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著重從整地施基肥、種薯處理、適時播種、合理密植、田間管理及收獲等方面,對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論述,以期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馬鈴薯是一種分布廣泛、適應性強、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的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用途廣泛,宜糧、宜菜、宜飼、宜作工業原料[1]。
1 整地施基肥
1.1 選地整地
選擇有機質含量高、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灌條件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上凍前深冬耕,深度以35~40 cm為宜,開春化凍后用旋耕機打碎土塊,耙平,起壟。易澇地塊采用播上壟,易旱地塊采用播下壟[2]。
1.2 施足基肥
每667 m2施尿素5~10 kg、過磷酸鈣30~40 kg、硫酸鉀25~50 kg。播種時,將有機肥或有機肥配施化肥作為種肥,播種溝條施或施于薯塊穴上,覆土。幼芽向上生長時,幼根可以直接吸收養分,提高肥料利用率。用化肥作種肥,增產效果明顯,特別是氮、磷、鉀配合效果更好。
2 種薯處理
2.1 精選種薯
選擇薯型整齊、生理健康的種薯,要表皮光滑、無病蟲、無凍傷的塊莖作種。凡薯皮畸形、皮色暗淡、有病斑、受凍、失水嚴重的種薯均應淘汰。如果塊莖已萌芽,則應選擇具粗壯芽的塊莖,淘汰纖細幼芽的塊莖。
2.2 種薯切塊
用消毒的刀具對種薯切塊,每塊不低于25 g,每塊種薯要帶中部的芽眼,每個薯塊有1~2個壯芽。
2.3 催芽
播種之前催芽,薯塊切好后先將其平攤在溫度為15~18 ℃、相對濕度為80%~85%的條件下3~4 d后,即可催芽。挖一個苗床,先將床底鏟平,鋪1層薯塊撒1層濕沙,共鋪5層薯塊,最后在沙子上面蓋草苫。苗床上插上拱條,用薄膜蓋嚴,四周用土壓好,晚上蓋草苫保溫。催芽期間,溫度既不能低于4 ℃,也不能高于25 ℃,以控制在15 ℃左右為宜;濕度不要過大,只要沙子不是很干,一般不需要澆水。經10 d左右,種薯就能萌芽。
3 適時播種
馬鈴薯播種主要根據土壤溫度來確定,一般應在土壤10 cm深處土溫達到6~8 ℃時進行播種。土壤水分要保持在40%~50%,若土壤水分低于40%,應坐水播種。
4 合理密植
4.1 合理密植原則
肥地宜稀,瘦地宜密;一穴多株宜稀,一穴單株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3]。
4.2 播種方法
以壟作為主,在原壟上開溝播種,把薯塊擺在淺溝中,同時施種肥,覆土,厚度不應小于7 cm。春季播種覆土,可適當加厚到10~12 cm,出苗前要耙地,使出苗整齊健壯[4]。
5 田間管理
5.1 查苗補苗
苗出齊后,一般苗高達10 cm時進行查苗補苗。可以在缺苗附近的壟上找出苗較多的薯穴,掰下過多的1~2株苗進行補栽。補栽要深挖坑,露出濕土,使苗根與濕土緊密結合,將苗的大部分埋入土中踩實。土壤干旱時,應施用少量肥料進行澆水之后再栽苗。
5.2 中耕培土
第1次在苗出齊后及時中耕除草, 第2次在苗高10 cm左右時進行中耕,此時幼苗矮小,淺鋤既可以松土滅草,又不至于壓苗傷根。第3次在現蕾期進行中耕淺培土,利于匍匐莖的生長和塊莖形成。在植株封壟前進行第4次中耕兼高培土,有利于多結薯、結大薯,防止塊莖暴露地面曬綠。結薯集中的品種,培土的厚度淺一些;結薯較分散的品種,培土的厚度深一些,以塊莖埋在土內為原則。培土是播種后的一種措施,如果有的品種塊莖大,結薯又比較分散,應在播種時適當深播,開始淺覆土,而后結合培土才能使塊莖全埋在土中。特別要注意,一定要做好植株封壟前的最后一次培土,封壟后不便再進入田間工作。
5.3 追肥
黏土、壤土地馬鈴薯團棵期追肥,每667 m2追氯化鉀復合肥(N16P0K16)20 kg加硫酸鉀7.5 kg,開溝條施或挖穴點施。塊莖膨大期追肥,每667 m2用氯化鉀復合肥(N16P0K16)30 kg加硫酸鉀10 kg混合追施。沙土地追肥,齊苗后,每隔10 d左右每667 m2用氯化鉀復合肥12~15 kg加硫酸鉀3~4 kg開溝或挖穴追施,共3~5次。施肥后用土覆蓋,然后澆水,也可雨后追施[5]。
5.4 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常見的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環腐病、青枯病等[6]。晚疫病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種薯。②種薯處理。用200倍福爾馬林液浸種5 min,堆積覆蓋嚴密,悶種2 h后,攤開晾干。③加強栽培管理。發現有晚疫病發病植株,應及時清除,深埋。生長后期培土,避免病菌侵染薯塊,或在花蕾期噴施90 mg/kg多效唑控制植株生長,降低田間濕度,可減輕病情。④噴藥防治。使用克露100 g/667 m2全田均勻噴灑,進行預防保護性防治;用抑快凈40 g/667 m2噴霧,施藥1次,正常天氣條件下間隔7~10 d用藥;用25%甲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每隔7~10 d噴藥1次,連續噴藥2~3次。如果干旱少雨,噴藥間隔天數應適當延長。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應間隔5~7 d用藥1次。根據病情發生風險的大小,可適當調整用藥次數。
蚜蟲是馬鈴薯苗期和生長期的主要害蟲,發生初期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霧防治[7]。
6 收獲
當莖葉全部枯萎、功能完全喪失時,就是最適合收獲的時期。收獲時可采用機械和人工收獲,既可以使用馬鈴薯專用收獲機,也可以采用拉犁、鍬挖、鎬刨等方法,盡量減少薯塊破損[8]。收獲的馬鈴薯最好先在田間晾2~4 h,待薯皮干燥后,輕輕擦掉粘在表皮的土后裝箱或裝袋,然后盡快上市銷售。
參考文獻:
[ 1 ] 王偉.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01).
[ 2 ] 宋云冰.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13(08).
[ 3 ] 于秀麗.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及實踐策略探尋[J].農業與技術,2018(04).
[ 4 ] 田明.阿崗鎮玉米雙套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6(06).
[ 5 ] 李曉榮,劉歡.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17(26).
[ 6 ] 劉春蘭.青海大通青薯9號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4(08).
[ 7 ] 劉金霞,葉仙濤.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04(04).
[ 8 ] 郝粉萍.淺談早熟無公害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17(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4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