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寒區春甘藍套作籽粒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寒區春甘藍套作籽粒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是將傳統套作種植模式,結合現代農業機械,通過多年試驗研究總結出的一套高效栽培技術。運用該技術可顯著提高肥料、水分利用率,充分利用高寒冷涼區有限的光熱資源,比2種作物單作種植模式的毛收益分別增收44.4%、174.6%。
  關鍵詞:高寒區;春甘藍;籽粒玉米;套作;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9-0053-2
  Abstract: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spring cabbage intercropping grain Maize in alpine region is a set of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hich combines traditional intercropping mode with moder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hrough many year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fertilizer and water, make full use of the limited light and heat resources in cold and alpine areas, and increase the gross income by 44.4% and 174.6%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two crop monoculture models.
  Key words:Alpine Region;Spring Cabbage;Grain Corn;Intercropping;Cultivation Techniques
  高寒區春甘藍套作籽粒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是一項新的高效、立體栽培技術,該技術在傳統套作種植模式的基礎上,配套農業機械,實現了種植機械化、效益高效化。通過多年試驗研究,提出甘藍/玉米2∶1種植行比;甘藍60000株/hm2、玉米67500株/hm2;甘藍在5cm地溫穩定通過6℃以上移栽定植,玉米在甘藍定植后25~30d播種等技術要點。利用該技術可顯著提高肥料、水分利用率,將復種指數提高到200%,較傳統的單作種植模式的毛收益分別增收44.4%、174.6%,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目前,該技術模式在山西、陜西、河北、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的多個市、縣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特別是技術實施核心示范區應縣,甘藍/玉米套作模式種植面積占到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40%以上。
  1 田塊準備
  選擇土層肥沃,有灌溉條件且排水便利,且前茬未種過甘藍的田地。秋季深翻地,來年春季配合旋耕,施入腐熟農家肥30t/hm2、磷酸二銨300kg/hm2、尿素450kg/hm2、硫酸鉀130kg/hm2。
  2 選用良種
  選擇品種應考慮以下2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高寒區春季低溫、多風的氣候條件;二是2種作物的共同生育期應盡量短。甘藍應選擇早熟、耐低溫、抗性好的品種;玉米應選用當地主栽的品種,以達到高產、穩產。
  3 甘藍栽培管理
  3.1 育苗 甘藍育苗分農戶育苗和工廠化育苗2種,一般種植面積小,有育苗條件的農戶可選擇自行育苗;反之,應委托育苗工廠進行育苗。農戶育苗時,為防御高寒區春季低溫對育苗的影響,可運用“三膜一煙法”育苗技術,即大棚膜、拱棚膜、地膜,煙霧驅寒技術。為提高秧苗質量及成活率,一般采用營養穴盤基質土育苗,基質土由育苗基質與少量有機肥構成,充分混合后消毒,裝入育苗穴盤待用。每穴需播種子1~2粒,隨后蓋上1層薄土后澆足定根水,出苗期間保持育苗土濕潤。出苗后每穴留1株壯苗,每隔5~7d追水肥1次,期間若棚內溫度較高,可適當放風或噴霧來降溫。在移栽前5d停止追肥和減少澆水,棚內增加通風量進行煉苗。苗期50d左右,期間注意病蟲害防治及營養盤底排水,有條件的農戶可將育苗穴盤架起。移栽前及時澆透水,以減少移栽對根部的傷害,但要控制溫室大棚溫濕度,防止幼苗徒長。
  3.2 種植方式及密度 將常用的起壟整形覆膜裝置進行改造,起“人”字形高壟覆膜種植,壟高20cm,帶寬1m,采用1:2種植行比,即每帶種植1行玉米2行甘藍。玉米種在壟頂,這種種植方式的優點是甘藍灌溉時不會影響玉米幼苗,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長發育。甘藍保苗60000株/hm2、玉米保苗67500株/hm2。
  3.3 甘藍移栽及田間管理 當5cm地溫穩定在6℃以上時,可選擇陰天或晴天的下午進行移栽定植,定植時幼苗以5~6片葉為宜,定植后澆足澆透定苗水。定植10~15d后視田間土壤含水量,澆第2次水。在玉米播種前(一般在5月5日左右)配合澆水追施尿素450kg/hm2。及時中耕除草,做好病蟲害防治,注意甘藍夜蛾、菜粉蝶(菜青蟲)的發生。必要時可選用相應農藥進行防治,收獲前15d禁止噴藥、噴肥。
  4 玉米栽培管理
  4.1 播種 5月上旬,用手推輪式點播器或“點種槍”進行玉米播種。玉米播種至甘藍收獲有40d左右的共生期,此時期田間管理以甘藍為主。玉米出苗后進行間苗、補苗,保證密度,對于缺苗斷壟的地方,可以在相鄰穴留2株。6月中下旬甘藍收獲后,及時清除壟溝內的甘藍枯葉,配合澆水追施尿素450kg/hm2、磷酸二銨140kg/hm2、硫酸鉀75kg/hm2。玉米大喇叭口期,配合澆水追施尿素225kg/hm2。玉米穗期需水量較大,應根據氣候情況,及時灌水。
  4.2 病蟲害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絲黑穗病、大斑病和小斑病。針對絲黑穗病的防治,可采用包衣種子,加強田間管理等辦法。大斑病、小斑病可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在7月中旬進行防治。玉米蟲害主要有玉米螟、蚜蟲等。玉米螟在心葉期依據花葉率可用1.5%辛硫磷顆粒劑或50%敵敵畏乳油750mL/hm2,加水600~750kg/hm2灌心進行防治。蚜蟲防治,可在盛發前用1.5%辛硫磷顆粒劑適量均勻撒施壟溝內進行熏蒸。
  5 適時采收
  甘藍在75%以上植株葉球堅實而頂部泛白、發亮時一次性收獲;玉米在植株落黃,籽粒含水量在20%以下時適時收獲。
  6 技術推廣優勢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于2011—2018年在朔州市應縣進行了高寒區春甘藍套作籽粒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試驗和示范,并對示范戶唐希平2013—2017年連續5年套作田與單作田產量與經濟效益進行了比較,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和表2可知,套作田2種作物的產量比單作田略有下降,但套作田單位面積毛收益要遠高于單作田。在實際生產中,該技術切實可行,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在適宜地區可大面積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彧超,李洪,王瑞軍,等.高寒冷涼區玉米—甘藍春季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05):25-26.
  [2] 魯丹.早春結球甘藍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2(13):17.
  [3]吳文清.甘藍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1(06):49-50.
  [4]薛永祥,李發明,趙建國,等.早春甘藍套種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21):99.
  [5]金明,王雙喜,馬建華,等.寧夏引黃灌區地膜甘藍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04):10.
  (責編:張宏民)
  基金項目:山西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項目“玉米套種蔬菜簡約化栽培技術示范”(2018CGZH-14)。
  作者簡介:陳燕妮(1984—),女,山西運城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玉米蔬菜立體高效種植模式研究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1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