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電視20年的約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成都電視臺講故事已有18年,陪伴了無數個兒童少年走過了爛漫的孩童時光。在這十幾年的工作時間里,我用8個字簡單概括我的工作態度:由衷熱愛,堅持學習?;仡櫾诔啥茧娨暸_少兒頻道十余年來圍繞孩子們喜愛的主題策劃的一些經典活動,包括兒童讀物《淘氣包馬小跳》,馬小跳校園劇全國邀請賽,連續策劃3年的成都童話節,百姓故事會,成都國際童聲合唱音樂周,中華經典學習等系列活動,希望這些活動能對豐富孩子生活、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和形成良好道德行為有積極作用。
除做節目以外,我們也在積極努力構思怎么去做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活動。后來通過實踐的累積,時間的沉淀,在2009年有了“中華經典學習系列活動”。此活動每年有不同的主題,因此每年都是在不同的階段進行探索、創新?;顒訌拈_始的單一模式發展到現在多元模式,參與人數每年超過50萬人,在全市掀起經典學習展示熱潮,可謂十年磨劍創國學第一品牌。
國學,真正是一門深奧又廣泛的學問,值得每一位國學者深深咀嚼、細細尋味。時代變遷,在大力提倡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如今的“國學”似乎又熱起來了......
但是果真如此嗎?至少表面上看去是這樣,──各地“現代私塾”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掛牌,一些中小學、幼兒園被要求開設國學經典誦讀課,不少知名大學或設國學院或辦國學班,有關國學、“國學大師”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尤其是“企業管理與國學經典”之類的課程備受追捧,連樓盤廣告都要與國學搭上關系:“請把家安在‘國學公園’里”……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而另一邊,質疑、反對之聲也從未中斷:有說復古倒退的,有言作秀炒作的,有批評借機斂財的,有擔心誤了孩子的……
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執著推廣者,按說,筆者該對“國學熱”欣喜若狂,該對質疑者口誅筆伐才是,但當筆者做了幾百場講座,參加了若干個討論,觀看過很多學校的“國學節目”之后,真實的心情卻是──憂慮,且是深深的憂慮。
因為,我們對“國學”其實有著太多的誤讀和偏見!
那么,我們最先應該弄明白的是:到底什么是“國學”?
這個問題本來長期就存在爭議。按《辭海》的解釋是“猶言國故,指本國固有的學術文化”,此解釋本身就太過學術,且語焉不詳。
比如,唐詩宋詞就是“國學”嗎?許多學校的“國學節目”就是唐詩宋詞的說唱歌舞。不過,馬上就有同學、家長甚至老師表示疑惑:語文課本來就在學詩詞歌賦啊,有區別嗎?難道就是換個時髦點兒的名字嗎?
再如,漢服唐裝就是“國學”嗎?這幾年總有學校讓孩子齊刷刷地換上這類傳統服裝開展所謂的“國學”活動,甚至是清代的官服──就差點再戴根長辮子了。也難怪會被批評,這實在就是一場“秀”??!
廣義的“國學”的確應該將我國所有的傳統文化囊括其中:戲曲小說、詩詞歌賦、漢服唐裝、中醫武術、亭臺樓閣、皮影泥塑……不過,倘若這些統統都是學“國學”的內容,那么被人指為“復古”,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實,說來說去,對我們老百姓來說,“國學”的準確定義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要學“國學”。這個問題解決了,才能弄清楚我們該學什么是不是如某些老師所說,只有學了“國學”才能成為真正的中國人,不學即不是了呢?這個理由會讓很多人發笑,因為太多人不學“國學”了,你能說他們都不是中國人?顯然不行。
是不是亦如某些老師說,學“國學”是為了傳承我偉大華夏文明、民族文化呢?聽上去一點沒錯,確實是很美很使命,但我們之中一定有人會說:這離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似乎有點遠吧……
是不是如某些老師說,學“國學”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有文化呢?誠然,現在有學歷沒學問、有文憑沒文化的大有人在,但一來為對付各種升學考試本來就已是夙興夜寐了,還要來學“文化”?;二來就算告別了考試階段,我們空了讀讀外國圖書,學學西方思想,難道就不是學文化了嗎?難道非得學“國學”才有文化?
再看看不少知名大學、著名大師們的“國學課程”,其收費少則幾千,多則數萬,實在有點像僅為滿足那些成功人士在達到了物質需求之后對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墒?,對我們這些養家糊口者或是按揭供房者來說,顯然太奢侈了點!更何況,有些課程本來就僅針對企業家、董事長,是教他們如何用國學來管理員工的……
那么,說來說去,到底為什么要學國學,尤其是讓我們的孩子去學?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曾請教過自己非常敬重的學者、歷史學家譚繼和先生。在譚老師給出的理由中,最重要的居然是平平常常的四個字──待人接物!當時的我,立即熱血沸騰。這些年我四處宣講的《弟子規》,其中大半部分的內容不就關乎于此嗎?
我們目前的教育太過強調分數和技能,可“如何與他人相處”卻從未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纯磸那昂⒆觿傔M學堂時學的內容,并不是馬上就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灑掃應對進退”,除了學做家務之外,主要就是學習與人相處的禮儀規范,即“待人接物”!就與人相處來說,首先即是子女與父母如何相處,然后是夫妻間、朋友同事間、上下級、和不熟悉的人該如何相處,這些哪樣不重要呢?反觀當下的種種社會現象,很多問題確是因我們沒有從小學會如何尊重他人,學會如何“待人接物”造成的!
而譚老師給出的另一條理由,也頗耐人尋味──修身養性。在這樣一個心浮氣躁、追名逐利的世界,“修身養性”難道不是我們該去學習的嗎?除了學會和他人相處好之外,如何與自己相處好,這是多大的學問與智慧!倘若沒有學會如何真正善待自己,哪怕你已是碩士、博士,哪怕你已是領導老總,不同樣也會憂郁糾結嗎?
其實,重視“待人接物”也罷,注重“修身養性”也罷,和時下強調“情商”即EQ的培養,可謂如出一轍。在西方,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大都認為,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智商越高,越有可能取得成就。而隨著1995年《情緒智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所著)一書的面世,人們的認識發生了改變,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也有著重大的影響,有時甚至超過其智力水平?!扒樯獭卑ㄕJ知他人的情緒和對人際關系的管理,也包括認識和管理自我的情緒。這正是譚教授所說的誦讀國學經典的原由。
在和筆者所敬重的學者、語文教育家王麗女士談及此問題時,她除了贊同譚先生所列的理由之外,又加了一條,同樣是四個字──安身立命。王老師曾歷盡艱辛,將臺灣地區使用了數十年的《國學基本教材》引至大陸,給出的理由自然不同凡響。
竊以為,以王麗老師對世界、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顯然覺得若離開傳統文化的浸潤,我們的生命將一如浮萍般無根漂蕩,真是既不知從何處來,又不知該往何處去!日子就在短視頻的嬉笑聲中、麻將的嘩啦聲中、電視的廣告聲中、KTV的歌聲中,以及還房貸時的罵聲中,一天天過去……
于是,筆者在做講座時給出的學“國學”的理由即是:您想與周圍人愉快相處嗎?您想擁有更具幸福感的生活嗎?您想讓您孩子擁有真正幸福智慧的人生嗎?如果您想,那就來國學的世界里尋找答案。
若一定要為“國學”下定義的話,筆者雖才疏學淺,也斗膽給國學做個解釋──我所理解的“國學”,當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釋道為兩翼,融合諸子百家,滲透所有文化藝術門類,不斷被繼承和發展的大學問和大智慧,乃是炎黃子孫數千年來以“孝悌”為根本,促進個體與群體、個體與自身、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由此,我們也就明白目前要學國學,就該立足于這個意義上的國學經典──唐詩宋詞當然也是國學,但首先該花工夫的,應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孝經》《易經》《老子》這樣的經典!
附記:本文為五年前舊作,今讀之,仍感合于當下,遂略做修改,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手機在近年對人之影響尤甚,離機器愈近、離人愈遠的“低頭族”隨處可見,故自己讀經典之余勸他人尤其是青年人讀經典,更較先前迫切。實可謂任重道遠矣……
2018年12月于本心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