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好中國傳統的造物文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今天,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把目光投向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巨大的寶庫,這時我們才驚覺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出現了巨大的問題。普通設計師拿傳統作為噱頭,拿來主義,根本沒有理解運用好這些資源就生搬硬套,隨意使用傳統文化符號導致出現了大量的低劣的設計作品,嚴重影響了這類設計在市場上的口碑。還有一部分新銳設計師總是企圖擺脫傳統文化,追求國際風格,造成了現今市面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沒有統一的整體感。
【關鍵詞】造物精神 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現代技術介入
現代設計講的“以人為本”,就是古希臘哲學強調的“人本主義”,更是源于中國古典哲學——老莊的“天人合一”、“以人為貴”的思想。也就是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傳統文化,在以前現在和將來都會直接影響著現代藝術運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現代設計中運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談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易學文化,離不開儒、道、釋文化,在中國,各種文化互相融通,數千年相安無事,這本身就說明中華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兼容性,才使中華文化達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社會發展,影響是巨大而又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種實用哲學,可以運用于各個層面,當然包括設計。
一、中國傳統美學觀為中國的設計師提供了大量的養分
例如,構思上,中國傳統美學講求“以一當十”、“以少用多”、“由此及彼”的精煉,雖簡卻表現出吸引人的意境,牽動人的某種情思,某種體驗,某種聯想,在顧盼之余,留下較深的印象。在構圖上,講究“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簡潔,中國畫表現對象時,背景常不著一筆卻意境悠遠;傳統京劇舞臺除了簡單的一桌一椅,別無他物,卻同樣無形勝有形。
在布局上,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均衡和內在的規律,我國篆刻書法繪畫藝術中都有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法則,強調變化中的均衡,這種統一生動,有韻律和節奏的審美感覺,在我國的招貼畫中,動與靜,疏與密,多樣統一,虛實相生,縱橫曲直,黑白對比等傳統構圖法則中也屢見不鮮。在造型上,講究形神兼備,“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夸張,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提煉,目的在于對于精神的關懷,對于啟示的探索。這些都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我國招貼藝術的設計中都得到了充分運用。如何讓中國當代的設計利用好中國傳統的造物文化,以便更好地發展中國設計,提煉中國造物精神,突破傳統風格,樹立中國設計品格。其次,對于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我們應該堅持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觀念。
二、“借古開今,化古為新”對傳統造物進行適應當代生活的再設計探索
一方面我們要利用好傳統造物文化做設計就必須要深刻挖掘傳統中國造物的特點與內涵并進行總結和概括,運用到我們的設計作品中來;另一方面,要想在當代設計中取得立足之地,又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降低消費門檻,符合現代的時代審美趨勢。這就要求我們針對傳統風格做現代化的,創造性的改造,就像丹麥設計大師瓦格納所設計的中國椅那樣對中國傳統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元素的改造運用那樣。
丹麥家具設計師漢斯·瓦格納一生設計了500多件椅子,近三成都是直接從中國明式家具中得到的靈感。這件作品瓦格納把它稱作為“中國椅”,是他從丹麥工藝博物館的中國圈椅上得到的靈感。它帶有明代圈椅的明顯特征,瓦格納對明式圈椅的造型進行了簡化提煉,尤其是保留了圈椅曲線扶手的傳統元素,結合極具丹麥家具特色的支撐作為過渡,簡化了裝飾和一些復雜部件?!耙巫印钡姆鍪钟蓭讐K實木拼接而成,其間融合了中國的榫卯結構,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節省木料,更易于批量生產,而且比西方慣用的曲木技術更完整地保留木頭原本的自然品質。這便是設計大師給我們在設計上如何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一次完美的示范!把傳統造物做符合現代審美和工藝的概括,同時保留它的優秀的材料,工藝和比例形態,這樣的設計真正利用了我國傳統造物的物質財富,設計出了優秀的作品。相信西方人都能利用好我們的特色元素來設計,我們自己只要把握好這樣的方法,也一定能做得更好。
三、提煉中國造物精神突破傳統風格,樹立中國設計品格
那就是我們必須要用中國造物精神內涵,突破傳統風格,樹立中國的設計品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設計與生活方式,不是一味的模仿舊式就是傳統而是在當今的生活方式下,傳承傳統造物精神與待物態度。我們傳承傳統也是要找到我們中華民族骨子里的那樣一種“中國意象”“中國氣質”即中國造物文化的內在的審美內涵,在我們的設計中體現出來形成我們的中國的設計品格,這才是我們從傳統中得來的最鋒利的寶劍,讓我們的設計具有中國品格,讓我們的時代設計講中國的故事。
我們當代中國實現中國設計的進步就一定不能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上,傳統圖案和紋樣,不能隨意照搬,要把傳統精神和創造的理念繼承下來,結合時代生活進行再創造。我們中國的設計發展也一定要抓緊技術創新,突破傳統風格,把最先進的技術理念與中國特有的精神結合起來,在當今經濟技術發展條件下的人民生活方式的探索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探究日常設計再創新與傳統工藝的結合與發展。如計算機的介入,讓產品標準化,生產程序流水化,設計師在設計上利用傳統與本土的材料與觀念,追求出其不意的新奇感,這勢必影響大家對“傳統”、“本土”的固有觀念,不再將它們和“老土”、“陳舊”等同起來。
例如王澍在設計建造的象山校區時并沒有一張圖紙了事,而是像中國傳統的設計師一樣充分參與到建造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工匠的能力,這樣的營造觀就是體現了中國樸素的工匠設計理念,一種隨機的、偶然的、自發生長的建造方式,模仿在沒有設計的介入和干涉之下的民間的建筑生長方式。它沒有任何設計,只有時間流程、地形地理特征,以及在其中的生活與勞作。它是無規則的,無可預計的。設計跟隨手工傳統的集體勞作方式與避免機械化操作帶來的冷漠、非人性化。這樣的設計理念區別于西方的模數,閃耀著中國設計哲學的光輝。
“傳統”、“本土”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會把問題引向當下社會頗為熱鬧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問題。這些與傳統設計哲學密切相關的設計行為,展示了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傳統造物思想做出優秀的中國品格的設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