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文解讀其人,以其人解讀其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應以教材為基點,對教材進行編排處理和靈活運用,適當擴大文本的外延,深入挖掘文本的內在涵義。筆者在講授《寡人之于國也》這一篇課文中,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研究:適時切入,以其文介紹其背景;適度提升,以其文深入其思想;適量拓寬,以其文探討其價值。
【關鍵詞】《寡人之于國也》;語文教學;拓展延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中學語文課應該關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如聽、說、讀、寫的素養,特別是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要重視在常規語文課中豐富學生對課文的認識,擴大課文中人文內涵的影響力,發揮語文學科潛移默化地熏陶作用。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全方面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更多角度地深入接觸語文。由此可見,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當下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出現了許多不當的拓展延伸——要么忽視拓展延伸,要么拓展延伸過寬等等。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應以教材為基點,對教材進行靈活運用,適當擴大文本的外延,深度挖掘文本的內涵。在教授《寡人之于國也》這一篇課文時,筆者以孟子其文對文本進行了拓展延伸,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學效果。
一、適時切入,以其文介紹其背景
對文言文思想內容的理解離不開對文本的時代背景的了解,而一般的做法是將背景介紹放到一節課的開頭,介紹完背景再分析課文理解其思想。按照啟發式教學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如果讓學生在探究文本的過程中,遇到了必須聯系其時代背景才能理解文本思想,而學生對于時代背景不甚明了或所知不詳時,抓準時機,適時拓展延伸,切入背景。
在分析梁惠王想要“民加多”的心理時,學生都注意到了課下注釋“古代人口少,為了擴大勞動力和兵員的數量,希望人口能夠變多,把人口增長作為一件好事來看點。”教師進而問;“梁惠王為何想增加勞動力和擴充兵員?”學生想到了戰國的時代背景,但對于梁惠王的現實處境并不清楚,于是筆者適時用課件展現:
《梁惠王上》: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在學生了解了梁惠王想要增強國力,擴充兵力,一雪前恥的心理時,接著拓展延伸“戰國時的兩種思想”。
《公孫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蓖ㄟ^對比以武力稱霸和以德服人的方法和結果的不同,讓學生能更了解戰國的時代背景,以及孟子思想的高貴之處。
至此,學生已了解到孟子與梁惠王不同的思想,為接下來對孟子的論辯藝術的分析作了鋪墊。
二、適度提升,以其文深入其思想
在對文言文的思想內容進行分析時,我們不僅要文本本身深入挖掘,還要由點及面、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個性,最后再回到文本。
在分析了孟子批評梁惠王是“五十步笑百步”“不知檢”“不知發”及“罪歲”后,筆者反問學生:“為何一介布衣會如此有底氣批評一位國君呢?”學生比較興奮,各種答案:“戰國亂世,國家分裂,尚無中央集權;梁惠王仁慈;孟子名氣大,國君惜名而不敢殺;孟子正直勇敢……”在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后,筆者適度拓展延伸,在課件上展現“孟子的民本思想與偉岸人格”。
《孟子·盡心下》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滕文公下》中:“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學生自然聯想到初中學過的孟子的文章,加深了對孟子思想及個性的了解。進而回到文本,學生對孟子論辯文的充沛的文氣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對于孟子所提出的王道思想多了一份認同。
三、適量拓寬,以其文探討其價值
在文言文教學中,對文本中的思想價值進行評析時,我們既可以站在現代社會的立場,也可以站在古人的立場。站在不同的立場來評析文本中的思想價值,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更能體會到文本中的思想價值。
在分析孟子的“王道思想”時,筆者先讓學生站在現代社會的立場加以評析,然后讓學生站在古代社會的立場及梁惠王的立場加以評析。學生站在現代社會立場看到了蘊含其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重視農業生產,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諧調,生態環保意識等;而站在古代社會立場,學生普遍認為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注重長遠利益,而無法適應當時崇尚國力與武力的戰國亂世。于是,教師適量拓寬文本的范圍,課件展示孟子另一次對梁惠王宣傳的仁政思想:
《梁惠王上》: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孟子的言辭懇切,理直氣壯,然其思想終不為君王所用。接著,教師讓學生站在梁惠王的立場,結合課內外這兩處孟子對仁政思想的論述,認識到孟子仁政思想既有時代局限性,又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
四、結語
通過《寡人之于國也》的教學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在日常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利用適時、適度、適量的拓展延伸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環節,應立足于文本立足于作者,以其文解讀其思想個性,以其思想個性反過來解讀文本,從而拓寬文本的覆蓋面,加深學生對文本思想的理解,促成文本教學內容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孟子.楊伯峻(譯注).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M].中華書局,20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5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