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內容提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一堂優質的課就應抓住一個絕妙的切入口,如庖丁解牛,游刃必有余地將學生自然引入文本,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  切入點  教學效果
  “切入點”也稱突破口,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發揮教育潛在因素,找準文本與學生之交融處,激發學生興趣。切入點是解讀文本和解決教學重點的紐帶,是一條貫穿整堂課的線索。鑒于此,切入點要充分體現課文的主題思想,表達出作者的創作意圖,要能將課文統領起來,不能只唱獨角戲;必須有利于其他教學因素的調動運用,起到投石問路的效果;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起到激發學生思路的作用。
  一、依據單元主題,設計有效的切入點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是以單元來編排的,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一個單元一個主題,所以在教學時要設計單元主題教學,引導學生從主題入手,整體把握。這也要求教師設計有效的切入點時,不能只囿于一篇課文,要依據單元要求,宏觀地把握。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要是圍繞學習生活選取的,共有四篇課文,包括散文(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小說(林海音《竊讀記》)、文言文(《<論語>十二章》)。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有現代的,也有古代的。從內容上看,有回顧以游戲為伴讀書求知的往事,有講述在老師的幫助下一點點打開通往世界的道路,有藏于大人中間或借著雨天匆忙而貪婪地竊讀的故事,有關于學習和做人道理的儒家經典。這些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成長這一主題進行了闡發,能給學生以莫大的鼓舞、激勵、鞭策。 因此,在單元整合教學時,可緊緊圍繞 “學習成長”這一主題,針對每篇課文的特點,選擇有效的切入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快樂地學習成長”,《再塑生命的人》——“師愛伴學習成長”,《竊讀記》——“進取中學習成長”;,《<論語>十二章》名家影響學習成長,根據文體的特點,設計有效切入點。
  二、透視不同體裁,選擇有效的切入點
 ?。?)散文教學的切入點。閱讀散文能喚起我們的生活體驗,激起我們的情感共鳴,令我們沉思,讓我們扼腕長嘆,使我們愁腸百轉。為了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成長,教學時要選擇有效的切入點,執著于美的課堂,美的教學。
  披文以入情,分享作家的喜怒哀樂。文以載道,文可示情,散文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現方為佳作。白居易有詩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對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對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教學散文唯有以一個“情”字為切入點,方能品得散文之“魂”。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敘事散文,其語言質樸,飽含真情。主要圍繞特定環境中“背影”的描寫,來表現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適合采用自主參與活動的教學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掌握自主式學習的方法。教師首先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閱讀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在教學中,以“情”為切入點,采用情感朗讀,要求學生在誦讀中體味出文章中所蘊含的父子深情——父親愛兒子,兒子理解懷念父親。
 ?。?)小說教學的切入點。小說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體,具有信息量大、線索眾多、涉及面廣等特點。這就要求小說閱讀教學必須找到最佳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說教學的效率。即從小說的某一點截開進入教學,它是深入理解小說的起點,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有些小說設有疑惑費解之處,那么教學時,可以從這些疑問點發問切入,以激起學生解疑解惑的欲望。如《孔乙己》寫的是一個悲劇故事,而文中卻有十多處寫笑聲,頗令人費解、于是我們可以抓住笑這個疑點作為切入點。課上可向學生置疑:生活中的喜劇往往能夠讓人開懷大笑,而悲劇往往讓人悲傷不已,可以說喜劇和笑聲、悲劇和淚水總是分不開的?!犊滓壹骸肥且黄瘎。瑓s充滿了笑聲,為什么?引導學生導入:哪些人在笑?笑什么?為什么笑?為什么以笑寫哀?從而自然地解讀了文本。此外,小說還可從懸點切入。
 ?。?)古詩詞教學的切入點?!缎抡n標》對古詩文閱讀鑒賞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能鑒賞優秀的文言詩文作品,能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簡要評析?!弊鳛檎Z文老師,在詩歌教學中,我認為,詩歌閱讀教學不僅要側重于整體感悟,而且要從“詩眼”中品味詩意詩情詩韻,抓住詩歌教學的“切入點”。①從煉字切入。詩歌的“每一個字都是無底的深淵”。詩歌最能以凝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意蘊,為此特別講究煉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悟到煉字的妙處。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一句,以“狂”字為切入點,不僅把裝備、人員、動作等情狀描摹得十分細致,同時也寫出了狩獵場面的熱鬧,情緒的高昂,給人以豪邁壯闊之感。②從情感切入。鑒賞詩詞主要是把握情感、體會意境。所謂“境由心生”“一切景語皆情語”,把握詩人的情感主調,以此析景悟情,水到渠成。如《水調歌頭》中抓住詩人的“愁”情,設計“析愁景悟愁情探愁因”的問題,學生將意象、意境、詞人身世等因素融入詞作賞析中,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皓月當空,兄弟咫尺天涯,思念盈懷,卻又能自我慰藉,多么樂觀曠達!③從“畫面”切入。在讀一首詩的時候,我們腦中往往會閃現一系列的“畫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說,在教學《次北固山下》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看到這樣的景象,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使學生運用再造想象領會詩人的感情;
  三、剖析不同文題,選擇最佳切入點
  不少課文的標題醒目、精煉,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揭示文章的主要手法,流露作者的情感。從標題選切入點,是從不同角度對文章題目進行質疑,并形成問題,從而解讀文本。標題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包含寫作內容,如《談讀書》,有的側重于文章主旨,如《再塑生命的人》,有的通俗易懂,如《阿長與山海經》,有的含蓄莊重,意蘊豐富,如《紫藤蘿瀑布》,有的直接,有的藝術化,如《濟南的冬天》和《“飛天” 凌空》,對于不同題目,教學中要選用不同的切入點。   一般來說,對題目的質疑是問題式的。如《土地的誓言》,就可以設計“誓言是什么含義”,“人才能發出誓言,土地怎么會發出誓言呢”,“為什么要發出誓言”,用一兩個問題切入,三四個或更多的問題解讀文本,重組文章,這樣,學生自然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又如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就可從“巨人”作為切入點引入課文,通過對貝多芬生平、作品的了解,學生領悟到之所以稱貝多芬為“巨人”,不僅因為他創作了偉大的交響樂,更因為這些作品創作于他遭受嚴重耳疾近乎耳聾的“致命打擊”下,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與不幸的命運頑強的抗爭,昭顯了人的巨大力量。
  四、創設文本情景,理出最佳切入點
  文學作品離不開特定的“情”和“景”。在語文教學中,教學的實施者和受教者都是充滿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情感作為切入點,引入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去,不僅能夠煥發出文本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點燃學生內心的激情,從而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一需要,成為學生增長知識、陶冶品質、培育情感和進行審美體驗的過程。如教學《植樹的牧羊人》一文,若只讀出對牧羊人的贊美,則為膚淺,若能讀出作者對遭環境破壞的反省,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若能進一步讀出作為一個普通人也可創造偉大事業,造福人類,那就真正讀懂了小說的內涵。醞釀情景問題以切入,就可以達到理解文本主題。
  一問: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整體感知牧羊人形象,產生贊美之情。)。二問: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述故事,有什么作用?(在講述牧羊人之前,作者先對山村進行描述:淪為廢墟的村莊、干涸的泉水、干旱的土地、荒廢的房屋、坍塌的教堂鐘樓,了無生命的跡象,強烈地感受到了環境被破壞的絕望。接著重點寫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見面,目睹了高原上的巨大變化,是這個普通的牧羊人,創造了奇跡,讓人深思人生的價值。)。這樣讀來,我們才能理解作者通過牧羊人的故事,讓人相信,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作——只要滿懷無私的大愛,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創造奇跡!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奔せ钫Z文教學的“源頭活水”有許多,好的切入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如何找一個最佳切入點,來有效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前提是教師對每一篇課文,必須深入鉆研。只有吃透教材,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才能靈活地選擇切入點,正所謂“拈一葉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帶給學生的卻是整個春天。只要我們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就能找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讓這股“源頭活水”像清泉一樣,滋潤學生心田,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參考書目:
 ?。?)《新課標》2012年
  (2)《語文教學之友》2012年06期
 ?。?)《閱讀與作文》2012年07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5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