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是自信的源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鄉村班主任在教育生涯初期,會因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喪失職業自信。為此要轉變思想,正確認識自我,將外部支持力量化為內部動力,通過長期的學習、實踐、交流、寫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素養,樹立職業自信。
【關鍵詞】鄉村班主任;職業自信;行動力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9-0057-04
【作者簡介】鞏淑青,浙江省武義縣蘆北小學(浙江武義,321200)教師,二級教師。
2014年8月,我帶著滿腔的熱情與期待,來到浙江省武義縣最東部山區的完小——蘆北小學,開啟了我的教育生涯。我以為這是我教育夢想的開始,卻不承想自己在一次次的失敗中變得自卑起來。作為一個低年段語數包班的班主任,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要關注各式各樣的評比,每天做的事情又多又雜。上課、批改作業、澆水、給學生盛飯、演出排練、出黑板報……我每天都像個小陀螺,在事與事、人與人之間不停地旋轉,卻難以妥善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難以提高班級的各種競賽名次。
我的熱情也在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中開始降溫,心生挫敗感和無力感。盡管身邊的同事總告訴我“自信些,你也很不錯的”,但非師范專業出身的我,打心底里覺得自己不如那些科班出身的教師。
一、轉變思想觀念,審視接納自己
正是這份自卑與迷茫,驅使著我不斷去學習。起初我以書本為依據,照抄照搬專家的方法,而后發現,那些案例及方案并不適用于我的班級的實際情況。后來,在“新任班主任培訓班”與前輩那里,我求得了更多實用的經驗。做班主任的第一年,我靠著這些“經驗法寶”,擺平了各類突發事件,較好地完成了學校布置的工作。
2016年4月18日,學校推薦我參加“縣骨干班主任”系列培訓。我既感到興奮,又心生焦慮,因為同班的學員都經驗豐富,其中還不乏一些小有名氣的。像以往的培訓一樣,我抱著學習的態度,努力記下學員分享的經驗,并打算選擇一些用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對于做研究,成為“骨干”,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敢去想。
第三天的培訓,華東師范大學李家成教授告訴我們:“不要去設想成功,也不要去擔憂自己沒有什么,而應當去挖掘自身有的東西,在嘗試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東西。教育并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學生、家長、教師真正的發展?!边@番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不僅意識到自己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甚至開始思考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
課間,我翻閱研修班發的《班級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學生發展》,李家成教授在書中提道:“‘將熟悉陌生化’,帶著批判的意識去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達到新的覺醒。”反觀自身,這是我做班主任的第二年,對于班級工作漸漸熟悉起來,有了一些所謂的“經驗”,我也開始按照慣例去思考去做事,但我對班主任工作的實質并不了解,對未來也沒有清晰的規劃,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班主任,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一直以來,我只是在完成學校布置的工作而已,何曾思考過教育的真諦?陸九淵曾說:“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腳跡,學人言語?!倍覅s在迷茫與自卑中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變得墨守成規。這次培訓讓我意識到,我應該帶著批判意識去思考、去發現,用綜合、整體、具有生命性的學生立場去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個體與群體,去重建班級實踐活動。
從那時起,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盡管自己沒有系統的知識和豐厚的經驗,但我愛學習,沒有固有知識的桎梏,也許可以學得更快。我開始接納自己、認同自己,“自信”的種子也被悄悄埋進心底。
二、努力學習實踐,提升自身素質
2016年5月,我先后參加縣級班主任基本功大賽、金華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在備賽的那段時間,我走到哪兒便把書帶到哪兒。我告訴自己,只要盡全力就可以,就算不能獲獎,也沒關系,注重過程中的收獲與成長。2017年5月4日,我正式加入“武義縣班主任精英班”。作為一名年輕的鄉村班主任,我總覺得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實在撐不起“精英”“研究型”“專家型”這樣高大上的字眼,“不自信”“迷?!边@些字眼圍繞著我。當時,武義教科所雷國強所長告訴我們:“研究就在身邊,用心去觀察、去思考、去反思、去提煉,這也是研究的過程,而人就是在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边@無疑給了惶恐不安的我極大的鼓勵,我開始試圖掙脫心理上的束縛,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而是懷抱著信仰努力前行。
“教育”除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更應當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審美情趣、道德品質、實踐創新,而這些最終回歸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我們應當成為怎樣的班主任?后續的研修,讓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進一步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班主任工作具有極大的專業性和創造性。專業性是指學科、教學法等知識上的專業,是指實踐性策略上的專業,也是指保持自我意識上的專業,做好自我規劃,促進自我成長。如何使自己成長為更為專業的班主任?閱讀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提升了自我的厚度,擴大我們的格局。我從以下三個方向選擇書籍進行閱讀和學習:一是教育史論、教育理論、歷代教育專家的思考,如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理論概論》等“新基礎教育系列叢書”;二是德育工作的文件、課程改革的文件;三是從身邊問題出發,尋找相關的書籍進行深入閱讀,在書中尋找他人的經驗,然后結合實際工作生成新的經驗。又因為班主任工作具有極大的創造性,我們需要在各類具體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閱讀應該與實踐相結合,我轉變了自己的活動觀、學生觀,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策劃開展系列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如何長程地、全納地、以學生立場來聚焦問題和解決問題,去看看教育發生了嗎?學生成長了嗎?家長改變了嗎?教師有收獲嗎?
閱讀讓我擁有了更豐厚的學識,極大地開闊了我的教育眼界;實踐讓我擁有了更豐富的經驗,極大地加深了我對教育的體悟。我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素養時,“自信”的種子也悄悄發芽了。 三、積極參與表達,克服心理障礙
李家成教授引導我們采用新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不單單思考我能學到什么,更要去追問這樣做的價值是什么,去思考我能提出什么疑問。我們在分享的基礎上,用對話討論的形式進行研討,碰撞出新的想法。而“對話”環節卻讓我感到害怕和緊張,因為我不敢說,我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對別人而言是沒有價值的,我擔心自己說不好,甚至說錯。毋庸置疑,我缺少表達的自信。
緊張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時由于心理負擔而造成的一種情緒變化。克服這種心理障礙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積極地參與到使自己緊張的各種活動中。表達是思維與思維的碰撞,讓自己在表達中明晰自己所要分享的文本,讓自己在表達中重構自己的思想,表達的方式是平時的聊天、專題的講座、文章的寫作等。
2017年6月5日,在熟溪小學藍美琴老師的推薦之下,我加入了李家成教授組建的“鄉村班主任研究團隊”微信群。入群以后,我一直是“潛水學習”。7月25日,在李教授的鼓勵之下,我第一次在群里介紹了班級的活動和自己的一些思考。當時,我便得到了廣東那龍學校林冬梅老師的鼓勵:“感謝鞏老師的分享,你班里的學生真棒!我和我的兒子及我的學生都在學習著?!?月27日,我在群里第二次分享了活動,并與大家交流了800多字的內容。李家成教授回應道:“學生自己組織活動,也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鞏老師,以后多分享啊,分享會啟發更多的伙伴?!迸_灣臺南大學林進材教授說:“分享能促進專業成長?!睆V東羅崗中學劉海霞老師說:“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的同時,把孩子們專注做一件事的照片拍下來,既可以鼓勵孩子又可以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林冬梅老師說:“能否聚焦一個研究主題策劃方案,開展系列的互動,促成學生發展,成就自己?!鄙钲谕鯌延窭蠋熣f:“能積累這么多的素材,難得!引導學生和家長一起使用美篇記錄,即便是同樣一次活動會有不同的感受,一定會有更多生成的。期待鞏老師每天1—3分鐘的分享。”原來,我的表達不但不會被人譏諷,反而能得到許多的鼓勵與建議;原來,一個非師范專業的鄉村教師也能與這樣優秀的專家、班主任進行對話、交流。
我在這里找到了表達的“安全感”與表達的“自信”,有了持續發言的勇氣。后來,我開始面向更多的老師發表自己的看法、疑惑、困惑。再后來的“你好寒假”活動論壇、“全國鄉村班主任論壇”,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老師,我也能侃侃而談。
只有當我們跨越心理障礙,勇敢地“說”,才能樹立起“表達自信”。
四、勇于挑戰自我,樹立職業自信
從前覺得研究是遙不可及的,那是專家學者才干得了的事情。2016年11月李教授在“縣骨干班主任”研修活動中,告訴我們“研究并非遙不可及,研究就在身邊。鄉村班主任也是可以覺醒的。如果多考慮一下‘可能性’,多一些為未來的‘教育想象’,多一些對學生班級生活的‘想象’,用‘我來試試’的方式思考和表達。主動抓住機遇,努力創造條件,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北M管心動,但當時的我總認為“我不行”,仍然不敢邁出研究實踐的第一步。
2017年5月4日“班主任精英班”的第一次研修活動現場,藍美琴老師的“基于學生核心素養而開展寒假生活的設計和實踐”、程露老師的“著眼于喚醒學生主體性而進行寒假生活的重建”等案例分享,讓我進一步意識到,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問題的發現,由此我應當具備研究的敏感度,關注班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由問題引發思考,從而進行系列活動。這些,都是研究的過程。后來,我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了“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領導力”的研究方向,并主動申報課題,全力投入到實踐與研究中。
成果的呈現,是我最大的短板。但我并沒有像從前那樣退卻,我告訴自己:正因為不擅長才要竭盡全力去學習。不管我寫出的文章能不能獲獎,只要勇敢地去寫,就一定會有收獲。寫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樣簡單,有時候尋找思路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靈光一閃的時候,我會立馬掏出備忘錄記下來,這樣就得到了許多“點子”,再把這些“點子”放在一起,進行框架的建構與推翻。我的思路也在許多看似無用的操作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一次投稿與改稿的那些日子很難熬,就算我利用所有休息時間,極其努力地改稿,卻總是不過關。盡管沮喪,但我沒有妄自菲薄,而是反復鼓勵自己:遇到困難,要堅定信念。本心不失,才能執著向前擺脫困境,看到真正的希望。自己能力不夠,就尋求各方資源,問書、問同事、問同伴、問專家。當第一篇“難產”的文章發表時,我感到無比的歡喜和滿足。
五、結語
我想:一個自信的人,不是認為自己有多么厲害,而是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如何成為這樣的人,并且為此不斷努力。我的自信心的樹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久的外部力量和內部動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叵?014年,那時的我為何會自卑而迷茫?歸根究底是因為我沒有正確認識自己,我總是以一個”外行人“自居,拿自己的短處與人相比,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要去哪,在人云亦云中變得迷茫而自卑。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敝挥邪淹獠苛α哭D化為內部動力,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通過長年累月的“做、聽、說、讀、寫”,不斷提升自我,才能長久的保持自信,走在自信的春天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