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縣棉花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民權縣多年來因種植業結構調整,棉花種植面積相對較少,但多年來新優品種卻在不斷推出。通過新優品種配套種植技術的革新,民權縣棉花產量也一度被刷新。筆者現將民權縣近年來棉花高產栽培新技術匯總如下,以便為棉花生產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一、增施底肥,重施有機肥
目前,民權縣主推的棉花品種一般結鈴性強、上桃快鈴大豐產潛力大新優品種。整地要求施足底肥,并重視有機肥的施用。底肥每667 m2施農家肥2~3 m3,餅肥100 kg,或適量的雞糞、豬糞等。如果底肥施入有機肥不足,應于蕾期施腐熟餅肥、雞糞、豬糞等。特別是雜交棉品種,施用有機肥是實現375 kg/667 m2產量的關鍵措施。除有機肥外,還要施足其他底肥,一般每667 m2施尿素10 kg、二銨15 kg、鉀肥15 kg、硫酸鋅1 kg、硼砂0.5 kg。三元素復合肥作底肥時,如鉀的比例不夠,還應補充鉀肥5~10 kg/667 m2。
二、播期和密度
營養缽育苗一般在4月10—20日播種,移栽一般在5月上旬;地膜覆蓋育苗一般在4月15—25日播種。選擇早熟性好的品種。雜交棉一般個體優勢強,植株高大,結鈴多,種植密度一般要求在1300~1500株/667 m2。具體種植可依氣候、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等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三、簡化整枝
密度為1300~1500株/667 m2的情況下可實行簡化栽培,單株可保留2個長勢強的營養枝,去掉植株下部弱的營養枝。當保留的營養枝上長出4~5個二級果枝時,打去該營養枝頂尖。7月25日前后打主莖頂尖,以每株主莖保留14~16個果枝為宜,打枝過晚既消耗養料,增加田間隱蔽,又有利于病蟲害發生。對肥水充足、長勢較旺、密度較大的棉田,在田管中后期,可采取自下而上分次打去群尖,并結合結鈴情況,下部留2~3個果節,中部留3~4個果節,上部可根據當地初霜期的早晚打群尖。
四、適時培土
結鈴性強、成鈴多的品種,應及時對棉株培土,以起到固根防根、排清防澇的作用,以防大量的成鈴壓倒植株。培土以6月下旬進行為宜,培土高度10 cm左右。
五、肥水管理
以3次追肥效果最好。第1次,麥棉套種種植模式在麥收后及時滅茬,遇旱及時澆水。結合澆水,追施1次提苗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二銨15 kg、硫酸鉀10 kg。地膜覆蓋棉田,在6月下旬揭除地膜,并及時培土,澆水施肥,施肥水平同麥棉套種田提苗肥。第2次在初花期(7月10—15日),每667 m2施尿素10 kg加三元素復合肥15 kg。第3次在打頂前后(7月20-25日),每667 m2施尿素15 kg加三元復合肥15 kg。8月中下旬再進行2~3次葉面追肥,施用1%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混合液,每667 m2用量為30 kg,每5~7 d施用1次。
六、抗旱排澇
7—8月常出現高溫干旱或雨澇,易引起棉花早衰和發病,導致減產。因此,遇旱應立即澆水,遇雨澇時4 h內排除田間積水。
七、化控
(一)早
早化控有利于為今后實現良好的化控效果打好基礎。一般可在棉花8~10片葉的現蕾初期,開始進行第1次化控。
?。ǘ┥?
為了避免單次用量過大對棉花的強烈抑制,應掌握“少吃多餐”的原則。第1次至第3次用藥以復配制劑為好。
?。ㄈ┣?
為了避免單次用藥量過大,又要達到理想的化控效果,自然少不了一個“勤”字??烧莆铡氨楸榇蛩幈楸榭亍被颉伴g隔一次控一次”的原則(要根據地力、雨量、長勢而靈活掌握)。對于棉株密度較高的田塊早化控的同時必須配合早打頂,對于盛蕾期的過旺苗化控一時難以見效時,采取將棉株用腳踩歪,隔幾天踩向另一邊的措施。
八、草害防除
一般在棉苗定植后,禾本科雜草長至3~5葉期時每667 m2用40~60 mL精奎禾靈對水15 kg噴霧。對闊葉雜草可采用“推子”推除。距離棉苗過近闊葉雜草要采取人工拔除。
九、防治病蟲害
對于抗蟲棉,一般1~2代棉鈴蟲不需防治,3~4代棉鈴蟲根據發生情況酌情防治;對于棉蚜、紅蜘蛛、薊馬、盲蝽象、甲蟲、白粉虱等應及時防治。棉花紅葉率枯?。莶。┦且环N生理病害,一般初花期開始發病,花鈴期或吐絮期盛發??赏ㄟ^改良土壤,增施鉀肥,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病蟲害。
十、適時采收
當棉纖維充分成熟后及時采摘。一般棉鈴開裂7 d拾花為好。面積大的10 d拾花1次。針對晚熟棉田,為促早熟,可噴施乙烯利進行催熟。噴施乙烯利易在霜前15~20 d進行,用40%乙烯利原液1.50~2.25 kg/hm2,對水750~1125 kg,均勻噴在棉花植株上,效果良好。吐絮期如遇陰雨天氣,田間濕度過大時,及時采摘下部已發黃的老熟桃,避免發生爛鈴而造成損失 。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