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林業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林業培育計劃符合我國的綠化政策,是新時期環境建設與綠化保護的重要流程,林業的培育中,既要注重管理形式,又要規避風險性的問題,其中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就是其培育中的主要問題,林業培育即使采取了較為科學的手段,使得培育過程中導入了科學化的技術流程,培育的工藝十分健全,但只要遇到病蟲害,其影響將是無法估量的,病蟲害能夠大面積的破壞植被,導致苦心經營的林業樹木大量的腐蝕,應加強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提高培育的工作效率。
  關鍵詞:林業培育;病蟲害;防治管理對策
  林業管理中秉持“防大于治”的原則,應在病蟲害還未發生的階段,就通過其有效的管理,做好林業樹木的保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一旦爆發病蟲害問題,應及時性的給予治理,快速的消滅病蟲害的根源,減少母蟲的產卵機會,將病蟲害危險縮減到最小,實現對林業的實時監控,結合當地的環境與季節性的病蟲害問題,展開系統化的分析,借助化學、物理等手段,消滅蟲害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林業的培育管理技術
  1.培育品種的選擇。在選擇林業培育品種時,要因地制宜,適合當地的環境,有較強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選擇培育易成活的當地樹種,如紅松、柞樹等。此外,還要考慮到造林的價值。例如,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既能改善土壤、維持水土,又能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觀賞性。
  2.培育時間的選擇。對于林業的培育時間的選擇則要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條件、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等來確定。隨著林業培育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林木培育一般選擇在大風天氣比較少的冬末春初,此時水分的揮發量也比較低,有利于提高樹苗在培育、移植過程中的成活率。但是,如果是在氣溫回升比較慢的北方部分寒冷地區,林業的培育時間切忌盲目提前。
  二、林下刺嫩芽復合經營
  1.選地。刺嫩芽對立地條件要求并不苛刻。在林冠下栽植最好是郁閉度0.5以下的天然闊葉林或人工針葉林均可。山地栽植選擇陰坡或半陰半陽坡為宜;在采伐跡地栽植,喜歡肥沃而偏酸性土壤,可以與紅松行混1:1比例栽植。
  2.栽植。栽植前選擇根系完好,根系健壯,新根多,不傷根,不折技,無病蟲害的植株。刺嫩芽苗在徑粗0.5厘米,苗高20-30厘米即可以栽植,栽植密度一般株行距為90×70厘米。定植時間在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葉后,人工整修魚鱗坑,坑的直徑50×30厘米的坑盤為宜,每穴施腐墊農家肥10—15公斤,或銷酸銨15—20克,磷酸二銨10—15克,硫酸鉀5—10克,與土混勻,防止病蟲害的發生。
  3.采收。春季萌芽后采摘嫩芽??刹烧?—3次,嫩芽以10—15厘米,葉片尚未展開為宜;側芽葉片展開早,可在5—10厘米時采摘。
  三、落葉松——紅松復合經營
  1.林分選擇。落葉松林齡≥31年。冠下更新造林地塊面積0.5 公頃~lO公頃,超過10 公頃需要采取帶狀采伐營造闊葉樹帶或保留萌生闊葉樹。
  2.上層木作業。在冠下更新造林的前一年進行上層木采伐作業,按照留優去劣的原則進行采伐木選擇,采伐后上層保留木郁閉度保持在0. 5~0.6,單位面積保留350株/公頃~400株/公頃。上層木采伐作業后對保留木進行修枝,修枝高度≥8m。
  3.栽植密度。紅松栽植密度為1600株/公頃~2500株/公頃,即株行距2~2.5m×2~2.5m。
  4.苗木。選用種子來源為遼寧地區的紅松種子園、子代林、母樹林及優良林分的種子所培育的苗木。
  5.栽植。栽植季節:裸根苗造林在春季土壤解凍深度達到苗木主根長度時,苗木芽萌動之前進行,栽植時期宜提前。營養杯造林在雨季或春季進行。栽植方法:開穴直徑30cm,穴深超過苗木主根長5cm,栽苗要扶正,根系舒展,先填濕的表土至坑深三分之二,輕提苗木后踩實,覆底土,再踩實,最后覆一層虛土,埋土深度至苗木原根際土印以上lcm~2cm。
  6.幼林撫育。割草、割灌撫育從當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1次。割草、割灌在6月中上句至7月上旬,如遇干早年份可延至8月上旬進行。幼林撫育時,將幼林地上的雜革灌木全部割除或帶狀(穴狀)割除(帶寬、穴徑1.Om),并清除帶內的紅松銹病寄主,留茬高度≤8cm,割除的雜草灌木放在距幼樹50cm以外,不得壓苗。
  四、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措施
  1.加強病蟲害防治管理體系的建設。病蟲害的防治依托在現代化的設備基礎上推進效率會更高,畢竟林業的管理面積較大,人力難以保障各個區域環境下的病蟲害都能夠及時發現與排除,需要在林業中分別定位進行測繪定點,通過儀器的病蟲害信息測定,及時的進行預警,在短時間定位病蟲害的發生區域,將其圈畫起來減少對周圍其他植被的影響,進而在專業人員分析下,整體協調林業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尤其是要建立市縣層級化的防治措施,及時上班并減少審批分析的流程,快速的安排人員展開林業的病蟲害滅除工作,應在林業的周邊區域建立病蟲害的預報網絡系統,通過設備的定點監察以便做出合理的滅蟲計劃。
  2.創新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開展生物防治?,F有的病蟲害防治手段仍舊不夠健全,部分的病蟲害在爆發階段,采取化學的藥物刺激,無法短時間的進行大面積滅蟲,應急效果較差,林業在防治上,會預先修剪樹木的枝杈,清除一些產生蟲害的枝葉,將落在地上的枯枝清除,但只能治標不治本,減少病蟲害的殘留后,華英結合肥料、水源等,通過營養的及時供給使得樹木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提高樹木的自然生長能力,可以利用益鳥、某些禽類、御蛛、蜻蜓等來治蟲,還可以利用白僵菌等施入土內,殺死地下害蟲。其次,選擇一些植物源農藥進行害蟲防治,減少農藥在果實上的殘留。如百蟲殺對昆蟲有胃毒、觸殺和熏蒸作用,可用于防治鱗翅目低齡幼蟲等食葉害蟲。最后,使用選擇性強的農藥保護天敵,提高天敵數量。
  3.完善林業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建設監測預警體系。針對病蟲害的問題,還是應提前進行預警,盡早的展開病蟲害的防治計劃與分析, 此時就應充分的利用到監測體系,采取 “3S”(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來建立健全林業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有利于實現病蟲害防治的動態管理,尤其是實現了對病蟲害的發生期、發生量、發生范圍、危害程度的預測,以確定是否會造成危害,并根據林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定有無防治的必要,以及防治的最適時期。但是,在將GIS等技術應用到林業病蟲害的防治管理中時,要根據各級林業管理的實際狀況和要求對預測預報系統進行具體的規劃和設計。例如,在縣級的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中,就要滿足其“野外PDA數據的采集-數據處理-預測預報-上傳到國家防治信息系統”的要求,利用GIS技術來構建結合野外移動設備的縣級林業病蟲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
  五、結語
  綜上所述,林業的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是林業發展中所必須要關注的重點。因此,要合理構建林業培育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模式,提高其培育技術水平和病蟲害防治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進霞.近代中國林業資源的變遷及其原因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2]梁全安.淺談林改后如何加強森林防火工作[J].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01).
  [3]周雪燕,慈勤智.淺談加強生態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6(06).
  [4]馬宇,葛偉,田敏爵,郭朋博,李宇春.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與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11(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5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