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圖書館新見公文紙本古籍三種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公文紙本;鄉試墨卷;墨戳
摘 要:河南省圖書館館藏公文紙本《區田編》《五種遺規》《春秋左傳音訓》系最新發掘的公文紙本古籍,此三種古籍均用鄉試空白試卷紙刷印,紙背文獻反映的是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河南布政司鄉試墨卷的內容。由于三種紙背文獻集中于清代,公文紙為鄉試墨卷且紙的正面與背面均有公文內容,與已知古籍公文紙背文獻多有不同。此三種古籍公文紙背文獻的發掘對于研究清代鄉試墨卷的樣式、鄉試試卷的管理、墨戳制度及印卷官制度提供了補充資料。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2-0118-02
河南省圖書館館藏古籍50多萬冊,其中善本3,000多種、30,000多冊,稀見本170多種,先后有97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在這些古籍中,只有《樂書》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河南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公文紙本?!秴^田編》《五種遺規》《春秋左傳音訓》則未見著錄,也未見相關研究成果出現,屬于新發現的公文紙本文獻。此三種古籍公文紙背文獻的發掘,可以為學界提供新材料,推動古籍公文紙背文獻及相關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1 三種公文紙本古籍的面世
公文紙本《區田編》為李廷樟編注本,有《區田編》加注一卷,附錄一卷,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補刻本,現存殘卷一冊。書長25.7cm,寬14.7cm,所用紙張為清代鄉試試卷紙。全書總計12葉,帶有公文內容的紙張共計7葉,占全書的58.3%?!秴^田編》內容集中于刻本正面,公文內容則在正面或紙背均有分布,公文反映的是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河南布政司鄉試墨卷,內容大致為試卷格子紙、河南印卷官印和“至圣先師”孔老夫子神位書寫等。
公文紙本《五種遺規》現存《遺規》四種,一函八冊,凡十四卷,清道光五年(1825)王康乂刻于河南開封,道光二十九年(1849)瑛桂補刻,光緒十六年(1890)至光緒十七年(1891)海豐吳重喜重修補刻公文紙本。書長27cm,寬16.2cm,所用紙張為清代鄉試試卷紙。全書共計704葉,其中正文684葉,帶有公文內容的紙張共計156葉,占全書的22.2%?!哆z規》內容在刻本正面,公文內容在刻本正面及紙背均有分布,公文反映的是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河南布政司鄉試墨卷的內容,具體包括試卷格子紙、河南印卷官印、紅色墨戳“草稿止”及其不同書寫、紅色墨戳“草稿起”及其不同書寫、紅色墨戳“第貳場”及其不同書寫、手寫草書“布字”及其不同書寫、紅色墨戳“第壹場”及其不同書寫、紅色墨戳“第叁場”及其不同書寫等。
公文紙本《春秋左傳音訓》不分卷,為清道光十年(1830)大梁書院刻公文紙印《十一經音訓》本,共七冊。書長25.6cm,寬15.7cm,所用紙張為清代鄉試試卷紙。全書共七冊,總計671葉,有公文內容的紙張共計122葉,占全書的18.2%?!洞呵镒髠饕粲枴穬热菰诳瘫菊?,公文內容在刻本正面及紙背均有分布,公文反映的是清道光年間河南布政司鄉試墨卷,具體包括河南印卷官印、紅色墨戳“草稿止”及其不同書寫、手寫草書“布字”及其不同書寫、紅色墨戳“第壹場”及其不同書寫等。
2 與已知古籍公文紙背文獻多有不同
對于傳世公文紙本古籍的數量,周廣學統計為16種[1],竺沙雅章統計為35種[2],瞿冕良統計為96種[3]。孫繼民綜合對比竺沙雅章、《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瞿冕良所列公文紙本,得出135種的統計結果[4],算上河南省圖書館新見的3種,到目前為止可以暫定為138種。此3種公文紙本古籍與已知古籍公文紙背文獻多有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紙背文獻集中于清代
已知公文紙背文獻最早出現在宋代,以元、明為多,清代極少。孫繼民得出的135種統計結果中,宋代21種,元代20種,明代91種,清代僅3種。《區田編》約成書于乾隆七年(1742),《五種遺規》約成書于乾隆年間,《春秋左傳音訓》約成書于道光年間??梢哉f,《區田編》《五種遺規》《春秋左傳音訓》三種公文紙本不僅成書于清代,刊刻于清代,其紙背文獻反映的也是清代內容。3種公文紙本古籍集中面世不僅可以增加公文紙本古籍的數量,提高清代公文紙本文獻的比例,還大大豐富了公文紙背文獻的研究內容。
2.2 公文內容在公文紙的正面和背面同時集中出現
已知公文紙背文獻主要集中在紙張的背面,竺沙雅章、孫繼民、王曉欣、周廣學、瞿冕良、汪桂海、宋坤等學者對其均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鄉試墨卷正面由卷面紙、履歷紙、草稿紙、彌封紙、謄真紙和添注涂改紙組成,背面則是印卷官印。古籍刷印中往往會出現正面是格子紙,背面則是印卷官印的情況,或者正面是印卷官印,背面則是格子紙的情況。標有“草稿起”“草稿止”“第壹場”“第貳場”“第叁場”的紅色墨戳與卷面紙、履歷紙、草稿紙、彌封紙、謄真紙密切相連,經過裁切、重組往往會出現格子紙在正面,紅色墨戳同時出現在紙背,或者正面是紅色墨戳,紙背是格子紙的現象?!秴^田編》用墨卷謄真部分印刷,橫20豎25紅色格子橫貫于A、B兩面。這種紅色格子有時出現在紙背,有時出現在紙的正面。印卷官印也是如此,在4枚官印中,1枚在紙背,其余3枚在紙的正面?!段宸N遺規》1—3冊用試卷草稿部分正面印刷,長22.5cm、寬16cm的紅色大格橫貫于A、B兩面,紅色墨戳“草稿止”“草稿起”“第貳場”、手寫“布字”等公文內容多在紙背同時出現;4—8冊用墨卷謄真部分正面印刷,印卷官印多在紙背同時出現?!洞呵镒髠饕粲枴酚迷嚲聿莞寮埣埍澈驮嚲砟韮热莶糠旨埍秤∷?,印卷官印、紅色墨戳“第壹場”“草稿止”、手寫“布字”等公文內容在紙張的正面同時出現。
2.3 用清代鄉試試卷紙刷印
以往所見公文紙本文獻都用廢舊公牘紙、冊籍紙或書翰紙的背面印刷書籍,這些紙張在元、明時期質量高、品相好,結實耐用。到了清代,公文紙用毛太紙較多,紙幅較小、較薄,粗細也不均勻,影響二次利用,清代的公文紙本文獻也隨之減少。清代鄉試試卷用的是白棉榜紙,是紙中的上品,顏色潔白,質細輕柔,纖維多,韌性好,歷久彌新?!秴^田編》《五種遺規》《春秋左傳音訓》用的就是這種紙張,是一種新的用紙形式的公文紙本文獻。 3 彌補史料不足
清代對鄉試試卷印刷管理非常嚴格,出于防弊的考量,鄉試時備用的空白試卷極少,能夠流傳下來的就更少,屬于稀見公文紙?!秴^田編》《五種遺規》《春秋左傳音訓》皆用鄉試試卷印刷,保留原有的格式、紙張、墨戳、官印、文字書寫等內容,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3.1 為了解清代河南鄉試墨卷的基本樣式提供資料
一般來說,鄉試墨卷由卷面紙、履歷紙、草稿紙、彌封紙、謄真紙和添注涂改紙組成。新見三種古籍文獻均有“第壹場”“第貳場”“第叁場”的墨戳,如果“第幾場”墨戳在某葉A面,B面就會有“草稿起”的墨戳,說明某葉的A、B兩面是卷面紙、履歷紙、草稿紙的組合。同樣,由“草稿止”的墨戳到25行格子紙出現是草稿紙、彌封紙、謄真紙的組合,由25行格子紙到紙背印卷官印的出現是謄真紙、添注涂改紙的組合。將未經完全裁切、過濾的試卷紙進行綴合,可以還原河南鄉試墨卷的基本樣式。
3.2 為研究印卷官提供資料
印卷官是臨時負責置辦考卷的官員,試卷后面用印卷官戳記,印卷官戳記提供了印卷官所屬地域、直屬機構、職銜及名字等?!秴^田編》《五種遺規》《春秋左傳音訓》共有印卷官印二百余枚,形制有別,大小不一,對于研究印卷官的選擇、印卷官群體、印卷官的遷轉、試卷官印等提供了新資料。
3.3 為研究試卷墨戳制度提供資料
清代為保證鄉試墨卷的格式規范,經常對其進行調整。例如:乾隆十五年(1750)就規定卷首草稿起處用小紅戳印“草稿起”三字,于草稿止處印“草稿止”三字。盡管如此,各省仍不統一,如:有的省份“第幾場”紅色墨戳是豎寫,有的省份則是橫寫;有的省份在墨卷謄真處紅格之上印“謄真起”三字,有的省份則不印。對河南省而言,省內不同時期的紅色墨戳也相差較大?!秴^田編》《五種遺規》《春秋左傳音訓》中“第壹場”“第貳場”“第叁場”“草稿起”“草稿止”等相同記載的墨戳字形不一、大小不一、用色不一,與格線的距離不一,可為研究墨戳制度提供新資料。
4 結語
綜上所述,三種公文紙本文獻的出現不僅增加了公文紙本文獻的數量,豐富了清代文獻,還能為研究清代鄉試墨卷、印卷官及墨戳制度提供新資料。尤為重要的是,以往公文紙本文獻以官府公文、檔冊、賬簿、私人書信紙背印刷刊刻,新見三種公文紙本文獻則用清代中后期河南布政司鄉試墨卷印刷,無疑增加了公文紙本的種類,完善了公文紙本文獻的新序列。
參考文獻:
[1] 周廣學.古代的公牘紙印書[J].圖書與情報,1991(3):67.
[2] 竺沙雅章.漢籍紙背文書の研究[C].東京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十四),1973:20.
[3] 瞿冕良.略論古籍善本的公文紙印、抄本[J].山東圖書館學刊,1992(2):51-55.
[4] 孫繼民.古籍公文紙背文獻:中國古文書家族的新丁[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4):15.
(編校:崔 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15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