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云霧見月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生態意識薄弱,認識不足的問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拘泥于課本,講教材,趕進度,以完成教學任務,成了主流?!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不是簡單地傳遞、灌輸書本知識,而是結合具體教育情境批判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的過程,其間涉及教材內容調整和加工,教材資源的整合和教師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等。如何突破傳統語文教科書的有限空間,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結合學校的中心課題《"ECCS"生態課程開發與構建的研究》,并根據教材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能力,為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學校特色的內涵積蓄力量,我嘗試以文本為基,創造性的二度開發教材,有機的滲透生態意識,落實到課堂中。一階段以來這成為我思考研究的方向。
一、探尋開發前的“有效點”
將以立足生態語文,創建有效課堂教學這一內容為重點,我著力研究教師引導對話和學生自主探究的和諧、課堂預設與生成的和諧、文本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原意的和諧的有效策略。繼續深入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文本資源利用與課外資源開發的和諧的有效策略的研究。要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要使學生發揮課堂主體精神,使課堂成為師生勃發生命溢彩的精神樂園,要著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目標制定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它直接制約著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實施,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有助于教師選擇和使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指引、操作和調控等功能,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通過課堂、延展課外,立足文本、關聯活動,滲透生態教育理念,力求形成較為成熟的生態教學模式。
(二)教學預設的有效性
教學預設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備課。備課就是指教師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研究教學過程,設計好一份教學方案的過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為課堂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作出周密的策劃。沒有教學預設的課堂必定是無法實施有效教學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預設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實質;要心中有學生,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嘗試,拓展開發,要為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積極創設條件。在課堂上,以新型的師生關系為主線,營造生態的課堂氛圍,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立足以生為本,以語為本,讓學生回歸自然真實、綠色寧靜、厚重深刻、智慧超越、簡單精要的語文課堂,從而落實“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常態教學路子,師生在此共同經歷生命的成長,精神的同構,領略學習的幸福。
?。ㄈ﹦討B生成的有效性
如果說預設是枝,那么生成是葉,二者相輔相成。有枝無葉不豐,有葉無枝不實。精心備課是一種預設,有了精心的預設,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而如果有了精心的預設,教師卻按部就班,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又顯得太枯燥,課堂缺少了一種靈氣與活力。課堂的生成,有教學資源的生成,還有教學過程的生成。而生成有效的關鍵因素是要求教師做到目中有人,做學生平等中的首席,時刻關注每位學生的一舉一動。只有教師用自己的智慧與學生的思維輕輕碰撞,才能產生靜池中的一縷縷波紋,或激起一陣陣浪花。課堂生成的價值,就在于讓課堂蕩起理性的清風與詩般的漣漪。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動態過程的有效。
二、尋找教材中的“切入點”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鎖鑰,用這個鎖鑰可以開發無限的庫藏?!薄版i鑰”是一種“憑借”,是一種“工具”,因此他還說““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钡?,這種“鎖鑰”和“憑借”并不是狹隘的,他說:書本“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許多功課都不一定要利用書本,也可以說,文字的書本以外還有非文字的書本。非文字的書本羅列在我們的周圍,可以取來利用?!?
三、建構微課程的“廣博點”
課標提到:語文的學習的終極目標是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通過比較廣泛的文化積累,實現基本上能夠自學語文,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所以,“文而廣之”這一微課程的實施,就以語文學科的“文本”為基,繼而觸類旁通將學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或拓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引申同一主題的不同范文,抑或延展同一題材的不同文本……舉三反一,類比對比;潛移默化,日積月累。
我嘗試以一學年為時間段,大體分了三個階段循序漸進。
第一階段: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以“走向名人”為主題,將文本中的名人加以梳理甄選,組織學生從“生平背景”“典型事例”“作品”“名言”等方面進行廣泛的課外信息搜集和處理。待課中文本學習基礎上拓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這樣在最大限度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解讀文本,才能讀懂文本之外的作者。
第二階段:通過課堂,延展課外。以“走近名文” 為主題,將文本中的名文以主題分類選用,確定重點篇章。教學中,制定綜合性學習計劃,不再對文本進行“肢解”,重在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同時還要注重知識的靈活整合、拓展延伸,穿插開放性的習題設計等,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整個主題單元的學習活動。
第三階段:自主開發,研讀體悟。以“走進佳篇” 為主題,將文本中的同一題材的佳篇同課賞析。以此為切入點,摒棄簡單的知識傳遞,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開拓學生的自由精神世界。同時構思習作,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飛揚,有助于迅速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比較鑒賞能力。
正所謂“撥開云霧見天明”, 試想,好多個“冰山一角”集中起來,不就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了冰山的模樣。正確觀念的引領和不斷地反思實踐會對教材的二度開放有更深刻的認識。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將成為教師成長經歷中寶貴的資源,也是促使教師成長的源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