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面包總會有的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面包是大多數人接觸西式糕點的第一步。從小時候吃的“雞腿面包”到現在的吐司、法棍、可頌等,面包用它多樣的姿態陪伴著我們成長。
  所謂面包,就是以黑麥、小麥等糧食作物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入水、鹽、酵母等和面并制成面團坯料,然后再以烘、烤、蒸、煎等方式加熱制成的食品。
  通常,我們提到面包,大都會想到歐美面包或日式的夾餡面包、甜面包等。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特殊種類的面包。世界上廣泛使用的制作面包的原料除了黑麥粉、小麥粉以外,還有蕎麥粉、糙米粉、玉米粉等。有些面包經酵母發酵,在烘烤過程中變得更加蓬松柔軟;還有許多面包恰恰相反,不用發酵。盡管原料和制作工藝不盡相同,但它們都被稱為面包。
  面包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高筋面粉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里,生面餅開始發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面餅已經比前一天晚上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面餅塞回爐子里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干完就睡著了。餅烤好了,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面餅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劑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后,酵母菌生長并傳遍了整個面餅。埃及人繼續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面包師。后來,面包的制作方法被帶回歐洲,時至今日,它已成為歐洲人不可或缺的主食。
  一般認為,西式面包傳入中國的時間大概在19世紀末,然而制作面包的基本方法——發酵法,卻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東西?!度龂萘x》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后,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于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面團,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頭是把面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江南地區,在制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面食都叫做饅頭,后來有餡的饅頭慢慢演化成了包子,而無餡的饅頭叫白饅頭,沿襲到現在。
  雖然世界各國民眾普遍食用面包,但是,從歷史發展進程和飲食習慣來看,以面包為日常主要碳水化合物食物來源的國家還是集中在歐洲、北美、南美、澳洲、中東以及曾經經歷歐洲殖民主義統治的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
  中國人吃面包,大多當作點心來食用,由此演化出了各種口味的中式面包。很大程度上,中式面包是西式面包和中國饅頭的制作方法雜糅在一起的產物,既帶有西方面包的許多共性,又能夠適應中國人的口味。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許多人也開始將面包當做主食,而國內生產西式面包的廠商也越來越多。面包的口味有甜有成,也有不附加原料、保留發酵后原有風味的酸味面包。吃的時候佐以西式黃油或中國果醬,在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盟,也有吃時抹上魚子醬的,完全可以滿足一餐之需。
  而從俄國傳入并在中國落地生根的俄式面包“列巴”則是其中的一類異數,這種面包直接吃就十分頂餓。哈爾濱人還習慣將俄式“列巴”制作成飲料“格瓦斯”,喝起來的口感有點像啤酒,又有種淡而不膩的甜味,深受東北人的喜愛。
  時至今日,本土化了的面包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我國對外交流在飲食上的反映,也是中國文化包容性在飲食上的具體體現。
  面包的制作基本為三種:
  中種法:分兩次攪拌的方法,即先攪拌中種面團,使其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再與其他部分混合攪拌形成制作面包的面團。
  夜種法:中種法的一種,指在第一天攪拌好中種面包,第二天使用。
  直接法:直接進行一次攪拌的方法。
  市場大部分采取“直接法”工藝流程:
  1、面團的攪拌:面團的攪拌主要是面粉等干性物質得到完全的水化,加速面筋形成的過程。
  有四個階段:
 ?。?)水化物質和水性物質充分混合所形成的粗糙且粘濕的面團,整個面團不成型,無彈性,面團粗糙。
 ?。?)成團階段(又稱面團卷起階段)面團中的面筋開邕形成,面粉中的蛋白質充分地吸水膨脹。由于面盤的形成,已形成面團,這時面包已不再粘連攪拌缸的缸壁,用手觸摸面團時仍然會粘手,沒有彈性,且延伸性也不好。
  (3)面粉充分形成階段(也叫面筋擴展階段)。隨著繼續攪拌,面團逐漸變軟,面團表面逐漸干燥而有彈性,且表面有光澤,有延伸性,但面團用手拉時易斷。
  (4)面團攪拌成熟階段(又叫面筋完成階段)。這時面團很快變得柔軟,不易粘手,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彈性。表面干燥而有光澤,用手拉面團能拉成薄片且拉破的口邊整齊(不顯鋸齒狀)。
  2、基礎醒發:面包整個工藝中最重要的一環,面團在基礎醒發的過程中,面筋得到充分氧化(面團在攪拌時其實也是一個充氧的過程)。面團的延伸性更好,面團的發酵是一個復雜的生化反應過程,糖類物質被分解轉化,所轉化的葡萄糖和果糖與蛋白質會發生美拉德反應而產生麥香味?;A發酵對面包的作用很大,如對面包的保鮮期、口感、柔軟度和形狀等,都會產生很大影響?;A醒發的理想溫度為27℃,相對濕度為75%,時間最少30分鐘以上。
  3、分割:就是通過稱量把大面團分割成所需要重量的小面團。
  4、滾圓(搓圓):分割后的面團不能立即成型,必須要搓圓,通過搓圓使面團外表形成一層光滑表皮。利于保留新的氣體,而使面團膨脹。光滑的表皮還有利于以后在成型時面團的表面不會被粘連,使成品的面包表皮光滑,內部組織也會較均勻。搓圓時盡可能不用面粉,以免面包內部出現大空洞,搓圓時用力要均勻。
  5、中間醒發:指通過搓圓后的面團到盛開之間的這段時間,一般在15~20分鐘。具體要看當時氣溫和面團松弛的狀態,看面團的狀態顯示適合所做面包的成型要求,中間醒發的目的是為了使面團產生新的氣體,恢復面團的柔軟性和延伸性,便于成型。中間醒發可以在室內進行,也可在暖房進行。如在室內進行要注意不要讓面團表面結皮,如果在暖房里進行也要防止醒發箱濕度太大,而使面團表面發粘,中間醒發的相對濕度是70%-75%,溫度為27~29℃。   6、成型:也叫整形,把經過中間醒發后的面團做成產品要求的形狀。一般主食面包的整形比較簡單,有整形機就方便了。用手工操作,通過二次搟開卷起后放入模具壓實就行。
  7、最后醒發:把成型的面團放入暖房,使面團中的酵母重新產生氣體使面團體積增大,最后醒發的溫度為35~38℃。相對濕度是為80~85%,如果溫度過高面團內外的溫差較大,使面團醒發不均勻,會引起內部組織不好。過高的溫度還會使面團表皮的水分蒸發過多。溫度如超過40℃,還會使面包產生酸味,只是因為乳酸最佳的繁殖溫度是40~45℃,如果在這溫度下醒發,乳酸菌會迅速發酵而使面包變酸。溫度過低則醒發過慢,時間較長,還會便產品扁平。醒發時要注意,不要使面包的醒發過度,醒發過度的面包內部組織粗糙,形狀不飽滿,其實面包烘烤的體積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醒發到成品體積的80~90%。有些產品醒發到70%就可以。
  8、烘烤:把面團變成成品的一個過程,整個過程很復雜。在這個過程中,生物活動被制止;微生物和酶被破壞,淀粉充分糊化;同時糖類物質及蛋白質發生美拉反德反應。面包烘烤綜合了物理、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反應的變化,是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9、面包的冷卻和包裝:面包冷卻不可少,因為面包剛出爐時表皮干脆而內心柔軟,還要讓其在常溫下自然散熱。如果用電風扇直接吹,會使面包表皮的溫度急速下降,內部的水分不能自然排出,水分就會回流而使底部含水量不足,最終會使面包粘牙及保質期變短(底部發霉)。當面包充分冷卻后就要及時進行包裝。一是為了衛生避免在運輸、儲存和銷售過程中受到污染;二是可防止面包的水分過分損失,防止面包老化,使面包保鮮期延長。三是美觀漂亮的包裝也能增加消費者的食欲。
  10、制作過程:攪拌→發酵→分割→滾圓→中間醒發→整形→醒發→烘烤→冷卻→包裝。
  按面包的柔軟程度分類
  軟式面包:組織柔軟且質輕而膨大,質地細膩豐富有彈性。因為添加了雞蛋、奶油、牛奶糖、添加劑等其他柔軟成分,且面團含水量較高,所以才有這樣的質地。
  硬質面包:內部結構接近結實的面包,特點是經久耐嚼且具有濃郁的醇香口味。除了選用介于中高筋面粉之間的面粉且用水量較少外,其他差別不大。按面包內外質地分類
  脆皮面包:具有表皮脆而易折斷、內里較松軟、小麥香味濃厚的特點。
  松質面包:又稱起酥面包,口感特別酥松,具有層次分明、入口即化、奶香濃郁的特色,利用油脂的潤滑性和隔離性使面團產生清晰的層次。
  按地域分類
  法式面包:以棍式面包為主,皮脆心軟。
  意式面包:面包式樣多,有橄欖形、棒形、半球形等,有些品種加入了很多輔料,營養豐富。
  德式面包:以黑麥粉為主要原料,多采用一次發酵法,面包的酸度較大,維生素C的含量高于其他面包。
  俄羅斯面包:以小麥粉為主,也有部分燕麥面包,形狀有大圓形或梭子形等,表皮脆而硬,酸度較高。
  英式面包:多數產品采用一次發酵法制成,發酵程度較小,典型的產品是夾肉、蛋、菜的三明治。
  美式面包:以長方形的白面包為主,其特點是松軟、彈性足。
  按用途分類
  主食面包:亦稱配餐面包,食用時往往佐以菜肴,或用來抹醬,如吐司面包。
  餐包:一般在正式宴會和講究的餐食中會使用到。
  點心面包:多指休息或早餐時當點心的面包,配方中加入較多的糖、油、雞蛋、奶粉等原輔料。
  快餐面包:為適應工作和生活快節奏而生的一類快餐食品,如三明治、漢堡包。
  按用料特點分類
  有白面包、全麥面包、黑麥面包、雜糧面包、水果面包、奶油面包、調理面包等。
  百變的吐司
  吐司,是英文toast的音譯,粵語(廣東話)叫多士,實際上就是用長方形帶蓋或不帶蓋的烤聽制作的聽型面包。
  吐司也叫烤面包片,由法國人Grard Depardieu于1491年發明,發明的原因其實是一個意外。當時這位法國人想要發明一種機器,可以把一片一片的面包變成黃金,后來被法國國王知道了,國王限他兩個星期要把這種可以把面包變成黃金的機器發明出來。當然,最后他并沒有發明出可以變出黃金的烤面包機,最后只好拿著面包和烤面包機硬著頭皮去見國王。當面包從烤面包機中跳出來時,大家一看也知道那不是黃金,這位先生差點要被砍頭時靈機一動在吐司上涂了奶酪獻給國王吃。國王吃了之后,覺得真是美味,簡直比黃金更有價值,于是便沒有砍他的頭,并且命名這種面包為“吐司”(Toast)。Toast是這位國王女兒的名字,因此,就有了現在的吐司了。
  現在的吐司多種多樣,更是可以加上很多內餡一起烤制。如南瓜吐司、紫薯吐司等。吐司與果醬更是絕配。吐司也可以演變出各種菜品,如三明治、港式餐廳里的烤厚多士、吐司披薩等,都是適合在家中制作的菜品。可以說,擁有一塊簡單的吐司,你可以用你的巧手將它變出無限花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79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