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各行各業的技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尤其是農業發展中的農業種植技術。在農業種植技術中,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價值在農業的發展中得到了體現,同時也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不僅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同時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闡述的主要內容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問題;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農業發展中提出了最新的技術,其中就有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該技術所追求的是高質量和高產量,同時和傳統的玉米種植模式存在不同之處。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不斷的增多,而科研技術的提升使我國玉米種植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玉米的產量也逐年提升,不僅滿足國民的需求,同時還能促進玉米的出口。因此,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提升技術,實現高產很重要。
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戶缺乏相應的農業知識,不重視玉米的生長規律
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很重要,只有遵循生產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保證產量和質量。在長期的種植實踐中農民總結出一些種植技巧,在種植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玉米品種存在差異性,種植過程存在差異之處。此外,因為農民文化素質比較低,對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缺乏科學的認識,往往忽視玉米新品種的生長規律。如玉米在生長的初期階段需要水分比較多,此時就應該重視補水工作;在后期玉米需要大量的養肥,追肥工作就非常的重要。因此,為了提高玉米的質量和提升產量,種植戶應該充分認識到農作物的生長規律。
2.玉米種植過程略顯不足
在我國的一些地區,玉米種植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種植,但是在種植的過程中仍采用人力操作形式,如播種、施肥和灌溉都需要人力,該種耕作模式對玉米產業的發展很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作為一種經濟作物,質量和產量非常的關鍵,在種植的過程中必須進項精細化的管理,使有限的土地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經濟價值。
3.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缺乏創新意識
農業技術的發展使玉米種植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同時傳統的種植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時代對農業的要求。然而,在現階段的玉米種植過程中,一些農民的種植意識還停留在傳統階段,對一些新型和高產的種植技術接受能力差,這造成一些高產技術推廣的不順利。同時在種植的過程中農民也缺乏創新意識,為此,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玉米種植技術的創新,為提高質量和產量奠定基礎。
二、加快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發展的主要措施
1.做好優質品種的推廣,建立玉米示范園
為了研制出更多的高產種植技術,農業部門可以建立玉米示范園,在示范園中引進先進的技術人才,對高產種植技術進行研究。此外,重視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對優質品種的宣傳工作。示范園的建立能夠起到帶頭的作用,促進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的發展。
2.重視對農戶的培訓工作,幫助農民更好的掌握種植技術
傳統的玉米種植過程中農戶不重視對種植技術的創新,直接影響了玉米種植的經濟水平,大導致發展的水平低下。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需要下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相關的農業部門應該重視對農戶的培訓,同時重視培訓的力度,從而保幫助農民更快更好的掌握現代化的種植技術。通過地膜覆蓋的方式進行玉米的種植,能夠保留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對玉米的生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起到預防病蟲害的作用。
3.科學的玉米收割方案和重要
傳統的玉米收割主要借助人力的作用,在進行收割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這直接影響玉米收割的進度和產量,因此,在進行收割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收割模式,而是采用先進的脫粒機進行收割,這樣做不僅提高了收割的效率,同時可以直接對玉米秸稈進行粉碎,充當土壤的有機肥料,這種方式還能實現解放勞動力。因此,玉米收割的科學性非常的重要
4.做好市場宣傳工作,保證更多農戶受益
首先,為了更好的宣傳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相關的種子管理部門應該重視宣傳的力度,目的是讓更多農民認識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重要性。此外,還應該對種植的要點進行科學的分析,使農民對高產種植有更深刻的認識。其次,重視宣傳工作的同時,推廣技術人員重視對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推廣技術人員應該深入到農村中,向農村民傳授重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注意事項,保證種植戶能夠從中受益。
三、結語
從上面的闡述中可以知道,為了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使用和推廣高產玉米種植技術非常的重要,同時隨著高產技術優勢的逐漸凸顯,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提升對該種種植技術的認識程度,受到了許多農民的青睞。但是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如農民常常受到傳統種植模式和技術的影響,推廣過程中力度不夠等,為此,相關的科研機構必須加強對高產種植技術的研究力度,為提升玉米的高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萬久.對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探討 [J]. 現代農業,2013(10):31-32.
[2]邱淑媛.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J]. 中國種業,2013(S1):117-1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