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代墓室壁畫的特點與成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墓室壁畫是伴隨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漢代墓室壁畫作為傳統壁畫的典型代表,其題材包羅萬象,布局嚴謹有序,構圖更是充滿氣勢與張力,標志著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在漢代達到了一種全新的歷史高度。漢代墓室壁畫富于想象力的構思、拙樸生動的造型、流動飛揚的線條與豐富熱烈的色彩,共同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得漢代墓室壁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章從題材內容、布局構圖、藝術造型、線條色彩等多個維度對漢墓壁畫的特點進行剖析,并試就其成就與地位進行探討與總結。
關鍵詞:漢代;墓室壁畫;喪葬文化;藝術特色
漢代厚葬風氣盛行,時人異常重視死后陰宅的建造與裝飾布置,莫不盡心盡力去繪制墓室壁畫。皇家及王侯將相等所擁有的大中型墓室中,壁畫的繪制更是尤為考究。作為漢代社會文化與喪葬文化的重要載體,漢代墓室壁畫早已成為我國早期繪畫藝術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版塊。在漢代宮室壁畫盡數毀壞,卷軸畫作幾無遺存的情況下,漢墓壁畫仍可以較為全面地為今人呈現當時繪畫藝術發展的大體狀況,為我們了解漢代繪畫的整體風貌,窺探漢代繪畫成就,掌握中國早期繪畫發展與進化脈絡提供重要資料。
漢墓壁畫作為伴隨中國喪葬文化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作為漢代喪葬禮俗的一種功能型藝術,形成于西漢前期,延續至漢魏之際,前后歷時近四百年余年,無疑成為中國傳統壁畫的典型代表。漢墓壁畫附屬于喪葬建筑,不僅具有極強的裝飾功用,同時作為喪葬文化的載體,也向我們生動展現了時人的喪葬理念,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與研究價值。本文從題材內容、布局構圖、線條色彩等多個維度對漢墓壁畫特點進行剖析,并試就其成就與地位進行探討與總結。
一、漢墓壁畫的特點
?。ㄒ唬╊}材內容方面
漢墓壁畫在題材內容上涵蓋天地,包羅萬象,極大拓寬先秦以來的繪畫表現領域,不僅細致刻畫了大漢帝國雄強寬廣的社會生活,同時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時人縹緲虛幻的精神向往,表現出了極大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漢墓壁畫對中國早期墓葬繪畫的圖像內容進行了極大的豐富與充實,促進了自戰國時期形成的墓葬繪畫圖像系統的完善與發展。其所涉及的圖像反映出了古代先人的鬼神觀念、上善若水的道家思想、渴望長生不滅的神仙崇拜、陰陽相和的天人感應思想以及儒學的倫理道德觀念等,可謂是渾渾無涯,博大精深。
中國早期較為重要的思想觀念與信仰追求在漢墓壁畫中幾乎都有所涉及。在對漢墓壁畫的圖案類型進行綜合考察后可以發現,其題材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一是天象圖和各種的天界景象;二是用于辟邪、鎮墓的各種異獸、神怪形象;三是墓主人生前的家居宴飲或是生前顯赫的社會經歷;四是歷史故事畫等。
第一類題材內容貫穿漢墓壁畫的發展始終,于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最為興盛。這類圖像多分布于墓室的天頂部位以及四面墻壁的上端,以二十八星宿、人首蛇身的伏羲與女媧、西王母、搗藥的玉兔等圖案最為常見。第二類題材內容在漢墓壁畫中也較為常見,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略有差異。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所流行的大多取材于傳說中獰厲兇狠的神靈異獸,如方相士、青龍、白虎、重明等;東漢后期及漢魏之際,神靈異獸的形象日漸衰退,取而代之的大多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如門卒、門吏的形象頗為流行。第三類題材內容于新莽時期萌芽,并在東漢后期至漢魏之際大為盛行,如庖廚、塢壁或是車馬儀仗出行等。表現此類題材比較典型的壁畫墓有新莽時期的偃師辛村壁畫墓和東漢曹魏時代的洛陽朱村壁畫墓。第四類題材內容在漢墓壁畫中出現的次數并不是太多,目前已發現的主要有孝子烈女、刺客義士等歷史故事。
不同的歷史階段及地域,人們的精神信仰追求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影響了當時墓葬壁畫題材的選擇與側重。以上這四種題材有時也會彼此交織混雜,難以區分,但總而言之都是根源于當時的社會生活。
(二)布局構圖方面
漢墓壁畫的結構整體上有一定的規律性與秩序感,布局嚴謹有序,構圖充滿了氣勢與張力。墓室壁畫從屬于喪葬建筑,其空間布局受制于建筑的空間結構。諸多情況下,墓室四壁的中、下層多被用來表現世俗生活的場景,天頂或是墓室四壁的上端通常安排天堂仙界的景象,而墓門、室門、甬道兩旁與門額上方多刻畫鎮墓辟邪的神靈異獸或門卒門吏等形象。這種秩序井然的圖像配置,雖顯得較為程式化,缺乏個性,但墓室壁畫作為一種功能性藝術,不得不服從于其特定的使命。
漢墓壁畫在構圖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一磚一畫、單幅小構圖,這種構圖方式在洛陽西漢壁畫墓和河西漢魏之際壁畫墓中最為流行;二是連續性的長卷式構圖,畫面中物象眾多且相互間聯系緊密,具有綿延起伏的韻律及奔騰流動的節奏感;三是全景式的構圖,這種形式于東漢時期最為常見,尤其是穹隆頂結構的墓室中多畫日月天象及仙界景象,蔚為壯觀;四是滿屏式構圖,如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與和林格爾壁畫墓中的車騎出行圖、百戲樂舞圖均是這種構圖型式的最佳范例;五是分層式構圖,在東漢中晚期的墓室壁畫中多有表現,伴隨著墓室壁畫內容的不斷豐富,為了使表情達意更加清晰明了,多把墓室四壁分成獨立的層或欄,用來描繪不同或者相同的主題,或于各層描繪不同內容,或幾層圖像連成一片,表現同一個主題。
在構圖方法上,漢墓壁畫主要是運用散點透視法,以游動性的視點來刻畫物象,通常包括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正視平列法,全正面的視線,把物象水平排列,沒有縱深與層次,這是一種最為普遍的純平面的結構,貫穿漢墓壁畫的始終;二是側視平列法,即選取了一個略為偏斜的視角,使縱深方向上的圖像有了些許層次與重疊錯落的視覺效果,此種構圖方式多見于規模宏大的車騎出行場面;三是鳥瞰式散布法,多用來描繪莊園府邸、建筑塢壁等。在漢墓壁畫中,不論是單幅小構圖、長卷式構圖,或是滿屏式構圖,畫面都十分飽滿,充斥著一股生命的張力與飽滿的氣勢,給人以鋪天蓋地、連綿不絕之感。
?。ㄈ┧囆g構思與造型方面 漢墓壁畫的藝術構思極富想象力,在荊楚浪漫主義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形成了景致深遠、意趣天真、圖像豐富、自由奔放的特點。這種特點在西漢至東漢早期的壁畫墓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不論是描繪天堂仙界景致還是各種神怪靈異,在構思上無不洋溢著時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漢墓壁畫處于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初期,在諸多方面仍表現出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大氣雄渾、簡括自然與傳神生動。
漢墓壁畫的造型樸拙生動,別有意趣。主要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由于寫實能力的限制,真實人物的造型往往有所欠缺,略顯稚拙,相反對于各種神靈異獸形象的塑造卻異常精彩;二是在刻畫物象時,注意主次分明,重點把握物象的主要動態,雖細節方面略有力不從心,但仍營造出一種簡括自然的氛圍;三是在塑造形象時,畫工們往往忽略靜態物象的細節,而注重于捕捉物象動態,如以極度的夸張與劇烈變形凸顯運動的激烈性;四是人物造型上遵從主大從小的構圖原則,尊卑分明,造型工整細致,尤其是注重刻畫人物的面部細節,比如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墓中的升仙圖將伏羲描繪得異常高大,甚至有墓主人夫婦形象的七倍之大,體現出神人有別,不可相提并論。
?。ㄋ模┚€條色彩方面
漢墓壁畫的線條流動飛揚,色彩豐富熱烈。中國畫是線條的藝術,漢墓壁畫已將春秋戰國時期的線條技藝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線條充滿了生命的激情和不屈的張力。
春秋戰國時期的繪畫通常由單一、呆板的鐵線描構成,而在漢墓壁畫中線條的種類與形式已經開始豐富多變,畫面表現也更加真實自然。這一時期,繪畫工匠的技藝也更為純熟,繪畫線條不再局限于黑色且與色彩聯系緊密,簡單的墨線勾勒或是白描式的勾繪已極少出現。例如洛陽卜千秋壁畫墓中的女媧與伏羲的描繪,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平涂,而是根據體面關系,在頭部、鼻梁的位置留出適當的空白,用色豐富且考究
同時,漢墓壁畫中色彩表達亦空前豐富,戰國時期的色彩平涂技法進一步發展,暈染技法也不斷完善,開始出現了新的表現技法。例如沒骨技法,多種色彩技法交叉使用,使畫面物象的表現力度得到進一步加強。大部分漢墓壁畫的畫面用色都十分絢麗奪目,黑、白、黃、紫、藍、綠、鍺等以及它們的中間色均已成為漢墓壁畫的常用色。畫工對色彩的控制較前代已取得較大突破,畫面中各個色塊間的冷暖、輕重、濃淡的細微差別關系都能靈活處理且自然和諧。
二、漢墓壁畫的成就與地位
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基本元素萌芽于戰國時代,至漢代得以最終確立與大體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漢墓壁畫的貢獻尤為突出。漢墓壁畫作為一種喪葬藝術,其浩瀚宏大且淵源深厚的邏輯體系、龐大復雜的構造系統、特殊的思想觀念是其他任何時代的墓葬美術都無法比擬與企及的,作為中國古代墓葬繪畫藝術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動。
以漢墓壁畫為主要代表的漢代繪畫藝術不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而且還直接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的革新創造與發展,為后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百花齊放的全面繁榮奠定了良好、穩固的基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漢代的國祚相對較長,在其近四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墓室壁畫的演進得到了很好持續,將中國的繪畫藝術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它以戰國時代的繪畫藝術為基礎,進一步擴大和拓展了繪畫藝術的表現題材與領域,用多種多樣的技法表現出那個時代復雜生動的社會生活以及人們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漢代壁畫墓幾乎匯集成了一部用圖像寫成的漢代歷史,雖被埋藏于地下,但真實且準確,每一頁都極具吸引力。當考古學家打開墓室,呈現在眼前的是一部足以和二十四史媲美的地下歷史圖卷;當美術史的研究者循著這部歷史圖卷去探究圖像演變線索、繪畫樣式源流及藝術風格的時代特征時,映入眼簾的畫面足以讓任何文字書寫的中國繪畫史都黯然失色。
參考文獻:
[1]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2]楊愛國.漢代墓室壁畫研究的世紀開篇[J].考古與文物,2002(4).
[3]洛陽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M].北京:朝華出版社,1987.
[4]羅世平,廖旸.古代壁畫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3.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