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眾傳播視野下“新子學”的困境與精神訴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當下,“新子學”研究正逐步深化對原典的梳理與闡釋。學者圍繞原典精神如何傳承,進行了大量論述。但是,何以讓“新子學”切實融入現代社會,仍然是當下研究所面臨的困境。如何讓“新子學”精神在新時期發揮作用,成為學界所熱議的焦點?!靶伦訉W”精神的傳承,離不開社會大眾這一重要群體。在大力倡導傳統文化精神傳承的今天,“新子學”與大眾生活的聯系日趨緊密,大眾傳播視野下的考量成為一種新的思路。重拾經典中的民眾書寫,結合媒介視野下的現實傳播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能夠從獨立精神的角度凸顯出“新子學”對現代人精神訴求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子學”困境 精神訴求
  2012年方勇先生曾就“新子學”問題指出:“當子學的歷史發展得以完整呈現后,其固有概念則自然而然地沖破以往成見的束縛,重新確立起兼具歷史客觀性與現時創新性的概念。”“子學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其學術理念、思維方式等皆與民族文化精神、語文生態密切相關。”“新子學”精神的傳承問題研究近年來一直受到關注,目前來看,其研究方向大體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學界多有從文化角度探討“新子學”精神的傳承。這一部分重在揭示“新子學”范疇下典籍中所蘊含的多元文化,以《中國文化的“根性”與“新子學”》《“新子學”與中華文化之重構》等論文居多。如湯漳平先生言之“以子學時代為起點,吸收兩千多年中華文化傳統的精華”,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新子學”與大眾的聯系??傮w上看,這部分研究強調“新子學”內容層面上的厚重之意,并以此凸顯“新子學”的文化價值,從而觸及“新子學”傳承的重要意義。這部分建立在文化視野上的考察,實際均觸及一個問題,也就是如何與當代大眾生活建構聯系的問題。
  其次,學界在探討“新子學”之根本意義層面多有對歷代子學典籍進行“離經還子”的再認識。這一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明晰歷代子學典籍在學術與思想層面的時代性與創造性,從反映歷史真實的角度,重審多元力量施壓下的諸子文本,在總體上看,研究包括了子學系統下所有的典籍內容、思想、評價等。學者多以逐步理清“諸子”學脈為研究路徑,通過對歷代子學所產生的社會背景、思想環境、歷史變化、各方名家的子學觀念等做出細致考察,探討“諸子”各家的精神要旨。幾經提煉,“新子學”對民族文化精神傳承起到了關鍵作用是今時學者普遍認同的觀點。郝雨先生就在《“新子學”對現代文化的意義》中說道:“今日的文化研究,不能總是把古代與現代完全割裂?!伦訉W’一定要建立起通暢的古今文化對話,從而以更加開闊的歷史文化眼光,尋求文化研究的新的邏輯起點和思維脈絡?!闭劶啊靶伦訉W”思想層面的創造性與時代性,以及其文化內涵,最終指向的是現代社會。只有立足于當下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慣,才不至于高喊“精神之傳承”這樣空洞的大旗,從而讓經典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新時代穩穩“落地”。
  一、大眾傳播視野下“新子學”的困境
  大眾傳播視野下的考量,本身就是以現代眼光來重審“新子學”的過程?!靶伦訉W”范疇下的經典內容如何搭配現代傳播手段推向大眾,已然成為當下學界所共同面對的困境之一。郜元寶先生在對“新子學”意義的界定時就有“很難延展到一般社會文化中去”這樣的觀點。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新子學”帶有純粹的學術本質,融入現代社會存在一定難度。方勇先生同樣對此有關所關注,針對“新子學”精神傳承的問題,他于2012年談及“新子學”構想之初,就先后在大量論文中發表了關于“新子學”精神傳承方面的論文。正如他所主張的那樣,“中國學術既不必屈從于西學,亦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而應根植于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厚沃土,坦然面對西學的紛繁景象”。實際上,“西學的紛繁”不僅僅局限在學術研究的層面,大眾日常生活往往離不開中西方文化的多元交融,在商品、洋節、廣告、電影等大量領域,西方文化正無時無刻不以多變的形式影響人們的生活。所以,“新子學”在與現代大眾建立聯系這一點,多是關于“新子學”內容層面的“輸出”方式的思考。
  除此之外,“新子學”精神是否在民眾階層為社會所接受,深入百姓文化生活這一點,同樣是探討“新子學”現代性層面的一大困境。在談及“新子學”與大眾二者在傳承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聯系時,并不能僅僅將其看作是探討“新子學”內容向外輸送的問題,同樣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內容本身是否契合現代人生活的接受問題。當下,多元文化共同在大眾生活中發揮作用。在廣播、電視、電腦、手機等傳播媒介層面,文化信息以多種多樣的方式進駐人們的生活。所以,人們在大眾媒介中所接觸到的“子學”內容是否帶有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養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對此,在大量文章中,眾多學者多次提到“新子學”精神“為民所用”的實質問題?!鞍压诺鋾r代諸子的智慧說清楚,引導到當代生活中來,在社會實踐中發揮作用,這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贝罅繉W者之見,在于強調“新子學”是時代問題的根本解答。而時代問題,恰恰也是人民的問題。但問題的明晰不代表民眾與子學經典二者之間建立起了穩固的關系。湯漳平、景國勁等人均談到社會大眾在接受“新子學”精神層面所出現的困境。在探討“新子學”文化源流時,學者多強調以“會通”彰顯“新子學”精神層面的創新。以此觀之,對于“新子學”精神傳承的困境,“對接”不等同于“傳承”。關于“新子學”進行“現代性”的探討在實質上指向的是傳播層面的思考。具體地說,“新子學”精神傳承層面,亟待尋找出一條符合新時期社會大眾接受習慣的傳播之路。
  二、回歸民眾書寫,彰顯民本思想
  顯然,當務之急在于從“新子學”范疇下的經典內容中尋找出聯系當下大眾生活的契合點。面對社會大眾與“新子學”相融合的困境,研究者可以以民眾書寫為介入點,去重新考量帶有文化集合性質的子學典籍。在諸子典籍中,有關民眾書寫的部分往往是以民及君、推己及人的。所以,在闡述諸多理論時,民眾永遠是歷來學人最為關注的論述對象。這種基于民眾角度的書寫,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民本思想。回歸百姓精神,是論及“新子學”精神傳承的重要一環。《孔子家語(卷一)》中寫道:“愛政而不能愛人,則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則不能樂天。”言及君子行為品行與民眾的緊密聯系,孔子從“愛人”“成身”“安土”等角度說明了這種關系。話語中能夠看出百姓對于居高位者的重要意義,所以當哀公問之“君子何貴乎天道也”這樣的問題時,孔子回以“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此“天道”有“百姓之道”之意,因其有“貴其不已”的重要特征,而如“日月”般永續穩定的“不已”本質,則體現了孔子希望君主體察百姓的心愿,以及從百姓安定和諧中求得社會穩定的深層內涵。同樣觀之《抱樸子·外篇》,雖然主體內容以隱士書寫為主,但隱士在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與安貧達觀的精神實際上與百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文中有言:“今隱者潔行蓬蓽之內,以詠先王之道,使民知退讓,儒、墨不替,此亦堯、舜之所許也?!笨梢姡幕摒B之風尚并不僅僅為官吏、上層社會所獨有,百姓正有淳樸真摯之風形成的基礎。如在隱者對劉邦的贊許中,我們能夠充分感覺到隱者在教導世人的過程中注重以民為本的原則:“宜其以布衣而君四海,其度量蓋有過人者矣?!彪[士以“布衣”喻指天下,同樣也隱含隱者自身身份出于民眾而心系民眾的觀點,以“度量之大”論之劉邦,更是強調人民在社會整體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胺蜾J志于雛鼠者,不識騶虞之用心;盛務于庭粒者,安知鴛鸞之遠指?”如此與仕人語,可見隱者身上體現的是一種生發于民眾而又卓然自信之態度,這種對生活的自信與安貧樂道的精神,正展現了古代先民崇道尚禮的風采。   再如《荀子》王制篇中所體現的平權思想,其本質實際上仍是將社會進步的主視角放在百姓身上。書中有云:“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币浴岸Y義”度之天人之品行,是對社會大眾存之“禮義”的一種認同,而文中“士大夫”階層與“庶人”階層之間相互“轉換”這一點,能夠充分看出荀子視王侯與平民一致的平等思想。在政治權利、生活自主層面給予“庶人”以極大的自由,實際上體現的是他本人對社會大眾的關注。對“禮義”的定義,在書中并未有單獨而具體的解釋,但“禮義”存于天地間,亦存于百姓心中。
  百姓生活是反映總體社會風貌的鏡子,通過百姓書寫,我們能夠看出各家學派所關注的不同面向。《韓非子集解》卷第八有載:“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長,盡所能,故忠。”韓非子所言之君主成就之理,皆在百姓?!拜d之”“立之”“盡所能”實際上說明的是社會廣大群眾的高尚美德,是強調百姓齊心對于君主的重要意義。與此相類似的,如《呂氏春秋》季秋紀第九中《順民》篇所言之“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及其后所舉“上世”“以德得民心”之功名者,皆意指出于民心、歸于百姓的社會規律。
  可見,原典中的民眾書寫是建立在“反映”大眾基礎上的一系列思考,能夠引發人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是作者長期深入民眾生活觀察之后得出的體驗。而不是以“書寫”為終點,去“代表”大眾,甚至去刻意“指導”大眾?!靶伦訉W”精神傳承與大眾的聯系也在于此。對于“子學”精神的“反映”屬性,學者多有從心得與體會方面發聲。梁啟超在一篇名為《論時代思潮》的文章中說道:“凡時代思潮無不由‘繼續的群眾運動’而成。所謂運動者,非必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不能分為誰主動、誰被動。”“子學”研究始終是朝向民眾的,這一點不容置疑。社會大眾能夠給予的,不僅僅是各方學派據理力爭的研究對象,同時,大眾生活是發揚“新子學”精神的土壤,也是促使“新子學”研究得以告別過去,以嶄新風貌邁向未來的基礎。所以,梁啟超所言之“不能分誰主動、被動”,實際上闡述了傳統子學從“考據”之風向“實用”之風的轉變。何以稱為“實用”,實質上是指一種以社會大眾為核心的全新的“子學”思考方式,這一點在當下也是適用的?!靶伦訉W”之實用精神在于服務民眾,融入大眾的社會生活中去。顯然,民眾思想的轉變與精神的創新實則與時代息息相關,所以無所謂“主動”與“被動”之說,只有彼此之間的“激蕩”與“影響”?!拔覈膰H地位不斷提高,國際交往也日益頻繁,大量西方文化進入,所面臨的各個方面的諸多社會矛盾也日益突出,因而迫切需要切實可行的理論支撐,系統探討如何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各種社會矛盾的理論和策略?!闭缤蹯诚壬裕靶伦訉W”為當代中國文化傳承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同時,當前社會矛盾并不僅僅體現在中西方文化的日益交往過程中,民眾本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態度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理論支撐到策略的具體實施,需要的不僅僅是文本層面的研究逐步與現代學科進行交融,同時,“新子學”的民本內涵還需要再度回歸到社會大眾視野中。究其根本,民眾對于傳統文化精神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所以,學理之意義向深層社會生活靠攏,更能擴展“考據”與“實用”二者之間的相互融通。
  三、媒介視域下的大眾“新子學”
  從民眾生活的角度來談“新子學”,必然要說明當下大眾傳播媒介與“新子學”的聯系。經典在大眾生活范圍內的傳承與交往,主要依靠的媒介渠道不外乎兩類:其一是印刷媒介,其二是電子技術媒介。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可以說是本時代“新子學”之“新”的顯著特點。在推向社會并與民眾建立關系的過程中,大眾傳媒不斷憑借其較為“接地氣”的性質,使得“新子學”在大眾傳播層面不斷深化社會“實用性”價值。所謂“實用”,前文已述,表示的是“新子學”在新時期與大眾建立聯系的根本,也就是指“為大眾生活所能用”的由純粹學術內容向大眾過渡的“新子學”。在種類上,紙質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和暢銷書,而電子技術媒介則以互聯網為平臺,憑借手機、電腦、電視等向大眾輸出的新聞、電影、電視劇等內容為主。經由大眾媒介,通過報紙、暢銷書以及借助互聯網通信技術的手機、電腦等終端,社會大眾在視聽層面已然構建出符合自我習慣的信息接收方式。對于“新子學”傳播而言,通過暢銷書、手機以及各類方式讓社會大眾接觸到“新子學”的機會顯然是輕而易舉的,但是就“新子學”自身發展的特點來看,自凝聚諸子風尚的各路文本產生開始,是不同時代的后人為之不斷解讀與加入新內容,從而在不斷變化中讓子學形成了不斷發展、演變的態勢,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傳播媒介之新顯然促使當下“新子學”在作品層面發生了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經由大眾媒介向外推廣的作品體現出“新子學”在大眾層面所展現的新的現代詮釋,同時,從民眾書寫回歸大眾本質,正是“新子學”參與現代人生活的一種體現。
  就目前經由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向社會推廣的以“新子學”為關鍵內容的作品而言,經由大眾傳播媒介推向社會的“新子學”類作品,大體集中在書籍以及影視劇作品兩大方面。截至目前,通過百度、谷歌、搜狗等國內搜索引擎可檢索出相關影視劇作品共二十余部,包括《墨攻》《孔子》《百家講壇:先秦諸子爭鳴》《諸子百家》《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國學經義之諸子百家》《中國諸子百家動畫版》等。這部分影視劇在內容選擇上多以先秦時期的歷史為藍本,對特定歷史片段進行一定的尊崇與改變,讓現代觀眾對先秦諸子政治思想以及囊括兵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縱橫家等各家學說在內的大體內容有所掌握,通過劇集上的協調編排,從而讓觀眾對民族文化產生更多的熱情。隨著我國影視業的不斷發展,諸如《中國諸子百家動畫版》《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等動畫內容更是拓寬了我國青少年接觸諸子百家的渠道,實則為“新子學”精神傳承層面打開了新的視野?!靶伦訉W”精神傳承離不開傳播手段上的新方式,以電影、電視劇等強調視聽體驗的方式向大眾推廣是全新的領域。   對于經典文本的嚴肅性與學術層面的深層內涵而言,當下以諸子百家為主題的影視劇在選材上雖然日益追求“古老化”,但是編劇、導演乃至整體宣傳思路卻在不斷“年輕化”?,F如今,網絡電視、網絡自媒體以及各類網絡資源的日益豐富,使得電影以及電視劇等作品的界限逐漸模糊,與此同時,影視劇出品方時刻在面對著龐大的觀眾群體,“新子學”范疇下,與諸子百家相關的人物設定、故事情節以及環境服飾上的編排所瞄準的目標受眾均呈現出“年輕化”的取向。為了吸引青年觀眾群體,“新子學”類劇目多有對愛情、宮斗、武打等內容的設置,實質上體現了劇作的敘事策略正逐步向年輕化、模式化方向發展。譬如《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對商鞅變法的呈現是以大量旁白和人物對話所構成的;再如《楚漢傳奇》中通過場景環境大量變化的設定以及光線由強漸弱的細節安排,凸顯出李斯身世的轉折,頗有視覺沖擊之意?!洞笄氐蹏v橫》和《羋月傳》中同樣有縱橫家如張儀、蘇秦等人的活躍身影。這部分縱橫家以趙立新以及喻恩泰等中青年演員扮演,容貌裝扮與氣質談吐上均呈現出青春的氣息。在對受眾群體接受較為困難的學術內容有所減免的情況下,“新子學”類影視劇作品將視角放在各諸子百家的人物刻畫上,雖有一定歷史背景予以支撐,但是呈現出的藝術性往往更接近現代人的生活思維。影視劇使得諸子角色跳出原有格局,讓其高度人性化,因此更為“接地氣”。編劇、導演乃至整個制作團隊讓諸子百家有了某種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普通人的特質,作品近乎考古式的畫面呈現,又給予觀眾感官層面強烈的刺激。
  綜合來看,“新子學”類影視作品實際上在傳承文化層面附帶有大量現代社會的文化特征。依靠于網絡平臺的便利性,大眾影像在社會價值層面趨向于普及與娛樂,對經典內容往往不進行深度闡釋,對“新子學”范疇下的人物事跡以及學術立論經常以非嚴肅性的改編模式予以呈現。趨于年輕態的宣傳策略也使得讀者與觀眾不斷成為經典文本現代意義的創造者。
  再以紙質媒介角度進行分析,以當當網、淘寶網以及百度等多家平臺搜索“新子學”相關書籍時,可搜索出將近一千三百余種書目??傮w上看,這類書籍多以相關經典譯叢以及名家解讀為主,輔以史學、哲學以及相應的文學著作投放于市場當中。而影視劇作品多以春秋時期歷史故事為藍本,對各類名家思想理論以及軼事趣聞通過演繹、戲說、名家講解等方式編成特定劇目推向大眾。就經典譯叢的內容而言,書籍內容全面并且涵蓋廣泛。以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系列叢書為例,此系列書籍包含有《孔子家語》《孟子》《莊子》《墨子》《荀子》等六十余部作品。這類書籍在內容選擇上集多家版本之所長,并融匯于一編。此系列叢書均以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精深者為之作序,并在每篇開頭加以題解,為讀者稍作各篇章背景及意義上的引導;文后均用白話對原文進行意譯,且在原文中多有對字詞上做出特定解釋,以便于讀者理解其文化意蘊。此系列書目的優點自不必贅述,同類書籍多以經典內容背后先賢圣哲的智慧啟迪現代生活為賣點,在網絡平臺銷售頁面以及書籍封面多以古代經典為標識。出版方試圖為讀者打造橫貫古代與現代之間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橋梁。
  前文已述,子學典籍中民眾書寫的目的,是通過社會大眾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各種問題在不同側面尋求解答,其根本屬性在于通過服務大眾發揚自家學派對人、事、物的體認,從而贏得各諸侯的認可。子學從集團利益的角度來看,當屬于各諸侯國分裂競爭時期下的一種帶有時代性的產物。原典中對民眾的關注,一方面與諸子學派的接受群體——各路諸侯君王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層面的深入體察也為各諸子學派的擁護者提供了長久實用于社會的現實意義。類似子夏西河講學以及于齊國所創稷下學宮這樣的社會性事件,均強化了各諸侯為官者對把握民眾生息規律上的深入理解。由原典書寫民眾到各家學人發揚本派理念應用到社會運轉當中,這樣的過程充分說明了諸子百家不只是局限于書面上向外界有所推廣,圍繞在諸侯所定的各類制度基礎上,民眾與思想家以及與各諸侯國上層為官者均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大量不同的聲音為諸子百家帶來了權力及財力上的競爭與保障。
  然而,“新子學”內容對于當下大眾讀者而言,以增長見聞以及體會古代先賢的智慧為多。由于人本身隨著年齡的增長,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建立起的社會關系眾多,且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所以“新子學”范疇下的經典古籍,往往可看作是一種增添文化素養的消遣。大量經典內容種類繁多,且意味深遠,往往不是僅通過白話譯文以及粗淺閱讀就能夠明晰文本中蘊含的深層次內涵?!靶伦訉W”文本內容的重要特質就在于從文化層面論及大量典籍,當中的儒、道、佛三教合流而形成的龐大思想體系對中國人所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皹诽熘薄靶奚眇B性”等人生哲學并不需要以文本閱讀的方式就能夠在社會大眾中廣泛傳播。所以在暢銷書層面對“新子學”內容所進行的一系列白話翻譯、名家解讀、戲說故事等新的解讀,在以古為鑒、引導當下生活的層面上的影響,并不能夠與原典創生之際的原生環境相比。社會大眾在暢銷書層面對“新子學”內容上的欲求,往往會集中在各諸子名家的奇聞逸事層面以及名家典故層面。在譏時諷世與鞭辟入里的對話或行文中,社會大眾能夠收獲美妙新奇或者娛心樂人的閱讀體驗。從這一點上看,暢銷書為“新子學”提供了一條親近社會的“快車道”,但同時,在“快車道”中迅速與大眾取得聯系的文本,大多難以令民眾耗費大量的精力去深層次地考量與欣賞文本的內涵。同時,“新子學”在社會層面仍有待于拓寬研究視野,并尋找出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軌跡的契合點。單純以消遣論之“新子學”的內容,并對其粗淺加工,可看作是一種對經典的誤讀與浪費。
  四、把握“新子學”獨立精神,正視大眾傳播價值訴求
  諸子立論本身基于人民,各家學人均在典籍中表達出不同時代下因典籍所感而闡發的生活智慧與思想精髓,其根本指向的是一種對社會大眾獨立精神的把握?!肚f子-天下篇》中有言:“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弊⒁獾酱颂幵跁鴮懰枷爰娂嫷纳鐣蠲矔r,是以“天下”論“圣賢”“道德”之變幻,可見論及學術思想之激變,“天下”所指,并不單純指“宇內學人”,而是指包含“學人”在內的社會大多數人。郭象在此有注“百家穿鑒”,且在論及“天下”時說“各信其偏見而不能都舉”,顯然是在說明當時思想之自由與多變。而成玄英為此處作疏,對“不一”以“法教多端”疏之,且在“自好”的問題上大發感慨,言之當時學人之狀:“宇內學人,各滯所執,偏得一術,豈能弘通!”這里的“滯”并不是“停滯”,而應當是堅持,是一種思想上的傾向與依順,如此才會有“宇內學人”的以“偏”論“術”,而各路學人所信奉的“偏”恰恰是反映社會大眾多樣性的一種獨立的表現。郭象的《莊子注》與成玄英的《莊子疏》可以說都是建立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對原典的一種闡釋,均是時代的產物。從二者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莊子》的再現,而是注釋者背后的時代風貌,以“弘通”論“術”,在強調統一的背后,實際上是由大眾的多元與獨立為基礎的。其所指“大亂”與“不一”乃是針對當時社會文化紛繁復雜的狀貌而言的一種對民眾、社會的本體認識。二者論及當時文明風尚之多變,雖有些許不同,但在理念上也存在著一種共通性,都指向了諸子所倡導的民眾的“獨立”。這種獨立并不是排斥他人,固執己見,而是蘊藏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在其中。   這種民眾書寫背后的獨立精神,對典籍中有關民治之思的論述稍加留意,均能夠有所發現。再如《呂氏春秋(離俗篇)》有言:“世之所不足者,理義也;所有余者,妄茍也。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余?!贝颂帯袄砹x”應指人活命于世所應遵守的道德準繩,而“妄茍”則應指道德“義理”范疇之外的茍且行為,這里的“貴”與“賤”自然不單純指高貴與低賤,而是強調堅持“義理”的可貴,并予以贊頌。且這份堅持是少數人才能做到的,所以“民之情”中的“情”當有大眾生活之意,應指代那些有獨立精神,能夠堅持“義理”之人。所以“賤所有余”并不是排斥,而是強調一種對應關系。同時,在《用民篇》又有:“民無常用也,無常不用也,唯得其道為可?!奔又俄樏衿酚校骸胺蛞缘碌妹裥囊粤⒋蠊γ撸鲜蓝嘤兄?。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有不說?!边@樣的論述實際是圍繞“民之道”的問題議論民眾的重要意義。實質上,“無常用”與“無常不用”乃至“萬乘…‘百戶”之民“無有不說”的描述,也揭示出民眾在思想層面上是獨立的。所以“順民…‘用民”的根本,是使文化獨立性在百姓身上有所體現。只有保證社會大眾文化精神的開放自由,其獨立的精神才能夠建立在“德”的基礎上,而不是一盤散沙。
  上文所強調的民眾書寫以及其背后的獨立精神,在當下倡導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層面上是有巨大意義的。“新子學”背后浩如煙海的經典文本以及深厚的思想內涵均亟待以新的傳播方式與社會大眾取得聯系。我們應當注意到,都市生活重壓之下的人們在日常閱讀以及影視劇觀看過程中不僅在娛樂化層面有其價值訴求,同時,原典中所蘊含的獨立精神,正是大量復制化、碎片化信息時代下讓人“猛醒”的一味“良藥”?!靶伦訉W”自身的獨立精神,是建立在多元思想相互融通的基礎之上的內省與反思。對于大眾媒介以重復性、機械化的方式提供給人們追求信息的速度與快感時,理性思考的呼聲正越來越高。在教育、文化、藝術等多方領域,“新子學”的大眾傳播正逐步從“娛樂至上”的模式化手段向獨立、清醒的反映現實層面靠攏。未來,“新子學”勢必在文化活動層面讓百姓更為緊密地融入諸子精神的學習與領悟當中。通過大型社會活動讓民眾實際參與到諸子文化與先賢智慧中來,不失為一種合理引導百姓精神訴求的方式。同時,多樣化的傳播渠道為世人打開了更多閱讀歷史、走近歷史的方式,研究者不僅需要持續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同時也肩負著讓古代先賢智慧為世人所用的重任。
  可見,單純以大眾文化產物的簡單復制性論之文化傳承是不可取的。經典文本中對民眾獨立精神的書寫需要以更廣泛、更為層次化的方式為大眾所了解。吳根友在2014年《光明日報》中刊發的一篇題為《新子學:幾種可能的路向》中談到了“新子學”的普及與“大眾化”的問題:“‘多元化’就自然地涉及‘普及化’,其成功必然歸結于‘普及化’,先行后隨,互補相成,是一種接連發展的進程。而‘普及化’的進程是從專業研究者與大眾相連來主導,即前者專門從事‘新子學’,是服務于學術研究的,稱為文學化;后者互動參與“新子學”,是服務于樸實有用的,稱為大眾化?!蔽闹休^為清晰地將“新子學”研究范疇延伸到大眾層面,“新子學”研究的完整性也在于將社會大眾納入與研究者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研究者與大眾的“相連”問題,實際上也是傳播的問題,而傳播的實質指向的是媒介。報道中隨后指出:“直到目前,文獻整理與哲學思想研究,一直是研究諸子的兩大工具。對諸子較為深入綜合的文史研究,尤其是能將諸子研究轉換為現代成果、服務于現實社會的成果,還較為缺乏。”可見,由純粹的學術研究向服務于大眾生活的社會價值轉向,是“新子學”價值訴求的關鍵所在。
  當前,“新子學”正逐步以名家名篇經典解讀與傳頌向更廣泛、更深入的多家典籍看齊。依賴于大眾媒介,根植于網絡平臺上的各大網站、資源共享平臺正逐步對“新子學”范疇下的經典內容以影音、書籍等全新的面貌有所呈現。大眾媒介始終力圖讓社會上盡可能多的人們了解“新子學”,探索“新子學”。而蘊藏于經典文本中的獨立精神,正是傳統中國文化精髓應用于現代大眾生活的關鍵所在。研究者更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發掘“新子學”文本中與社會大眾之間更多的聯系,讓學術內容能夠“為百姓所用”,從而以民眾帶動研究,在現實層面展現“新子學”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為子學研究帶來突破學科限制的機會,形成大眾傳媒與經典文本二者之間平等對話的良好態勢,從而使“新子學”成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為當代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65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