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優化美術作業評價方法,發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美術作業評價具備導向、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作業評價部分與其它教學活動共同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美術表現、創新品質等美術核心素養的獲得。而教學實踐中,作業評價部分很少得到關注與研究。本文嘗試反思作業評價的方法與價值,并盡可能地去尋求行之有效的方法,為高質量的美術課堂教學助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作業評價;核心素養;尊重個性;快樂和自信
  美術作業主要是指學生創作的平面或立體的視覺作品,是學生美術學習成果的重要的載體。在當前美術教學實踐中,無論是看似完美的公開課,還是常規課堂,作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流程環節,但是作業評價往往因為在課堂后面幾分鐘而點到為止,草草收場。既使在討論熱烈的課堂觀摩交流活動中,也鮮有人關注到這一部分教學行為,往往只把它當成作品展示活動、當作一節課的是否達標的成果判斷。評價本身就具備導向、診斷、反饋、激勵的功能,作業評價部分與其它教學活動共同達成教學目標,深入理解和運用好作業評價,既是對學習成果的分析、診斷,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效果,及時提供矯正性反饋;也是收集有關學生知識技能發展程度信息,為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提供幫助;更是激勵學生,使其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激發強勁的學習動力,獲得持久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美術表現、創新品質等美術核心素養的獲得。成為一個具備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味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由此,很有必要好好聚焦“課尾”,提高作業評價的活動的質量,探索作業評價的方法,為高效的美術課堂教學助力。
  如何運用好作業評價,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呢?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究:
  一、精心設計引導語,提高“生評”的質量
  作業評價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守好“導”的定位。教師引導學生評價作業的導向要心中有數,做到思路清晰,導向準確、有針對性。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某些教師會說“很好”“太好了”“太棒了”等一些激勵的語言,一味空洞的表揚,沒有實在的內容,學生聽多了,也不會相信。這樣既起不到激勵的作用,也沒有指導、診斷的價值。或者三段式提問:畫(制作)了什么?你喜歡什么?為什么?這一類的提問風靡課堂,雖然這樣的提問,從易到難,第三問意圖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但這樣的引導語過于寬泛,常常令學生或不明就里,或淺嘗輒止,不利用于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養成。那教師應該怎樣設計引導語呢?
  1、引導學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可以這樣設計引導語:1.作品給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說說作品要表現什么?作品優點是什么?還可以怎么做更好?美術作品的評價是非常感性的,是視覺感受的表達,先引導學生談整體感受。之后引導學生是理解作品,可以由他自已來表述創作動機,介紹自己的作品,深入引導學生表達創作意圖,自我剖析,完善創作思路,再請同伴給予意見;也可以評析同伴作品,與作者交流探討,教師再適時追問,促進學生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美術表現能力的提升。教師不要評判對錯,耐心聽聽學生的心聲。他們思維活躍,不拘一格,正是處在敢于想象、敢于創造的年齡。同時由于很多學生繪制能力并不很完善,反而能表現出天然靈動的藝術趣味,他們的畫也許看起來并不專業,但每一作品他們都能解釋很多個這樣做的理由。
  2.引導學生多元化欣賞品味,尊重個性,鼓勵創新。如引導語為:你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哪一幅?哪一幅最與眾不同,最有特色?開展同伴互評不僅以“你最喜歡的作品”作為評選的標準,而以“有意思”“有特色”作為標準,啟動個性化評析活動,因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美術作業體現出學生的創作個性,因而教師不能先入為主,以個人的喜好評定一幅畫,更不能以統一的標準加以量化。在評價時,以看似沒有標準的“有意思”,讓學生自由發揮,以自己的視角評說,既是學生作業的閃光點的大發掘,對學生創作個性的尊重,讓不同能力層面的學生都有可能得到鼓勵;也是學生自由表達觀點,激發學生在以后的作業中更能大膽創造,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3.按課時目標要求,設計引導語,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與反饋功能。筆者曾經在講解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一課時,這樣設計作業評價引導語: 設計的服裝是什么風格?適合什么性格的人穿?適合什么場合穿? 作品如何從色彩、樣式、裝飾上體現服裝的風格?檢測學生對色彩的對比與協調、色調的冷暖,樣式與裝飾等與著裝風格之間關系的理解。學生在教師引導、點撥、追問中,對美術作業進行感知、描述、分析、比較、判斷等一系列積極的心理活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在討論、交流中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鞏固所學知識,豐富審美體驗,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和發現不足。長期堅持,學生在評價作業時不再出現空泛的“很漂亮”“很美”的評語,而是逐步學會使用美術語言和形式原理解讀作品,審美判斷能力的明顯增強。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既是學生對彼此的作業有一個相互了解、相互借鑒的過程,也是深化學習效果的過程,無形中形成一種互幫互學的氣氛,從面促進美術創作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二、適時進行師評,充分發揮評價的矯正與激勵功能
  作業評價除了學生自評與同伴互評以外,教師適時的點評與總結性評價也是重要的評價環節,是學生非常期待的環節,也是學生心目中最有份量的評價。師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隨機的點評與鼓勵。教師能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及時點評,提出美術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向學生征詢探討,共商修改建議,督促學生及時的修改,促使作業的最后高質量地完成,這是對學生最好的幫助與鼓勵。對學生作業中的亮點,作業過程中積極動腦、踴躍發言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及時給予欣賞與鼓勵。
  2.美術作業過程中適時進行階段性的展示與評價。美術作業不僅是完成后進行評價,在作業過程中,以下這幾種情況,選擇性地進行作業展示,往往事半功倍:當一部分學生苦思冥想,仍遲遲不能動手時,教師展示另一部分學生的作業,提供參照,開闊思路,并能激發學生的不服輸的心理,快速投入到作業活動中。當發現學生作業中出現共性問題時,及時展示,予以糾正,能夠將問題提前解決,有效提高作業成品質量。
  3.總結性評價。教師運用語言或特別是文字進行評價,或點石成金式地放大閃光點,或提出努力方向上期待,或在學習習慣、思維品質、思想態度上予以點評……,取代傳統等級甄別式的評價。
  三、設置展評專場,放大評價功能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倍鴮W生來說,自己努力創作的作品被同伴、老師關注和認可,甚至展示出來,一定倍感愉悅,自信心大增,更能積極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創作活動中去。我們常常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的緊張而讓評價活動難以深入,那就從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出發,每學期設置兩節左右的展評課,開展作業專場展評活動,集中學生們這段時間的最好作品進行大檢閱。并在學校公共區域內設置專欄進行展示。具體做法是:
  1、讓學生投票“選美”。由學生們自己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最佳創意作品、最有個性作品、最具潛力作品等。設立全面的、更多的名目和規則,讓這個欄目也溫情,讓更多的學生成果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得到表楊和尊重,讓這個欄目也溫情,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機會讓作品展示出來。
  2.創設平臺,培養濃厚的藝術氛圍。通過作品欣賞和交流,相互贈送友情卡。在友情卡上寫上一兩句贊美和評價的話,或對對方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卡,貼在作品的下面。同時,在學校網站,微信群空間等新媒體進行展評。作業展評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愛的活動,在展評過程中獲得深度審美體驗,獲得快樂和自信,極易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作業評價的方式不勝枚舉,課堂中老師能認清作業評價環節的重要性,并能采取多種方式正確、合理、科學的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那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展學生思維,鞏固教學成果,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得到強化和提高。同時,美術課堂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積極愉悅而且成就感滿滿的過程,我們的課堂一定會充滿人性的光揮!
  (安徽省懷寧中學  246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13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