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武俠,不止于武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先秦諸子到漢書史記,從唐宋話本到明清小說,武俠一直是國人所特有的一種文化,而近半個世紀,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等新派作者又讓武俠在華人世界掀起波瀾。前一陣查良鏞先生逝世,讓許多人忍不住悲嘆:一個武俠時代謝幕??扇缛艏毦?,卻會發現,金庸先生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武俠,還關乎更多……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仙逝,享年94歲。先生這一走,就真的帶走了一座人們記憶中的江湖。想想自己讀金庸也有七八年了吧,雖然默存先生說雞蛋好吃沒必要追溯下蛋的母雞,可真當一位帶給自己多年歡樂的老先生過世,心里還是不免有些難過。
  最早接觸金庸武俠是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手上是借來的《書劍恩仇錄》,還只有上半部。夜里窩在被子里打著臺燈,靠著微弱的光線一行行的讀,戰戰兢兢怕被父母發現。后來這半本書帶到了學校,四處傳閱。十三四歲的年紀,都向往“百戰江湖一笛橫,風雷俠烈死生輕。”的快意。
  金庸先生的江湖里卻不止是快意恩仇,有人貪戀兒女情長的,讀到小龍女與楊過絕情谷底相會便含淚欲滴,有人喜歡嬉笑,便專愛桃谷六仙扯皮撒潑,有人喜歡慷慨豪邁的,讀到喬峰只身赴聚賢莊就忍不住情緒高昂。十四本書中,讀者總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情節,總能看到合胃口的句子。
  1972年,十四部作品就已經寫好了,算算時間,從1955年最早在《新晚報》連載的《書劍恩仇錄》到《明報》連載《鹿鼎記》完書,再到現在,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了。幾十年間,金庸武俠影響的是整整三代人。記得我父親后來拿著我一本《射雕英雄傳》看得津津有味,雖嚴禁我看電視可一播《射雕英雄傳》又不管了,爺孫三個排排坐著討論劇情,可見金庸無俠真的老少咸宜。
  小時讀金庸,雖然沒什么過多的印象,卻也因此而知道了成吉思汗南下,遼與金,南宋紛爭,吳三桂賣主,元末農民起義,黑水河之圍,知道了岳武穆,拖雷,陳友諒,朱元璋,徐達。看到了郭靖的民族大義,令狐沖的逍遙自在,張三豐的至情至性。也許正是因為看的多了,你便會從心底向這個“俠”字靠近,告訴自己要學楊過的愛憎分明,卻不能像楊康那樣兩面三刀,提醒自己可以如郭靖那樣以勤補拙,別像歐陽克那樣急功近利。
  當一部作品寫活了,深入人心了,的確是很能影響讀者的,更何況是十四部??梢哉f現在的八零后九零后最好的愛國教育并不是來自于學校課堂上的各種宣講,而更是郭靖那一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蕭峰寧斷箭自盡雁門關外也要阻止耶律洪基南下的慷慨。
  金庸武俠算是我最早的小說啟蒙了,那時候看的早,腦子里記下的都是段譽的凌波微步,六脈神劍,郭靖的降龍十八掌,歐陽鋒的蛤蟆功。中二的年紀,跟小伙伴打鬧時喊出來覺得好不威風。如今再回頭看,又有不一樣的滋味。趙敏闖張無忌婚禮時對范謠的一句“我偏要勉強”是許多女孩追求自己愛情的寫照,段譽跟著王語嫣喋喋不休死纏爛打跟許多男孩追女孩的樣子何其相像,林平之苦大仇深立志復仇,最后下場凄慘如今看來也只是無奈……
  人生的每個階段,讀讀金庸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從小時候憧憬江湖的熱血純真,讀的是里邊飛檐走壁,高手較量的酣暢與歡樂。到如今忙著生活,忙著工作,自己也成了個“老江湖”,偶爾再翻兩頁,則是情懷與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看看光明頂上張無忌面對六大派圍剿依舊豪氣干云,想想趙敏出逃王府,不顧汝陽王反對依舊固執的堅持去找自己心愛之人。前些日,一位朋友遇上事,云淡風輕的跟我提起,我很詫異說他怎么還這么淡定,他回我一句:該做的都做了,“做人要能瞎蒙,就瞎蒙,生活盡量放輕松”嘛。嗯,韋爵爺的人生信條。你看,有時候這些書里的精神就是這樣,無聲的潤進你的腦中,不經意的影響著讀者的為人處世。
  而我記得最深的就是《俠客行》里的小乞丐跟謝煙客說的一句話了,“我媽媽常跟我說:‘狗雜種,你這一生一世,可別去求人家什么。人家心中想給你,你不用求,人家自然會給你;人家不肯的,你便苦苦哀求也是無用,反而惹得人家討厭。”正是這番話讓我多年來甚少求人,凡事多憑自己。
  如此而言,其實在我心中金庸先生的位置相當于魯迅了,后者對于我們而言像是嚴苛的老師,不茍言笑的時時點醒你,耳提面命的教你做人教你民族大義家國情懷。而前者則是將這一切都裹挾在一個千姿百態的江湖,像我們上兩輩的老人加慈祥溫和的給你講故事,告訴你以后該成為怎樣的人,讓一個“俠”字印在你腦子里。
  正如先生自己所說:“武俠小說并不單是讓讀者在閱讀時做“白日夢”而沉緬在偉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讀者們在幻想之時,想像自己是個好人,要努力做各種各樣的好事,想像自己要愛國家、愛社會、幫助別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作出積極貢獻,得到所愛之人的欣賞和傾心?!彼虢探o我們這些徒子徒孫的是大愛,兼于自己的人生榮辱觀,他所書所寫是武俠卻不止于武俠。
  我想他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大抵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先生駕鶴而去時,才有如此多的人傷懷吧,那個講故事的老人走了。雖然十四部書早已寫完,雖然他早已經不再講故事了,可是我們的很多知識,愛好,甚至性格都是他的作品所塑造的,作為后輩心里多少期望老人能再多留幾年,再看幾年這世間的變化,也是我們的私心吧。
  不過也罷,“往生極樂,乃是成了正果”,他早已著作等身,滿懷著幾代人的掛念而去,總比風燭殘年要好。就像先生大多數的作品總是以別離收尾,但至少過程都百轉千回激昂慷慨。我們依舊可以去看看聚賢莊上喬峰的威風意氣,去江南村落目睹郭靖黃蓉初遇,去聽聽桃谷六仙扯皮斗嘴樂呵樂呵……這座江湖也算是先生留給我們這些徒子徒孫的遺贈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3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