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孝”文化在社區建設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以“孝”為核心的文化內含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明確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合理內涵,理清中國傳統“孝”文化在維持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社區環境以及增強社區凝聚力等方面的價值,通過采取理念先行、法制維系、實地踐行以及經濟帶動為核心等路徑實現“孝”文化在社區中的廣泛傳播。
[關鍵詞]傳統“孝”文化;社區建設;孝道倫理;和諧社區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9)03-0048-04
中國傳統“孝”文化不僅是個人道德品質的體現,也是家庭孝道倫理的基礎。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挖掘“孝”文化的內涵,可營造積極健康的社區環境,為實現社區共同體添磚加瓦。
一、中國傳統“孝”文化之思辨
“孝”最早是指子女尊重父母、孝順父母。孔子曾概括了“孝”的地位,他認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的基礎所在。
中國傳統“孝”文化有其豐富的內涵所在。第一,奉養、敬親。奉親是“孝”最基本的體現,要在物質方面奉養父母[2]。父母養育我們,教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這種養育之恩不能忘。但“孝”并不單單只是養,更為重要的是敬親,要做到敬親就要做到內心深處真正對父母的恭敬,除了在物質上滿足父母之外,對于父母精神上的需求,我們要竭盡全力去做好,要在“養”的過程中孕育著對父母的“敬”,從而讓父母達到身心上的“樂”。第二,尊親、諫親?!白鹩H”就是尊重、順從父母。中國古代大多數的思想家都推崇“尊親”,為防止過度“尊親”而產生不利影響,因而在“尊親”的同時強調要“諫親”。第三,祭親、承志。尊親是最基本的行為。對父母來說,子女如果能夠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在社會上備受尊重,這不僅實現了子女自身的價值,同時讓整個家族都感到榮耀,是對“孝”最高的體現[3]。
二、中國傳統“孝”文化在社區建設的價值體現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沉淀,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經典的人文精神。當前,在我國社區建設發展中,中國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家庭和諧、維系人際關系、穩定社區建設等方面有著其價值所在。
其一,中國傳統“孝”文化有利于維持和諧的家庭關系。家庭是維系父母與子女之間和諧關系的重要場所,傳統“孝”文化著重強調以贍養父母為盡孝之本,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4]。在建設和諧社區的今天,家庭和諧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前提。子女如果生長在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當中,能夠時時得到家人的關愛,彼此之間團結友愛,他們往往有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別人也懷有憐憫之心[5]。傳統“孝”文化讓人們注意到家庭成員之間擁有著平等的權利與義務,也充分尊重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獨立性,強調子女對父母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的責任與義務。它還強調道德教育的概念,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團結和互助,尊重老年人和相互容忍。中國傳統“孝”文化中關于倫理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減少家庭間的矛盾沖突,更是有利于社區的穩定和發展,對當前和諧社區的建設提供一定的指引[6]。
其二,中國傳統“孝”文化有利于實現社區健康的人際關系。中國傳統“孝”文化認為,孝道的產生和發展是維系社會關系的基石。父母與子女之間和諧關系存在的基礎就是孝道的維持??鬃右舶褠劭醋魈幚砣穗H關系的前提,愛是提升家庭成員道德修養的基礎。當今,我們更要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養成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習慣,升華傳統“孝”文化精神,從關愛家人開始關心、愛護鄰居、社區甚至是社會上的人,我們就會感受到更多的愛,同時也有利于促進鄰里和睦、居民互助的社區人際關系。因而,倡導“孝”文化,是促進家庭和諧發展、維持和諧人際關系、保持社區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7]。
其三,中國傳統“孝”文化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古語云:一家敬老則一家和,一鄉敬老則一鄉安[8]。只有生活在一個鄉里的人都做到敬老,那么這個鄉村才是安寧的。如果我們在社區建設中構建新型孝道,使孩子從家庭里孝順父母開始推廣到社區,由愛自己的父母延伸至愛社區內的人。通過漸進的過程,對親人的這種愛被轉化為對他人的愛,對社區的愛,甚至對社會和國家的愛,使得人們養成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在社區內形成安定、祥和的社區環境,整個社區的文明素質就提高了,社會風氣就會大大改觀[9]。
其四,中國傳統“孝”文化有利于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協同發展。一個能夠處理好老年問題的家庭,才能維護家庭的和諧和社區的穩定;反之,家庭養老問題處理不了或者處理不當的,則會導致家庭的不和睦甚至影響到社區的穩定。自古以來,傳統“孝”文化中,對祖先的崇拜、親人的尊重以及對家鄉的依戀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如果我們能夠將傳統“孝”文化中凝聚人心、人力的主要精髓融入社區建設中,有利于提高社區的凝聚力。另外,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傳統的家庭養老在當前解決老齡化問題中仍然占據著主要的作用[10]。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家庭養老賴以生存的思想基礎,“孝”文化有利于改善當前老齡人口生活狀況,促進家庭的和諧統一。讓社區居民團結起來,倡導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促進社區建設的穩步發展。因此,積極挖掘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精髓為社區建設的發展服務,是實現和諧社區穩定團結、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其五,中國傳統“孝”文化有利于強化社區經濟發展后勁。中國傳統“孝”文化本身具有對先祖的崇拜和對親人的眷顧之情,能夠呼喚起人們的孝順意識,勾起人們的思念之情。充分利用中國傳統“孝”文化中聚攏人心、整合人力這一強大凝聚力將社區居民凝聚在一起,有力地推進和諧社區的構建。同時,也能有效減少社區人際摩擦,使社區人際關系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有利于社區經濟較為穩固持久地發展。此外,“孝”文化也強調“信”,古人云:“民無信不立?!盵10]誠信于經濟領域內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誠信,經濟社會就難以健康發展。相對穩定的社區環境是社區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倡導“孝”的家庭倫理道德是社區安定團結、健康發展的保障,直接關系到社區的安定和文明,間接影響著社區經濟發展。 三、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中國傳統“孝”文化作用的有效途徑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中國傳統“孝”文化在維系人心、穩定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倡導傳統“孝”文化,要理念先行、法制維系、實地踐行和經濟帶動,培養現代人的大“孝”觀念,構建和諧社區。
第一,理念先行,創建社區新型“孝”文化理念。在構建和諧社區的進程中,居民要想實現家庭和睦、社區和諧就要構建社區新型“孝”文化理念[11]。一是批判性繼承傳統“孝”文化。中國傳統“孝”文化中有其精華也有其局限性所在,其中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更是我們構建和諧社區應要弘揚的優秀思想。但傳統“孝”文化中“絕對服從”等要求對父母的絕對服從,與新時代社會文明新風尚不相符合,更不適合當前和諧社區構建的要求[11]。二是加強社區居民自律。孝敬父母不僅是在道德上對子女的要求,更是需要子女學會自省,從個人內心深處意識到這是每個子女的義務。三是贍養父母、尊敬老人。依據社區“孝”文化資源,在社區內開發“孝”文化敬老愛老服務老人的事務,不僅在物質上保障社區老年人的生活,更注重關愛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使社區老年人老有所依。四是互相尊重,平等交流。隨著城鎮化建設加速,居民也由分散性向集中發展,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愈發冷淡,居民對這片區域缺乏一種歸屬感[12]。中國傳統“孝”文化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在社區內開展文化、教育、科普、體育、娛樂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社區生活,而這些活動對居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大家走出家門,互相尊重、相互交流,增加了人們對社區的感情,促進了鄰里和睦。
第二,法制維系,健全社區孝道法制體系。我國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13]。同時,《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也規定: “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蔽覈鴮τ诒U侠夏耆藱嘁娴南嚓P法律機制度得到逐步健全[14],但在立法上還有待加強。中國傳統“孝”文化最基本體現在家庭的養老方面,但我們所倡導的“孝”文化并不是將全部的家庭責任強加于家人身上,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員,要實現老有所依單靠家庭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而,構建和諧社區保障社區的“孝行”和“孝德”,一方面要以法規的形式加以保障,面向社區所有老年人構建或完善現有的老年人保障體系[14];另一方面,針對貧困家庭的養老問題,應根據具體問題提供適當經濟上的幫助。此外,為進一步保障社區老年人權益,加強社區的治理。而對于自覺主動弘揚孝道精神的行為也應進行表揚,并適當進行褒獎以保證孝行孝道在社區的廣泛推廣。加強我國社區孝道文化建設,強化社區居民的養老敬老意識,有利于構建和諧社區。
第三,實地踐行,積極開展社區孝道實踐活動。在社區內積極開展尊親愛老的孝道活動,不僅可以激發青年人關愛老人的熱情,而且可以營造積極健康的社區環境,讓整個社區形成尊老愛老的風氣。充分利用端午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強化居民的尊老敬老意識。各個社區也可以根據自身特色來開展孝親尊老活動。一是利用公益廣告宣傳牌、LED電子屏等方式設置孝道場景,大力展示宣傳和弘揚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精華,增強社區干部群眾的孝德意識,營造良好的社區風尚[12]。二是開展“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弘揚傳統孝德文化。邀請學者、婦聯工作者和社區居民代表參與“最美家庭”評選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尊老愛幼、文明健康的社區生活風尚,為創建文明社區添磚加瓦。三是激發“孝”文化活力,開展明星家風、優秀家訓活動。在社區通過多種方式征集優秀家庭故事、經典家訓家規,并邀請資深領導專家或當地有聲望的老人參與評選,對選出的優秀家庭和優秀家規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培育社區文明和諧的家風。四是舉辦以“孝老愛老、尊親敬親”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活動,感悟孝義[15]。在社區定期舉辦道德講堂活動,并積極組織社區居民去觀看,將中國傳統“孝”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融入到道德講堂活動中,慢慢滲透到聆聽者內心,讓聆聽者接受孝道的洗禮、感悟孝道的魅力所在,在社區渲染尊老敬老氛圍,傳承傳統“孝”文化精華,培育正確道德觀,增強社區居民的榮謄感。
第四,經濟帶動,實現社區經濟文化產業轉化。在當前社區建設的進程中,以文化帶動社區經濟的發展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要正確認識到中國傳統“孝”文化所蘊含的巨大價值所在,加快社區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實現社區“孝”文化資源與經濟建設的良性互動[16]。要實現中國傳統“孝”文化由精神文化向產業文化的轉化,可以考慮實施以“孝”文化為重點的特色產業項目,使傳統“孝”文化插上經濟的翅膀[16]。一是考慮社區特色旅游事業項目。根據社區自身特色發展當地旅游項目。將傳統“孝”文化合理融入到文化旅游的宣傳當中,兩者有機結合、互為依托以帶動社區經濟的發展。二是考慮結合文化市場的開發[16]。文化市場是重點也是難點,要積極做好傳統“孝”文化宣傳品的經營,在推進傳統“孝”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社區文化及社區自身特色,加強對“孝”文化的研究與開發要注重與社區文化的結合,共同促進“孝”文化的發展。
四、結語
傳統“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傳統的“孝”文化提倡尊重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道德觀和行為方式。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對于當前家庭道德的形成以及創造健康的家庭風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充分利用中國傳統的“孝”文化,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可實現社區文明的協調發展。同時,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使老有所養,對于促進社區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孝”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J].道德與文明,2003(3).
[2]王之源.淺析《論語》《孟子》《孝經》中的孝道思想[D].保定:華北電力大學,2015.
[3]王錫如.探索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發展新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6(22).
[4]劉桂芳.中國傳統孝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5]韓靜.借鑒中國傳統孝文化來構建和諧家庭[J].現代交際,2010(12).
[6]計志宏.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內涵特征及社會功能[J].前沿,2010(10).
[7]朱冬梅.中國傳統家訓中的孝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理論導刊,2016(2).
[8]秋玲,張勁松.改革開放40年來鄉村孝文化變遷過程的認同與振興[J].學習論壇,2018
?。?0).
[9]牛磊,杜振吉.傳統孝文化在新農村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9(7).
[10]李慈慈,王全權,張豪.“孝”思想的歷史演進及問題解構[J].當代經濟,2014(15).
[11]趙力威.以社區教育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黑河教育,2017(8).
[12]胡澤勇.孝文化在城市社區建設中的復興與重構[J].江西社會科學,2008(4).
[13]丁芳,唐芳.再探我國老年人精神贍養的立法完善[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14]洪燕娜,牛一嵐.論傳統“孝道”的現代法律改造與借鑒[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15]王貴東.弘揚傳統孝文化 促進新農村建設[J].前沿,2012(15).
[16]嚴靜峰,劉建軍.從生活社區到文化社區——中國社區建設的文化維度[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