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所論的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就是基于教育小學生對英語的初始認知階段,將枯燥的課本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改造,將教材中的知識在生活中有所應用或體現,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興趣,并拓展學生學習興趣與思維能力、求知欲望。
關鍵詞:小學英語 生活化 教學模式 構建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1-0178-01
教育的作用在于認知、理解、創造。教育的認知是初始、是基礎,幼兒教育、小學教育都屬于這一階段,這一階段的教育重點是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并拓展學生學習興趣與思維能力、求知欲望等等,其重在對基礎理解和接受能力,所學知識若能在生活中有所應用或體現,更能使學生接受這一知識的傳承;教育的理解是精華、是積累,對于學生來說是初高中這一承上啟下的積累階段;創造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教育到最后衍生到研發、探討、分析、總結的階段,是創造新知識或總結已有知識尋找新教育方向的階段,而這一階段才是文明發展、社會進步的核心。
本文所論的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就是基于教育小學生對英語的初始認知階段,將枯燥的課本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改造,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興趣。
1.從教材到實踐,以生活化為導向構建小學英語教學新模式
英語是一門交流語言,是當前世界流通最廣泛的語言之一,也是當今社會走向國際化主流交際用語。而語言教學是枯燥的,記憶教材知識也是乏味的。那么如何將乏味的教材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知識若能在生活中有所應用或體現,則更容易使學生接受知識。所以把課本知識引用到生活中來,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容易加深學生的記憶。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一課《hello》時,這一課主要是講初識時的打招呼、自我介紹。如果只是按照課本要求學習“Hello,I’m Mike.”“Hi,I’m Wu Yifan.”之類的照本宣科,不僅枯燥乏味,學生也很難真正記住并了解其應用。畢竟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時,初識的兩人對話很難做到這么直接,必然是伴隨著很多其他用語,這就容易讓學生變得無所適從。所以我在教學時往往會將其引用到實際情況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塊,引入英語動畫或電影片段。如我曾引用的電影變形金剛片段?!巴瑢W們,假如你遇到變形金剛你會怎么和它打招呼呢?”“如果它說‘Hello,I’m Optimus Prime.(我是擎天柱)’你們要怎么介紹自己呢?”通過這樣的場景對話,讓學生能夠明確語言運用的邏輯性和準確性。
2.結合教材,有意的化教材內容為生活場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是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核心。1944年4月,陶行知先生在《戰時教育》中發表的文章指出:“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于民族于人類?!彼栽谛W英語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并有意的化教材內容為生活場景,可以更好的激發小學生的自主參與思考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盡量讓課堂教學場景貼近真實語言環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更好的運用所學語言知識。例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英語上冊《What colour is it?》一課時,教學目標是掌握如何用英語表達顏色,背誦相關單詞:red、yellow、blue、green、pink、purple、orange等和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s……并能綜合運用。教師可以選擇在紙上用碳筆寫上幾個字,提問學生:“What colour is it?”學生回答:“It’sblack.”而后讓這位答對的學生自由選擇一種顏色、自由選擇一位學生提問,甚至可以在其中假如一些獎懲措施,如答錯的學生課后對于本課的單詞多加幾次抄寫,用以加深記憶。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參與能力?;蛘咭部梢越M建團隊目標,團隊間互相提問、回答,在競爭中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
3.組織學生交流,用實際生活場景理解教材內容
在我國幾千年傳統儒家文化中,人們都把提高認知放在首位。然而,過度解讀《論語》的“三思而后行”,導致了“過知而不行”,嚴重阻礙了當時教育的推行,使文明難以進步。其后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知行關系問題上倡導“知行合一”才有所緩解,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著名命題,同樣成了其后傳統教育中最大弊病。近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始終“知”在先,而“行”在后的觀念阻礙了國人創造力的發揮,阻礙了國人的創造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顛倒了這種知行觀,從做開始。他說:“我們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學要做。教而不學,學而不做,叫做‘忘三’?!薄爸恢獙W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學”。正因如此,我們理應明確英語是一門語言,是一門用于交流的語言。英語學習主要目的就在生活中,能聽、能讀、能寫,不要把它“形而上之”,如果脫離實際生活需求,便失去了英語學習的意義,只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使英語的教學更加有意義。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融入到教學課堂中去,使學生輕松、愉快的主動學習、增強英語運用能力才是根本。而要做到這一點,在課堂和課后組織學生交流就很有必要了。
綜上所述,小學生好動,善于模仿。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讓他們在自己喜愛的活動或游戲中學習和操練新知,他們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多么輕松愉快的事情。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知識與經驗,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使學生從心理上消除對所學英語知識的陌生感產生親切感。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1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