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精神流浪者”的另類解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界對《毀滅》中的密契克形象的解讀完全依循中國式的道德倫理觀,認為作者以重筆墨塑造了一位革命叛逆者形象。只有將該形象還原至俄羅斯傳統的宗教語境中,方可發掘該人物身上所特有的俄羅斯式的“精神流浪者”所獨有的特殊稟性。
  關鍵詞:密契克 “精神流浪者” 特殊稟性
  法捷耶夫的《毀滅》塑造了不同立場的人物類型及其革命面貌,其中,對密契克著墨尤多。譯者磊然先生在前記中評價道:“在《毀滅》里,法捷耶夫在塑造與工農結合的、革命的知識分子萊奮生的形象的同時,也成功地刻劃了一個反面人物,一個浸透了資產階級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密契克的形象。”[1]該解讀完全依循傳統的道德倫理觀,以身份屬性為先導,給密契克打上了革命叛逆者的標簽。但是,惟將密契克還原至俄羅斯傳統的宗教文化語境中,方可挖掘出該形象身上所賦有的特殊稟性。
  密契克是典型的俄羅斯式的“精神流浪者”——在精神層面追循著自我心跡,卻在現實的煎熬和夾層中艱難度日。俄國哲學家弗蘭克認為:俄國的革命偶像“曾為幾代人所推崇,被看作是活的救世主,使許多人為之犧牲,如今那些愚鈍的幻想家或沒有良知的偽善者還在自覺不自覺地崇拜這一偶像,借它的名義槍殺人民,摧殘俄羅斯生活,侮辱真正的宗教。正因為如此,這一偶像才失去了自己對靈魂的統治力量,成為僵死的偶像。活的靈魂都恐懼而厭惡地逃避它。布爾什維克黨指責俄國革命知識分子的‘背叛’,這從自己的觀點看是完全正確的。只是他們不理解或不想理解證明這種背叛的合理性的深刻悲劇。知識分子在自己最高愿望實現之時,在半個多世紀所苦苦追求的革命及其理想的勝利來臨之際,恍然大悟了:他們所信仰的救世主是一個可怕的、能毀滅一切的怪物或是一個只能鼓動瘋狂者、或者只能激起喪失理智的殺人行為的僵死的偶像。”[2]筆者以為密契克是一個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作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踴躍跳入時代的紅流,此時,“大多數俄國知識分子都生活在一種信仰之中,具有一種‘生命意義’;對這種信仰的最好定義就是革命信仰。”在殘酷的革命現實中,密契克孤獨無助,非但無法實現自身夙愿,連集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無從實現??梢哉f,密契克所處的時代語境并未提供更強烈的存在感和意義感。眾人的評價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否定性的,甚至領袖人物萊奮生也斷定他是個軟弱而懶惰的窩囊廢,從文本表層看,顯性作者并未植入自己的價值判斷。但“隱含作者”卻悄然設置了唯一的女性形象——護士瓦麗亞。該女性作為俄羅斯文學中的“中介新娘”,以母性的柔情對密契克關懷備至,具有一定的拯救功能。
  小說中的人物都有求新求變的欲望,密契克也不例外,這個反面人物的內心有著強烈的改變欲望。密契克不乏證明自己勇敢和實力的良機:為考驗新兵,巴克拉諾夫提議帶領他去偵察日本兵的動向。果不其然,密契克勇敢地將子彈射向了日本兵的身體,但他所希求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卻遲遲未來,戰友依舊嘲笑他。密契克所追求的意義并未在戰場和子彈中得到答案,只有空虛感和無助感將其包裹在黑暗的夜里。其后所描寫的無意義的甚至是殘酷的行為將密契克一部部逼出了部隊:首先是萊奮生不顧朝鮮農民的苦求掠殺其牲口。密契克看在眼里,揪在心里。密契克內心堅守著人道主義的立場,但這與戰場上的強盜邏輯是完全對立的。作者在理想生活與革命現實的差距和矛盾中刻畫了密契克身份屬性——既無法與資產階級分子同流合污,又無法融入新語境的生活中。他找不到人生的價值所屬,只能游離于社會邏輯之外??芍x擇走中間路線的密契克注定是逃離式的悲劇人物。
  萊奮生和斯塔辛斯基密謀毒死費羅洛夫一事徹底摧垮了密契克的存在意志,密契克的精神世界體系悄然倒塌,當密契克試圖回歸原生活的時候,與萊奮生的對話澆滅了其繼續留下的希望。這表明,密契克的自我定位與現實所需格格不入,盡管他努力地證明自己,但最終結果證明,在這個戰斗圈子里不可能有屬于他的位置,這種沒有回應的回答使他失去了繼續努力的信心;當下語境需要的是強盜邏輯和叢林思維,而密契克至死無法屈從并適應該環境。密契克在革命情境中做一個“動物的人”都不得,更不用說實現其精神抱負了。
  最終,密契克選定在巡邏時逃離這令人窒息的生活。但成功擺脫死亡的糾纏后,他并未得到想象中的輕松和喜樂。密契克毫無惡意的逃跑動機,只是體現了個體意志與集體無意識的矛盾之處。赫克教授談到俄羅斯的宗教品格時如是說:“沒有別的民族像俄國人那樣隨時準備寬恕和忘卻?!疫€未曾見過對敵人表現出真正仇恨的俄國人,不管他是士兵、軍官,或者是教士。他們都很懊悔被卷進戰爭,他們寬恕并忘記那些對他們他們的不公正對待?!盵3]密契克本欲依靠新時代的公共關系實現自我救贖的理想,但置身其中的苦悶感和無意義感卻消解了他的抱負,他唯有逃離現存秩序,而擺脫世俗關系正是其尋找救贖的解救之道。
  參考文獻
  [1]磊然譯.[蘇]法捷耶夫.毀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譯者前記,1984.6.
  [2]徐鳳林.[俄]弗蘭克.俄國知識人與精神偶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88-89.
  [3]高驊,楊繽.[俄]赫克.俄國革命前后的宗教.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8-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652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