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字體的設計與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籍字體的設計,是為重現古代古籍、碑帖等中所使用的一整套字體而進行的字體再設計。為了滿足當代人精神文明和文化內涵的發展需求,從古代出版物中尋找靈感已成為現如今字體創作的一種方式。如方正清刻本悅宋、方正宋刻本秀楷、方正刻本仿宋等,都是通過挖掘古籍字體的獨特韻味而進行的字體設計。文章從浙江民間書刻體出發,探討古籍字體產生的背景,分析古籍字體的設計方法以及其審美特征,進而分析漢字設計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浙江;古籍字體;設計
20世紀90年代始,設計師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不僅注重設計中的規整與精確,也開始注重設計背后的文化內涵,于是他們開始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設計出了很多具有古韻的作品。隨著人們對現代電腦字體的視覺疲勞及對傳統印刷文本的改觀,復古字體開始流行,應永會就是其中一位吸取古籍漢字字形創造電腦字體的設計師。
一、古籍字體產生的背景
從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書,發展到后來的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中國漢字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洗禮仍屹立于我國文化之林。但現如今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的字體設計卻并不理想,字體數量上遠遠落后于美國、日本等國家,設計水平與一些國家也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另外由于我國民眾的達到知識產權意識還并未普及,盜版現象及同質化現象也日益嚴重。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各國文化碰撞對我國的沖擊也越來越大,民眾的審美水平也相應地得到了提升。在這種環境下,為應對時代發展需要,我國的字體設計需要打破傳統推陳出新,創造出符合當下應用與審美的字體,浙江民間書刻體就在這種背景下應時而生。
二、浙江民間書刻體的設計方法分析
?。ㄒ唬┳髡呓榻B:應永會
應永會,1979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從事平面設計行業十余年,新一代獨立字體設計師,浙江民間書刻體、博州小楷等字體的創作者。
應永會從小就喜歡研究字體,一直想找機會做一套屬于自己的字體。為了找到合適的字體原型,他經常翻閱各種古籍,2002年,他在舊書攤上發現了一本在杭州印刷出版的清代古籍(圖1),書中使用的字體讓他眼前一亮:結構勻稱,橫細豎粗,優雅古樸。這激發了應永會要以中國古籍字體為藍本制作電腦字體的想法,他開始仿照書里的字體,一邊制作一邊摸索,最終做出了一套屬于自己書刻體,發布到網上后深受歡迎。
?。ǘ┳匪菖c起源:湖海樓叢書
據考證,浙江民間書刻體所參照古籍為清代嘉慶浙江蕭山陳春的湖海樓叢書(圖2)之一。證據有二:第一,《周易鄭注》現在能見到的書籍基本都是湖海樓叢書本;第二,應永會所參照古籍與湖海樓叢書的字體是一致的。并且,由于其作者應永會為浙江人,且刻本為浙江地方刻本,所以命名為浙江民間書刻體。
(三)浙江民間書刻體的設計方法與過程分析
字體的復刻以制作矢量曲線的方法劃分為Auto Trace與手動繪制兩種。用Auto Trace制作的字體多是掃描自書籍或拓自文物,因學術應用只要求能夠看清楚并忠于其原貌,故采用Auto Trace方式。除Auto Trace外,大部分字體都是手動繪制的。
在進行字體的復刻設計時,最難的是從無到有,可能要反復觀察臨摹才能抓住古籍字形的筆畫特點和神韻。首先要根據古籍藍本手繪出幾十上百的字形作為整套字庫的基礎,并且這些字形要涵蓋大部分用字的偏旁部首,然后把這些字形導入電腦做成矢量字,再提取偏旁部首進行組合、調整,從而形成新的字形。浙江民間書刻體的設計過程是對字體形態的舍與取反復推敲的過程,也是一個精細設計和反復修改的過程。
古籍字體的復刻設計一方面是為了重現原字體的韻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適應新的媒介需求,因此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調整。
進行字體復刻設計后的浙江民間書刻體(圖3)字型粗細不一,在模擬原本字形的基礎上提煉字體形態上的本質特征,再進一步深入地對每個字進行調整再設計,最后形成統一的整體風格。
調整字間距:雕版印刷的湖海樓叢書具有明顯的書法韻味,起筆還保留著書法的點畫特征,有著筆畫輕微的粗細變化。在字體復刻設計中,應永會對筆畫的粗細進行了調整(圖4),橫筆統一,豎筆平直,粗細不一,從而形成了浙江民間書刻體現有的筆畫特點。
調整字體結構:古籍印刷的版一般由匠人手工雕刻而成,在雕刻過程中匠人會根據字體之間的呼應穿插進行主觀調整,字形長短粗細不一。而應用于現代字庫時,一般會限制在規定大小下(圖5),因此每個字形要做適當的調整,才會呈現更協調的視覺觀感。
調整偏旁部首:由于每個漢字的偏旁部首比重不一,生硬的筆畫組合很容易使字體變得生硬,所以,復刻后的字體調整了偏旁部首的比例以及每個字筆畫的穿插(圖6),每道筆畫都留有不同細節,從而使整套字體更協調統一。
統一筆畫:古籍刻本里的字體字形雖然很豐富,但要滿足現如今字庫中字體的使用需求,還是會出現字體不全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設計師在總結統一古籍刻本字體的特點及設計風格的基礎之上,重新完善缺失的筆畫,從而進行完整的字形設計。并且由于在原作者編寫時會因作者本人的書寫習慣而導致一些筆畫如豎鉤、撇(圖7、8)等變得更粗、延展更長,這就需要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之切割、統一。
調整排字方向:由于我國古代書寫行文及閱讀習慣的影響,書文排列方式大都是豎向排列,字體間的“勢”通常是由上及下,字體大小不一,沒有明確的字體規范,而現代書籍通用的排字方向是橫排。因此,在設計時還需要重新調整字體的重心,使原先用于豎排的字形,也能適應橫向排列。
調整筆劃形態:由于印刷技術的不成熟,一些古籍在傳播過程中會出現墨跡不勻、邊緣不清晰的現象,筆畫之間交叉細節不清楚,筆畫也因為印刷原因出現暈染現象,這些都需要設計師重新規范筆畫的邊緣和輪廓,將瑣碎的邊緣簡化,從而形成高質量的印刷字體。 三、浙江民間書刻體的審美特征分析
大規模地開發設計古籍字體是有意識地追求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復興,將傳統造型方法融入現代計算機字體設計中的結果。在復刻過程中,我們不能原樣照搬,必須在保留古籍字體特有韻味的同時,又要滿足當代使用規范與設計需求。
?。ㄒ唬┓妒矫?
范式美,是指通過一定規范約束固定下來的秩序美。相比傳統古籍刻本的字體,現代字庫的字體更加規范,能滿足各種審美需求,受眾面更廣,傳播更為快捷方便。浙江民間書刻體就是依據湖海樓叢書之一的字體結構特點,將字的筆劃作有規律的加工和變化,從而得到一種符合現代需求古籍復刻字體。
?。ǘ┕彭嵜?
湖海樓叢書的字體給我們帶來歷史的積淀與文化的匯聚,而在湖海樓叢書字體的基礎上,復刻出的浙江民間書刻體則呈現出一種裝飾美,這種刀刻之痕在現代計算機應用中與傳統意蘊相融合,以現代傳播媒介為載體,最終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一筆一劃陽剛又不失柔和,不僅帶有古典韻味,還有其現實意義。
?。ㄈ┙承拿?
古籍字體之所以能夠保持歷久彌新的魅力,在當代仍有其學習借鑒意義,在于它不僅僅具備文字傳遞信息的基本功能,還內含著工匠們刀刻斧鑿的匠心精神與歷史傳承。工匠們沒有單純為了速度的提升而私自改變字體形態,仍舊保持書寫者留有的手寫痕跡。在社會變得有些浮躁的今天,我們缺少的不正是這種精益、專注的匠人精神么?
四、結語
復刻字體則是一種把“形”與“意”完美結合的方式,舍棄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嚴格意義上稱之為字體復刻。
我國的傳統文化為設計領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意,同時古籍文本也為字體設計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珍貴素材。漢字設計面臨巨大挑戰,僅僅依靠傳統的表現形式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并加以創新改良,如果能將這種寶貴資源與當代設計需求結合得當,我國的字體設計行業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字體文化。
此外,由于互聯網用字的方便快捷,字體設計方面出現很多版權問題。只有字體設計師的知識產權和努力成果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才會有更多的人關注字體設計行業,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字體設計行業中,為我國的字體設計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丁涵東.20世紀末數字化境遇下的漢字字體設計發展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09.
[2]蔣紅斌.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從漢字字體演進的外部因素比較來探索設計的創造[D].清華大學,2004.
[3]劉釗.漢字印刷字體發展、設計與應用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
[4]楊艷芳.論宋體字的形成與特點[D].南京藝術學院,2011.
[5]蘇濱.多邊聯談:數字化境遇中的漢字設計問題[J].裝飾,2005(1).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3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