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性的啟蒙教育,對于小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強調語文課程要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強調小學語文的課程資源不應只局限于教材,應該延伸到生活等更加廣闊的范圍,從而極大地豐富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許多一線教師嚴重缺乏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教師的教學行為往往只是遵循著教學大綱,教授教科書,上課時僅靠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幾套復習題就完成了語文教學。這些教師并沒有從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抽離出來,一直把教材、教科書、練習冊作為僅有的課程資源,這種狹隘的課程資源觀已經適應不了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小學生語文素質的要求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程資源也漸漸被重視起來,但其仍然是一個年輕的概念,只有一些一線的教師在開發,還并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理論來幫助我們更好的去開發課程資源。因此,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應該是教育理論工作者與教育實踐工作者的完美結合。那么,如何有效的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呢?根據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同時根據小學語文教材特點構成的基本要素,我覺得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進行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
  一、通過剖析、閱讀文章題目來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我們可以根據文中的題目、文眼等關鍵性部件來開發課程資源。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抓住題目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在題目上開發課程資源對語文教學十分有益。以竇桂梅《再見了,親人》課堂實錄為例。
  在竇桂梅執教的《再見了,親人》的語文課堂實錄的導入中,竇桂梅將題目中的“親”大做文章,緊緊抓住了“親”的演變過程,緊扣題意,在題目上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也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這個“親”字就可以深入探索、開發出很多有價值的、有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老師在引導學生對親人的理解時,從有血緣關系的到沒有血緣關系的,從國內到國外,喚醒學生對“親人”的體驗。竇老師和學生在對話時,調動了學生與文本相致的情感,選擇了學生的生活作為教學內容點燃了學生的情感,在師生對話中,把“親人”這符號化為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思維被激活,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他們在黑板上寫上了“啟迪、疼愛、呵護”等20多個詞語,使學生獲得了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情感體驗,可見教者的教學設計獨具匠心。
  二、通過解析作者生平、經歷來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文章作者的親身經歷、寫作背景、個性特征等方面來幫助學生深層次的理解課文。例如: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主要是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我們想要深刻的感悟生命的難得、脆弱與頑強,必須要對杏林子的生平加以了解。這樣整節課才會顯得有血有肉,不會太空洞。
  以名師徐世赟設計的《生命 生命》一課為例。
  師:生命就是要對自己負責,我們看著這張照片,我們都會因為她那陽光般的微笑而認為她是一個幸福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杏林子12歲時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90%以上的關節壞死,從12歲患病到61歲去世,她腿不能站、手不能抬,就保持了這樣一種姿勢在輪椅上坐了整整50年。這是一雙手,這是杏林子的一雙手,她就是用這樣的一雙手寫下了40多部作品,成為了臺灣十大杰出女作家。當我們了解了她之后,你覺得杏林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我覺得杏林子是一個珍惜生命的人
  生:我覺得杏林子是一個不會放棄的人
  師:同學們,當我們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加真切的體會到杏林子內心的聲音,讓我們一起讀——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是一曲生命的頌歌,文章之所以顯得境界高遠、積極向上,源于作者對人生、命運的深層思考。杏林子忍著病痛寫下了40多部作品,使自己的生命有了飽滿厚重的質感,所以簡介杏林子的生平成為本節課必不可少的補充資源,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真切強烈的情感體驗。還能夠引發學生更為深入的思考。
  三、圍繞單元主題來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新課改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單元主題教學。與開發單篇課文的課程資源相比,以主題為中心開發課程資源更加著眼于學生的整體性與實踐性,更強調課程資源的整合與生成,有利于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系統論告訴我們,整體是大于部分之和的。并且現行的語文教材是以單元主題的形式建構和呈現的,那么,單元內課文主題的整體資源就不能被忽視,因此,應在尊重文本主題的前提下,尋找單元內各篇課文之間的內容關聯點,整合教學內容和主題,更大價值地發揮課文的教學價值。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以“走進毛澤東”為主題安排的四篇課文。分別是:《長征》、《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毛澤東在花山》。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但是離現在的學生生活較遠,只在影視作品或家長的口中才有一點了解。因此,感受毛澤東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對學生而言有諸多困難。學習主題課文時,不能僅僅局限于本組的幾篇課文,還應以學生現有的經驗出發,開發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觀看有關毛澤東及英雄人物的影視作品,進而走近毛澤東,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主題式課程資源開發要注重單元教材內部的聯系,讓同一主題下的各部分內容相互支撐,互為資源,形成教學合力,也就是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展現這一主題。《長征》表現了毛澤東的藝術風格,我們就可開發一些毛澤東其他的適合學生欣賞的詩文;《開國大典》通過對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盛況的描寫,展現了人民領袖、一代偉人的風貌,我們就可抓住他的偉人的一面,讓學生了解他的卓越功勛;《青山處處埋忠骨》是說毛澤東那種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寬闊胸懷,我們就可以從他的胸懷,以及他身邊的人給他的評價來開發課程資源。
  四、圍繞重難點及目標的應用來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應用式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是指將學習材料用于新的具體情境,這要建立對課文的重難點的掌握的基礎上,代表一種較高水平的學習成果。從人的自我發展的角度來看,應用這一思維環節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要,是人的知識轉化為人的能力,內化為人的素質的關鍵。應用前有學習,后有創造,起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具體到語文學科,應用式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要結合教材,讓學生多讀一些與教材有聯系的文本材料,多知道一些,多思考一些。應用式的課程資源開發主要包括口語交際與作文,所以開發課程資源時就可以采用續寫、課本劇、辯論賽、仿寫等寫作方法,我們課堂上最常用的就是仿寫。以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的教學《陶罐與鐵罐》一課為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創造了一個充滿生機的言語環境,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展現出了他們生命的活力。此時此刻,讀思說已經融合在了一起,呈現出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對于詩詞佳句,靳家彥老師信手捏來,足以見得靳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仿寫之后,靳老師能夠契機,契時的加以引導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以上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累積出來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還很不成熟,在這里和教育同仁一起交流共勉,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程資源的開發己成為廣大教育者所面臨的嶄新課題。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具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和開發利用的廣闊前景。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將賦予語文課以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要從觀念上突破從執行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轉變,再落實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實現語文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1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