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的數字化長期保存機制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數字人文改變了現代科研面貌,為古籍文獻的深層次開發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從古籍文獻保存的客觀要求、深層次開發古籍文獻的需求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等方面,介紹了數字人文時代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的意義;分析了圖書館常用的文本挖掘、地理信息系統及知識發現等古籍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常用技術;研究了圖書館古籍文獻專題數據庫的構建技術及規范;著重從建立統一的古籍長期保存標準、人才培養機制、數字化共享等方面,提出建立圖書館古籍文獻長期保存機制的策略。
  關鍵詞:數字人文;古籍文獻;數字化;保存;圖書館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3.002
  中圖分類號:G255.1;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19)03-0006-04
  Abstract: Digital humanities has changed the face of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vided new ideas for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ancient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under the digital humanities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objective requirements for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the need for deep development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 need for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also analyzed the common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ancient literature resources, such as text min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which are commonly used in libraries, studie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n librarie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ong-term preservation mechanism of ancient literature in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ong-term preservation standards,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and digital sharing.
  Key words: digital humanities; ancient literature; digitalization; preservation; libraries
  古籍記錄著我國各民族的文化歷史與發展狀況,具有科學研究價值與文化傳承價值,是檔案文獻遺產的重要部分。古籍文獻多為紙質資料,易受到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增加了存儲利用的難度。作為文獻存儲與流通機構,無論何種類型的圖書館,均有不同規模的古籍收藏。古籍存儲對環境、技術等要求較高,很多圖書館由于修復技術落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難以保障古籍文獻管理的有效性[1]。如今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深刻影響著現代社會的科研面貌,給傳統人文科研帶來新的理論與方法。這種改變沖擊著傳統人文的研究維度,促進了人文科學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也標志著數字人文時代的來臨。數字人文強調依托先進信息技術,開展數字化資源整合與可視化服務,實現知識挖掘,提升數據資源的利用價值。將數字人文理念引入古籍保護領域,加快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可以為古籍文獻的深度開發創造條件,也有助于圖書館古籍文獻的長期保存與利用。
  1  數字人文時代加強古籍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意義
  古籍文獻資源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強化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是順應數字人文時代趨勢的要求,也是深入挖掘古籍科研價值、促進優秀文化傳承的需求。
  1.1  古籍文獻保存的客觀要求
  古籍文獻多為紙質資料,易出現蟲蛀、潮濕、紙張老化等,對物理保存條件要求高。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長期保存,是圖書館等文獻存儲機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些圖書館為了保護好珍貴文獻,采用了多種文獻修復與管理方式,如通過文本影印的方式復制古籍善本,避免紙質原件丟失;或通過制作微縮光盤減少存儲空間,延長古籍存儲周期。然而,由于古籍文獻種類繁多,來源復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采用上述方法并不能緩解古籍保護的壓力,也難以滿足用戶對古籍利用的需求。而數字化技術的引入,為古籍文獻數字化創造了條件,有助于提高古籍文獻存儲、檢索和利用效率[2]。
  1.2  深層次開發古籍文獻的需求
  目前很多圖書館在古籍文獻保存方面,由于受設施設備落后、人員不足等限制,或者由于重視度不夠,導致館藏古籍流通率不高,變成鮮有人問津的“古董”。從收錄范圍來看,部分圖書館收藏的古籍文獻不夠系統完整;從服務內容來看,多以提供借閱服務為主,缺乏對古籍資源的深層次開發,難以真正體現古籍的作用。圖書館必須改變“重藏輕用”的局面,將古籍文獻更好地利用起來,保障古籍文獻的可持續性,為科研、教學等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尤其是借助數字化技術,改變圖書館古籍文獻的存儲狀態,不僅可以方便用戶借閱與傳播,也可以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進一步提升古籍的社會利用價值。   1.3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
  古籍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播載體,蘊藏著前人智慧的結晶。古籍文獻有極高的存儲價值,一旦毀損或消失,也意味著寶貴文化遺產的消亡。圖書館對典藏的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是一種替代性的再開發方式,既能夠代替紙質文本,也可以讓孤本不孤,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經典。尤其是在我國大力倡導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圖書館結合用戶閱讀需求,依托數字化技術促進古籍文獻傳播,本身就是傳承優秀文化的必要方式,也是圖書館在社會教育方面必須承擔的使命。因此,圖書館要保障古籍文獻保護的專業性,以先進信息技術讓古籍文獻源遠流長,讓其變為經典閱讀的重要源泉。
  2  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的常用技術
  數字人文時代各種前沿技術的應用,顛覆了傳統的信息資源整合傳播方式,也改變了人們對信息的利用習慣。將這些前沿技術應用于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中,將促進古籍文獻從采集、檢索到利用等多個環節質的飛躍,全面提高古籍文獻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2.1  文本挖掘技術的應用
  文本挖掘是從語料庫或文本集合中信息抽取,從中發現潛在的、有價值的知識。文本挖掘技術是數據挖掘的分支,可以滿足古籍文獻的深層次挖掘需求[3]。圖書館在對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過程中,借助該技術分析古籍文獻的人物關系、篇章結構等,或者對大規模文獻進行整體分析,可以把握某一時期、流派或作者的風格特點,擺脫依賴權威的傳統人文研究方法,在對比分析上厘清不同文本之間復雜的關系,從中提煉可供傳播的知識與經驗。針對歷史檔案資料,研究者也可以借助文本挖掘技術,對同類作品進行校勘對比,深入挖掘同一時期人們對社會、人文等方面認知的差異,進而更為準確地還原歷史真相。
  2.2  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GIS)是在對大量空間數據進行采集、組織與分析基礎上,將事物的屬性數據與空間數據相結合,幫助用戶提高信息查詢效率的應用軟件。GIS技術在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中的應用,可以在計算機中迅速整合空間數據,呈現獨特的地圖分析、視覺化與信息分層方式,獲得包含時間與空間兩重維度的檢索結果,提高檢索的準確與直觀性[4]。如針對特定作者,可以借助該技術自動采集分析其綜合信息,生成作者生平的行蹤路線圖[5]。GIS為用戶提供了全新的檢索入口,方便圖書館在古籍文獻數字化基礎上,促進古籍文獻圖表化、可視化,生成動態古籍數字化地圖,以清晰的知識圖譜體系,提高古籍文獻的易讀性,擴大古籍文獻的傳播范圍。
  2.3  知識發現技術的應用
  圖書館古籍文獻類型復雜,為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可以利用知識發現技術建立文獻管理系統,實現古籍文獻的高效整合與科學管理[6]。該系統分為古籍導入、分類管理、知識發現檢索等模塊,可以通過館藏文獻調取、網絡資源采集和自動掃描識別等方式,將既有的古籍文獻資源導入原始數據庫中,并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處理,根據分類結果設計檢索頁面,依托知識發現獲得有價值的知識,滿足用戶的全文檢索需求。系統運行過程中,知識發現技術的作用在于從大量文獻中自動提取特征信息,然后借助神經網絡與決策樹等,對不同的特征項進行分類,賦予對應項目唯一的標識[7]。此后對這些文獻資源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不同數據之間的隱含關系,從中挖掘有價值的知識。
  3  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古籍文獻專題數據庫的構建
  數字人文時代數字化資源的應用日益普遍,圖書館有必要應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古籍文獻資源專題數據庫,不斷補充與完善數據信息,更好地滿足古籍文獻的長期保存需求。
  3.1  數字化工具的選擇
  移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進程,很多新的數字化處理工具被開發出來,也為古籍文獻的數字化保存提供了可行方案。例如方正集團研發的古籍資源數字化加工系統,可以實現對古籍文獻的全文數字化,加工準確度高,為用戶對古籍資源的全文檢索、閱讀與分析提供了便利。圖書館在古籍文獻數據庫建設的準備階段,要根據館藏規模與需求,選擇優質數字化供應商合作,切實保障數字化處理工具的性能[8]。在數據庫設計方面,盡量選擇高吞吐量、兼容性好的內部數據存儲器,滿足對大規模數據的實時統計、存儲與調用需求,避免由于頻繁讀取導致的系統卡頓與延遲。
  3.2  數據庫建設步驟與方法
  圖書館古籍文獻數據庫的構建耗資巨大,涉及范圍廣,建設周期長。為了降低建庫成本,提高建庫效率,圖書館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保障建庫的有效性。首先,做好古籍文獻采訪工作。目前很多商業信息機構存儲有數字化古籍文獻資源,圖書館為拓展古籍來源,可以與這些商業機構合作,直接購買他們的數字化產品[9]。其次,對網絡資源進行鏈接與整合,可以利用網頁檢索工具,實現對這些資源的迅速采集,并直接填充至專題數據庫中。此外,做好古籍文獻資源的分類整理工作,借助數字化工具進行深入挖掘,形成可視化的古籍資源地圖,滿足用戶的多元化檢索需求。如國家圖書館建立的“全文影像數據庫”,涵蓋敦煌遺珍、數字方志等內容,可以滿足用戶的關聯檢索、高級檢索等個性化需求。
  3.3  數據庫工作流程與規范
  圖書館做好古籍文獻數字化處理后,還需要設置合理的數據庫運作規范,保障數據庫的合理使用(見圖1)。對古籍文獻的采集整理,要求設計統一的采訪、編目與閱覽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在古籍文獻數字化制作階段,需要做好圖文對照、特征匹配和專業校對等工作,然后對這些資源進行排序整理,保障入庫信息的完整、準確、有序性。對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存儲,可以設置包括分類掃描、信息識別、圖像處理等在內的操作流程,針對每個環節設計合理的操作標準,要求館員嚴格執行。此外,保障數據庫檢索界面的簡潔友好性,設置資源導航、聯機字典等輔助功能,方便用戶的便捷、高效檢索,并可以在古籍文本與圖片預覽之間自由切換。   4  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古籍文獻的長期保存機制
  由于長期以來受到管理體制的制約,不同古籍管理機構之間各自為政,對古籍文獻的采集、修復、挖掘與管理力度不夠,缺乏共享渠道,尚未建立可靠的古籍長期保存機制。為此,圖書館有必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承擔起保護與挖掘古籍文獻的重任,聯合其他信息機構,共同建立完善古籍開發與保存機制,促進我國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
  4.1  建立統一的古籍長期保存標準
  數字人文時代古籍文獻的研究利用價值進一步凸顯,圖書館在強化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同時,也有必要聯合博物館、出版社、地方志研究所等機構,共同探討古籍文獻的數字化保存標準,建立統一規范的古籍保存標準體系。這是因為古籍文獻種類復雜多樣,若編目、存儲標準不統一,將直接制約古籍的可持續開發[10]。地方政府在古籍保護方面,要發揮牽頭和引領作用,指導圖書館等文獻存儲機構協同合作,成立專門的古籍文獻開發標準委員會,專門負責標準制定與調整工作,建立古籍開發、評價與保存的嚴格技術體系。各級信息機構要嚴格規范,做好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工作,并保障數據格式、編目規則、應用系統的統一性。
  4.2  建立古籍文獻保護人才培養機制
  在古籍文獻保護方面,目前很多機構存在規模不完整、修復技術落后、保護人才匱乏等問題,導致很多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毀損或流失。我國一些學者也指出,如今精通古籍修復與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少,后繼人才青黃不接。由于古籍文獻的保護與利用,對相關管理者的要求較高。為了保障可靠的人才儲備,國家要盡快建立古籍保護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各級高校設置古籍保護專業,或開設與古籍保護相關的課程,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古籍保護工作中。圖書館也可以與其他機構合作,強化古籍保護人員的在職培訓工作,指導他們掌握與古籍翻譯、編目、修復等相關的技能,以更好地實現古籍長期保存的目標。
  4.3  促進古籍文獻資源數字化共享
  圖書館開展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古籍典藏共享,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古籍的應用價值。隨著古籍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推進,很多古籍存儲機構建立了古籍全文數據庫或書目數據庫,實現了古籍文獻的全文數字化和快速在線檢索。然而部分機構將古籍文獻作為特色館藏,不愿意與其他機構共享,不僅導致古籍數字化的重復建設,也勢必增加資金、人力成本。只有各級信息機構聯合起來,在古籍文獻保護方面合理分工,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區域乃至全國性的數據庫,形成古籍文獻自由流通的在線共享平臺,才能真正提升古籍的利用水平。
  5  小結
  古籍文獻資源是我國珍貴的歷史遺存,是中華文明演變的見證者,在弘揚民族文化和促進中外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人文時代各類先進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更加強調知識挖掘與信息共享。圖書館作為古籍存儲機構,有必要引入新理念與新技術,將數字人文思想融入古籍文獻保護中,從先進的數字化實踐項目中吸取經驗,與信息機構開展廣泛合作,全面提高古籍整合質量,實現古籍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暢.論古籍資源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建設[J].山西科技,2017,33(2): 73-74,77.
  [2] 韓晶.新疆古籍文獻資源數字化保護探析[J].圖書館學刊, 2015(11):59-61.
  [3] 文秀華,王蓮霞.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古籍的閱讀推廣[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7,29(12):143-146.
  [4] 王向真.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圖書館讀者借閱行為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4,38(5):19-22.
  [5] 鐘勁松.文化傳承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問題與對策[J].圖書館學刊,2018(4):26-29.
  [6] 左瑾.公共圖書館古籍資源數字化開發與閱讀推廣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7(12):67-70.
  [7] 李小平,張憶雄,沈洋,等.醫藥古籍文獻數字化標準體系的構建[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7,26(1):11-14.
  [8] 曹麗.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古文獻資源數字化現狀分析[J].圖書情報導刊,2016,1(2):1-3,8.
  [9] 吳茗.提高古籍數字資源服務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情報探索, 2016(8):102-105.
  [10] 溫麗君.論數字化時代高校圖書館紙本文獻資源建設[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5,39(6):27-29.
 ?。ㄊ崭迦掌冢?018-12-14)
 ?。ㄐ藁厝掌冢?018-12-21;編輯:魏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2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