會的責任所在。希望可以通過協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擇業心理素質,增強大學生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和勝任力,更好地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耿鐵軍.淺析思想教育在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中的作用[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管院學報,2008,1:45~47.
[2]朱亮.大學生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的個案研究[J].文教資料,2010,27:223~224.
[3]付斌,劉東捷,李曉敏.逆商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有效性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5:121~122.
[4]丁志強,鄒斌.大學畢業生縮短社會適應磨合期應具備的心理素質[J].職業時空,2007,3(11):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