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伏羲女媧圖像規矩配置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漢代畫像中伏羲女媧手中多持規矩,但目前學者對伏羲女媧手中所持規矩的規律總結散亂。文章通過圖像資料統計,指出漢代伏羲女媧圖像與規矩的配置并無規律可循,并從工匠角度對伏羲女媧執規矩圖像與文獻描述差異現象進行原因闡述。
關鍵詞:伏羲;女媧;規矩;漢畫像石
學者對漢代畫像石中關于伏羲女媧手執規矩的圖像已有較多探討,但對伏羲、女媧與規、矩之間的配對規律說法矛盾??偨Y為三種情況:第一種認為伏羲持規,女媧持矩。如王煜在其《漢代伏羲女媧圖像研究》一文中認為漢代圖像中伏羲持規、女媧持矩,即使有女媧持規、伏羲持矩的現象應該是工匠或粉本的差誤。李國新在其《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中同樣指出,“在漢畫中,一般把伏羲女媧塑造成人首蛇身(或者龍身)的形象,往往伏羲手執規,女媧手執矩,蘊含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之意”。漢學家李福清在《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肖像描繪》一文中也指出,關于伏羲女媧所持之規矩,是作為造物主的創造性勞動的象征,最初的伏羲持矩、女媧持規來源于古老的二元分類法,即矩方—左—男性—伏羲,規圓—右—女性—女媧。第二種認為女媧持規、伏羲持矩。如袁珂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提到漢代的伏羲女媧形象,“男的手里拿了曲尺,女的手里拿了圓規”。劉鳳君在《試釋吐魯番地區出土的絹畫伏羲女媧像》一文中認為,“山東地區和蘇北徐州一帶出土的伏羲女媧畫像……其特點伏羲手中執矩,女媧手中執規”。常任俠沒有總結總體漢畫中伏羲女媧所持規矩的規律,只提及了武梁祠中“伏羲手執矩,女媧手執規”。第三種是少數學者認為伏羲女媧手執規矩規律與時代有關,孟凡人認為:“西漢至東漢中期,多伏羲持規、女媧持矩,到東漢晚期,為女媧持規、伏羲持矩。”王曉玲、呂恩國認為:“在新莽之前,伏羲多持規,女媧多持矩。新莽之后,伏羲大多數情況下執矩,女媧執規?!笨偨Y以上觀點,學者對漢畫像中伏羲女媧持規矩的描述差距較大,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目前出土的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執規矩像進行整理,對其規律進行重新探究。
將目前出土的所有漢代伏羲女媧執規矩圖像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由于出土情況復雜,統計表中的伏羲女媧并非總是成對出現,故伏羲女媧圖像單獨統計。漢代所有伏羲女媧執規矩圖像中,伏羲執規出現7次,執矩出現11次;女媧執規出現12次,執矩出現5次。說明漢代伏羲女媧執規矩規律配置散亂,并無規律可循,但總體上女媧執規伏羲執矩多于伏羲執規女媧執矩。至于孟凡人先生所言西漢至東漢中期,多伏羲持規、女媧持矩,到東漢晚期,為女媧持規、伏羲持矩的觀點,與實際情況不符。關于王曉玲、呂恩國“在新莽之前,伏羲多持規,女媧多持矩;新莽之后,伏羲大多數情況下執矩,女媧執規”的觀點更是證據不足??梢姖h代伏羲女媧執規矩配置雜亂,無時間規律可循。
關于伏羲女媧執規矩,有文獻可考。《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薄稘h書·魏相傳》:“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由此可見,執規者為太昊。又見《禮記·月令》中記載:“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笨追f達注:“皞皞,廣大之意。以伏羲德能同天,故稱皞。以東方生養,元氣盛大,……故東方之帝謂之大皞?!薄秴问洗呵铩っ洗骸罚骸捌涞厶偅渖窬涿?。”高誘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通過以上兩則材料可知太(大)皞便是伏羲,所以文獻中可考執規者當為伏羲,相對的女媧應執矩,這也符合“規—圓—天—陽—伏羲,矩—方—地—陰—女媧”的觀念。而在考古資料中,伏羲女媧所持規矩并不如此,時常發生倒置,甚至在同一墓葬中伏羲既有持規又有持矩的現象(如山東費縣潘家疃畫像石),或者在陜西綏德漢畫像石出現伏羲女媧均持矩的現象,此雜亂現象普遍存在于漢畫像中,既無時代規律,也無地域區分。我們應當如何解釋出土圖像與古籍記載的差異現象?
畫像的直接制造者——工匠,也許是導致圖像與古籍記載差異的直接原因。王煜指出有的畫像為伏羲持矩、女媧持規,應該是工匠或粉本的差誤,過文英在其博士論文《論漢墓繪畫中伏羲女媧神話》中指出:“工匠在發揮創造性的同時,有時往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如伏羲執規、女媧執矩的構圖在河南、山東的某些畫像中,常常發生倒置現象,即女媧執規、伏羲執矩。由這種現象較為個別,且較分散,可以將其視為創作過程中的疏忽與隨意?!眱晌粚W者均持同樣的意見。
漢代的石刻工匠無知無權,靠自己的手藝賣苦力吃飯,是標準的平民。與普通平民不同的是,他們除了要會雕刻圖像,還要在畫面旁刻榜題以及墓碑石刻題記等,這就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但會雕刻一定的文字不代表他們的文化水平有多高。他們對古籍中歷史故事及上層知識分子的思想文化理解不通透,常常會出現差錯。如山東滕州漢畫館所藏一塊畫像石上,乘坐魚車的圖像旁榜題“東王公”。在漢代畫像石中乘坐魚車通常為河伯,而東王公通常以偶像式構圖,與西王母相配出現,此榜題明顯將河伯誤題為東王公。在沂南北寨畫像石中也出現了圖像與榜題的錯雜,體現出了石匠文化水平不高。北寨村畫像石雕刻精美、技法嫻熟,中室北壁東段上層為兩位武士伸手去拿高柄豆上的桃子,表現的應為二桃殺三士的歷史故事,可榜題卻刻“令相如”和“孟犇”。此榜題與畫像內容毫無關系,孟犇為秦武王時期的人物,藺相如為秦昭王時期人物,藺相如使秦時,孟犇已死,二人無會面可能,可見石匠的歷史知識和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了畫家的歷史文化知識不足,“他舉出吳道子畫仲由‘便戴木劍’,閻立本畫王昭君‘已著幃帽’,‘殊不知木劍創于晉代,幃帽興于國朝’?!笨梢姴粌H是作為平民的畫匠,就連歷史上著名的畫家,對歷史文化知識了解也不是很充分,何況是靠手藝謀生的石匠畫工呢?
畫工對文化知識內容理解不透徹,導致對伏羲女媧規矩配置不嚴謹。古籍代表的是社會上流文化系統,圖像代表的是經工匠轉換過的民間文化。伏羲女媧與規矩本身有著嚴格的陰陽配置規律,而在畫像中表現為時而伏羲執規、女媧執矩,時而女媧執規、伏羲執矩,甚至更雜亂的情況出現。古籍資料與圖像表現不一致,其原因就是因為上流文化與民間文化在交流轉換中出現了差錯。
【作者簡介】林笑雨,女,西北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48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