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學中的移情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是一種感知藝術,因此在古箏教學中強調學習者的所感所思,并且要求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理解學習者。這就需要將移情應用到古箏的教學過程中,應用移情策略去更好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或者啟迪學習者的音樂創新能力。
關鍵詞:移情策略;古箏;民族樂器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的社會分層機理研究”(EIA150401)。
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的民族樂器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因此古箏是很多學生目前學習生涯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古箏學習的策略也開始進行了越來越多的探究。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注重自身的情感體驗,因此將移情策略用于古箏的教學過程中是一種開放創新的方式。
一、將移情策略用于古箏教學的必要性
移情是指對他人所經歷的事情和所體驗的感受產生共情的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在教學中指的是教師能夠對學生學習的情況產生共情的能力,能夠理解學生作為一個學習者的做法和心態,去更好地改變自己的教授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聽懂教學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將移情策略應用于教學中,是現代教育的發展主流,有益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因此在古箏教學中應用移情策略是非常必要的,不僅有利于古箏技能的提升,還有利于情感教學的落實。
(一)適應古箏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
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面臨新的挑戰和困難。傳統的古箏教學常常采用的是示范模仿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規范性的教學要求,并且學生的觀察學習能力并不相同,可能有些學習者能夠在示范兩三次以后就能進行模仿,但有些學習者遠遠不能達到模仿的要求。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習者的狀態能夠進行及時的感知,去傳授更多的技巧,去傳達更多的情感,讓學習者能夠更好地發現適合自己的演奏技巧,適合自己的情感表達方式。
(二)解決古箏教學難題的要求
古箏是一門感知藝術,它具有千人千樣的文學內涵,并且古箏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學者能夠精準地體會到學習者演繹時候的思想狀態、情感和情緒,并且需要學習者能夠對音韻進行自己獨到的感知,去真正地達到“音韻結合”的境界。
二、將移情策略用于古箏教學時所要遵循的原則
任何策略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移情是人類所特有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移情策略的時候需要結合一定的原則,才能發揮出策略最有效的作用。
?。ㄒ唬┎扇∮嗅槍π缘慕虒W方法原則
古箏的學習要求古箏的演繹能夠有技巧,足夠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這首先需要演繹者(學習者)對古箏所要傳達的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但是每種曲風的風格迥異,表達的感情類型也是大相徑庭的,有些學習者可能對某一種曲風的演繹比較敏感,有些學習者可能對這一種曲風不能進行很好的理解。教師要充分理解學習者之間的情感經歷差異,不能夠用同一套標準去要求學生達到同樣的要求,應該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深度了解每一位學習者所擅長的領域以及所擅長的演繹方式,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ǘ┏钟泄殴~內涵的不確定性原則
古箏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古箏的演繹也是一種藝術,而對于每一種藝術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解讀,因此解讀的結果可能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這并沒有正確或者錯誤之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鼓勵學習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藝術并不像學術知識強調分析思維,反而是需要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奇特的想象力去激發自己的藝術靈感,去演繹古箏的藝術之美。
?。ㄈ┙虒W模式應該靈活開放的原則
古箏的教學模式不能因循守舊,應該多去汲取開放先進的教學改革方式,應該更多地去注意學習者。首先,需要明確學習者的學習目的,有些學習者是為了獲得一技之長,有的學習者是為了能夠增加更多的文學修養和內涵,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習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標準。其次,學習者要做到背譜練習和視譜練習相結合來提升演奏水平,可能有的學習者能夠在視譜練習的時候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在背譜練習的時候不能大放異彩,這主要就是沒有將兩者結合。背譜練習更能夠使學習者在演繹的時候能夠胸有成竹、瀟灑自如地去進行演繹,這就需要學習者能夠進行默練。由于在默練的時候對于演奏的要求比較低,比如不需要很投入的表情和很自信的演繹方式,就是需要自己能夠流暢地去演繹,并且在練習的時候還要注意將慢練和快練結合起來,才能對古箏這種傳情藝術、審美藝術表現出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情感。
三、將移情用于古箏教學時的具體方法
將移情用于古箏教學時,首先要考慮到心理學中對移情的理解,提高教師對學生的移情能力,其次還要考慮到古箏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不同。古箏教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儲備學習,古箏更像是一種技巧的學習,需要結合身體的活動和肌肉的記憶等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去總結實踐經驗,去探索更多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古箏教學中的問題。
?。ㄒ唬┘訌娨詼贤榛A的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結
要達到對他人感同身受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進行充分的理解和包容,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看待學習的問題,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結。情感聯結是雙方的,因此既需要教師能夠更多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也需要學生能夠經常與教師進行交流。學生需要將自己所遇到的學習困難及時地與老師進行交流,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了解。因為古箏的學習在更大程度上是對演奏技巧的學習,那么首先就是要明白每個人對動作的練習都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那么演奏的技巧可能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多進行交流,將這種動作差異降到最低。 古箏學習仍然可以作為一門學科知識來進行學習,那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扮演好“授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注重于教學的“教”,很多時候不能夠理解學生的“學”,因此對于學生出現的困難可能很難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進行理解。因此,學生會逐漸對老師產生“權威、專家”的距離感,認為教師是不可推翻的真理,但是古箏教學講求“古韻合一”。每個人對同一首曲子演繹出來的感情是會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對曲子的情感演繹是不同的,曲風的理解和演繹更多的時候依靠的是個人的情感經歷,因此不能生硬地認為只有一種演繹方式是正確的。學生需要與教師之間建立正確的、緊密的師生關系,能夠及時地去溝通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教師也才能夠基于每個學習者的情感去進行理解,并且在古箏教學中去應用移情策略加強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
(二)加強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了解,以匹配相應的教學內容
教師需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對于古箏教學而言,學習古箏的學生可能在年齡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有些還是小學生,有些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甚至有些是成人。因此,對于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需要教師具有全面的了解,對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水平進行了解,而每個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因此對于教學方式的理解可能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
在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發展情況之后,還需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把握,也就是說有些學生的學習水平可能要相對更高一些,有些學生的學習水平可能要相對較低一些,因此在教學上最好將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匹配,主要是對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的匹配。不能完全采用“差班教學法”,這樣可能會傷害某些學生的自尊,因此我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去發現每個學生的情感聯系,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可以讓某些學習水平較低但是自尊水平較高的學生去與學習水平相對較高一點的同學共同學習,讓相對優秀的同學之間能夠進行優勢互補。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每一個學生充分的信心和鼓勵,使其不僅能夠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能在古箏學習上提升自己的現有水平。
?。ㄈ┥朴诠膭顚W生應用“發現學習”的方式來學習古箏
著名的教學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發現學習”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三腳架的作用”,也就是給予每個同學充分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去發掘學生的興趣,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也可以起到一個指引者的作用,拋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習者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在“發現學習”中,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直覺思維,強調內在動機,強調信息提取。強調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說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接受到知識。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僅僅只將學習者作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必須將學習者作為一個充分的具有主觀意識的能動體,一個儲備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強調直覺思維特別是在古箏學習中非常重要,因為古箏學習的靈魂是要達到“音韻結合”,也就是要讓演奏能夠充分地引起聆聽者的情感體驗,那么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基礎上,還需要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不能用常規的分析思維去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這種跳躍的,強調頓悟,強調“直覺、第六感”的直覺思維來演繹。強調內在動機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將學習變為一種內驅力,才能真正有興趣、有精力去學習。最后還要強調信息的提取,也就說要怎么將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通過演繹的方式來表達,那就需要學習者形成自己的框架結構,準確地去提取出自己所儲備的知識。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能夠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一套知識存儲體系,能夠在提取信息的時候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存儲位置,因此“發現學習”是一個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
四、結語
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學者強調人的重要性,強調以人為中心。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此在將移情策略應用于古箏教學的時候,需要在傳授演繹技巧、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充分關注到學習者的情感體驗。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學習者的心態和情感,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關注到學習產生的問題,去規避這些學習問題,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提高對古箏學習的信心,增強對古箏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邢維凱.從釋義學的角度看音樂情感意義的存在方式[J].樂府新聲,1998(2).
[2]屈衛國.移情性情感教學初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3).
[3]陳陳.移情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2004(5).
[4]王天一,王居野.古箏教學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劉瑩,教育學博士,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論、職業生涯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3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