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空話、套話盛行,如何讓現實進入視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許多家長和考生對于高考作文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只要提前準備一些名家名言和時事素材套到題目上用就可以了。于是,事例豐富卻沒有分析闡釋,文采飛揚卻難見思維深度。更有甚者,不少培訓機構訓練學生寫作,連文章結構都有口訣、套路。譬如,“第一段引用名言......,第二段對個人而言......,第三段對社會而言......,第四段對國家而言......,最后一段倡議升華”,文章鮮見個性思考,更罔論靈魂、神韻。
  我們以北京卷為例,看看這些年的命題趨勢與考察能力的變化(見P67表格):
  仔細觀察下表不難發現,相比于2002~2006年的泛概念作文,如“規則”“轉折”“包容”“說‘安’”這類融通古今、包羅萬象的大論題,從2008年開始北京高考作文進入材料作文的時代,而且所探討的并非空泛的人生哲理,而是具有現實指向性的話題。所以閱卷組當年還流傳了一個笑話,說2008蘇軾已死,說的就是用一個蘇軾的例子寫遍所有作文題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背名人名言、套古人素材的“萬精油”,在強調現實性、思想性的今天,已然失效。
  那么,如何能夠擺脫大而空的套話,讓現實的光亮照進文章,讓思維的熱度提升境界?我們需要多做一些思維訓練,多一些對時事熱點的關注與思考,更要肯在文章內在邏輯上下功夫。有了真觀點、強邏輯、熱思考、暢文氣,文章才能有指向現實的力度。
  1——培養闡釋分析能力
  議論即說理,說理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皵[事實”不是簡單的例論堆砌,而是要闡釋例論如何能夠證明觀點?!爸v道理”也不是給個結論就完事,而是要分析觀點成立的前提依據和推論過程。
  無論是分析作文題目材料所給的事例,還是用自己準備的素材進一步論證,如果不能深入整體把握材料,提煉核心指向,闡釋事例的原理、意義,就很容易斷章取義地偷換概念、替換話題,或者給材料“貼標簽”,論述空泛。
  我們以2012年北京卷為例:
  老計一個人工作在大山深處,負責巡視鐵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樹危及行車安全,每天要獨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當列車經過,老計都會莊重地向疾馳而過的列車舉手致敬。此時,列車也鳴響汽笛,汽笛聲在深山中久久回響......
  大山深處的獨自巡視,莊重的巡禮,久久回響的汽笛......這一個個場景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和思考?請在材料含義范圍之內,自定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類材料作文,材料圍繞主要人物“老計”提供了富有層次的信息。很多考生匆匆看過,就從材料中抽出一兩個關鍵詞:“大山深處的孤獨”“論莊重”“論責任”等。這么做很可能遺漏材料內部豐富的邏輯層次,且有脫離材料語境泛談概念的危險。比如,寫“論孤獨”的同學寫著寫著,將老計類比于陶淵明,寫老計甘于與山水為伴是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他享受大山深處的恬淡生活,所以能夠守得住寂寞,自有一番天地。這顯然將材料中的人物扭曲、變形,材料并沒有提供任何關于老計因為熱愛自然而選擇做鐵路巡邏員的信息。這就是斷章取義地提煉出“一個人”“獨自”“大山深處”等詞語,而忽視其他豐富信息,邏輯跳躍,強加解讀的后果。
  其實,材料除了寫老計的工作環境、孤獨的工作狀態外,還詳細描述了老計的工作職責、工作態度,以及由此引來工作對象對他的回饋。提示語中“這一個個場景”特別概括出的三句話,提示學生從三個層面多角度地理解老計的行為乃至精神特質。老計的工作職責事關每一趟經過列車的安危,他的每一次排查關系到千萬人的性命。但如此重要的工作卻顯得極不起眼,在山溝里,無人監察,亦無人陪伴。然而他依然一遍又一遍細致地排查路況,一次又一次莊重地舉手敬禮。于是“老計”精神的價值就在此體現:平凡人物的偉大奉獻、寂寞中的默默堅守、敬本職、敬生命,等等。而汽笛的久久回響也代表著社會對于這些在各自崗位堅守奉獻的時代榜樣的回敬、喝彩。
  如此全面地分析材料,才能把握住材料內部的邏輯層次,挖掘豐富的立論角度和內在的意義關聯,言之成理,言之有據。而不至于孤立地揪其一點,也不會強行引申到“萬能的”李白、杜甫、蘇軾、陶潛,從而陷入泛談、套作的模式。
  2——關注時事提升境界
  縱觀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題,無論是全國卷的“中國關鍵詞”“世紀寶寶”,還是北京卷的“新時代新青年”“青山綠水圖”“說紐帶”,無一不與現實緊密相連,切合高考作文命題的核心價值觀:民族英雄觀、家國情懷、文化傳承、世界格局、時代精神、青年的社會責任、生態文明觀等。面對這些時代命題,若無對于當下社會現狀、國家格局的大思考,“少年中國”的大情懷,文章只能淪為風花雪月的無病呻吟。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絕非僅是一段文采飛揚的排比句就能達到的氣勢。氣勢如果沒有內涵不過是虛張聲勢。很多考生一寫現實題材的作文就開始喊口號?!靶揶o立其誠”,只有口號卻不真心認同,甚至不曾真正思考口號是怎么來的,這樣的文章自然讓人讀來“假大空”。
  所以“浩然之氣”是真理在我的自信篤定,是道義在身的信仰光輝。每一個現實問題、時代命題的背后,呈現的都是青年對自我價值、對自我在家國社會中的位置的真誠思考。說白了,就是在當代語境中探討現實問題,在問題思考中呈現價值追求。
  書寫當代命題未必就是引吭高歌、贊美時代發展,而應該懷揣著對于社會發展的熱切愿望,在紛繁復雜的當代局勢中呈現思辨性的審問與反思。
  例如,2017年北京卷“說紐帶”,許多考生注意到勾連年度時事熱點“一帶一路”。然而若只是大唱贊歌“一帶一路”好,是新時代的紐帶,文章未免流于表面。如何“好”?新時代的紐帶和舊時代有何不同?還需深入理解“紐帶”的作用、意義,在當下的國際形勢中思考“一帶一路”政策的必要性。
  因此思考這個命題時,不妨回到概念本身,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辨概念的深層內涵。紐帶固然是一種力量的聯結、人心的凝聚,可以互通有無,集中力量辦大事。然而從另一個方面看,萬事萬物連成一體同時也意味著“一方有難,風險共擔”。所以,紐帶也是脆弱的,需要多方維系。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思考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何以會釀成世界金融海嘯,英國何以因為“脫歐”鬧得舉國不安?再從中美貿易戰、“中國崛起論”的現實背景看,就能理解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背后所承擔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良性紐帶的大國責任。再如,2017年全國卷I選擇“中國關鍵詞”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的任務驅動作文?!白x懂”當考慮兩個層面的事情:一是向世界呈現怎樣的中國;二是如何呈現以得到對方的理解。前者是對這一組關鍵詞的理解,涉及對關鍵詞的分類、組合,后者則需要在跨文化語境中思考言說策略。   顯然,題目所給的關鍵詞暗藏玄機,需要理解當代中國的不同領域:文化形態、生活方式、環境問題、科技發展、國家形象等。更重要的是,這些關鍵詞既呈現出時代的進步、發展,也不避諱當代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這就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辨空間和多元的思考角度。當共享單車與空氣污染結合時,環保、綠色、可持續的理念呼之欲出;當京劇、廣場舞、移動支付碰撞時,當代人的文化生活形態改變背后的科技生活、娛樂大眾化、經典傳承問題浮出水面。
  所以面對高考作文的現實指向,只要認真關注時事熱點,理性地思考問題,文章本著“文貴有我”的真誠反思與擔當,就不愁沒有真觀點、好內容。
  3——整體布局彰顯思維
  文章結構訓練應該有一定章法,但又不限于章法。所謂章法,即一般的思維層進。譬如,針對材料作文,我們有“引、提、議、聯、結”五字口訣,即引材料、提觀點、論證分析、聯系現實、扣題總結。之所以有這樣的口訣,是因為材料作文的觀點是從對材料的整體理解和層次分析而來,如此先分析材料再引出觀點便不容易跑題、偏題。
  更寬泛一些,從論證的普遍邏輯看,議論文的文章內容構成無非是“是、為、怎”的結構?!笆鞘裁础薄⒄?,提出核心觀點,解釋核心概念;“為什么”——論證,闡釋分析觀點成立的理由;“怎么辦”——結論,提出解決方案或躬身自反。高考議論文未必要大家提出某個社會改進方案,但立論和論證是說理的核心環節。
  1. 有明確而清晰的觀點
  某考生寫“新時代新青年”如此開篇:
  “生活在什么樣的時代對一個人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有理由感到幸運與幸福?!?
  往下全篇文章歷數了新時代的新發展:第二段寫教育普及化,第三段寫出行方便,最后一段做結:“總之,時代變遷讓國家繁榮富強。國家的繁榮富強,也給生活在這個美麗國度的青年絕佳的發展空間。珍惜吧,新時代的青年們!”
  這篇文章讀來大而無當,何也?其實文章從頭到尾在羅列現象,而沒有清晰、明確的觀點。作文題目涉及時代發展與青年成長的關系,論述重點應該側重于雙向關系的判斷:時代為青年發展提供了什么機遇與挑戰?青年又應該在時代發展中承擔什么責任?如果只是泛談時代發展的諸多表現,如何能切實論證清楚與青年成長的關系?
  再看考場優秀作文開篇如何提出觀點:
  “沐浴在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中,我們從童年走向青年,在不斷更新迭代的新時代里,新青年們唯有忠于自我,以同情同理之心待人,肩負社會責任與使命,方能建構命運共同體,充分發展自身,推動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觀點圍繞著“新時代——新青年”雙向關系提出判斷:青年應該如何推動時代發展,以下段落即圍繞“成長為獨立個體”“具備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兩個方面具體展開論述,觀點明確,邏輯清晰。
  2. 段落體現內在邏輯關系
  論證展開無非兩種段落關系:一種為多個分論點并列式論述;一種為一個論點逐層推進式論述。前者看起來比較板正,但容易流于“攤大餅”式的刻板結構;后者更能凸顯思維的層進,體現出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論述深化過程。
  依舊以2018年北京卷為例。
  如果主體段落著力于寫“怎么辦”——青年何以能承擔時代發展重任,則可以采用分論點的形式:1將個人價值與國家命運相連;2發揮所長,堅守吃苦奮斗精神;3眺望未來,勇于開拓創新。這三個看似并列的論點,其實內在有邏輯順序:先立志關心,再努力奮斗,最后不能思維固化,還要創新發展。
  如果文章主體重在分析“為什么”——青年與時代的關系,則可以正反論述,或從雙向關系談。應注意社會與個人的關系,時代給青年的機遇,也反思新青年面對的挑戰與問題。結合當下時代弊?。骸安幌腴L大族”“佛系青年”“網紅”現象等,探討青年逃避社會責任的病灶,呈現出一定的審辨性思維。
  課后練習
  1. 以下對材料的闡釋存在什么問題?請嘗試修改。
  列車的汽笛聲是對老計最好的肯定與尊敬,讓他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讓他更加熱愛生活。而不是整日郁郁寡歡地做著痛苦充滿孤獨感的工作。假如列車不給予回響,老計漸漸恐怕也會失去他人對他的肯定,漸漸地也許就會以消極的態度生活在深山中,最終了無痕跡地存在。列車給予老計的回敬使老計有了被肯定的感受,使他更好地活。
 ?。?)這樣超乎常人的“守”往往伴隨著孤獨。老計一定感到過孤獨,同樣,翠翠的祖父老船夫也一定嘗過孤獨的滋味。這孤獨或許會使人們放棄所堅守的,然而這孤獨更能成為人們堅守到底的動力。因為人們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或是等來那個理解自己的人。姜子牙懷揣本領守了七十余年,伽利略、托勒密、麥哲倫等人堅守內心的信念:堅守全人類的真理,即使他們幾乎是這世上唯一篤信之人。他們甘愿犧牲名譽甚至生命來捍衛之,依靠的也許就是那渴望傳播真理的孤獨。
  2. 請為“民族魂”下定義,突出概念的特征(民族+魂),并在當下的現實語境中論述概念的多重意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51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