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舞劇《流浪者之歌》的道具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道具為無聲的物體,但將道具擱置到舞劇中就賦有了一定的語言內涵,構成了完整的敘事性表達及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在舞劇《流浪者之歌》道具運用中,林懷民采用了大量的稻谷作為舞劇中的核心道具,其余的生活道具為輔助道具。并將核心道具分成了低、中、高多維度的空間層次來詮釋出不同含義。與此同時,也從中分析得出林懷民在舞劇道具的選取上是以自然化,單一化的物體為主要形式的結論。
【關鍵詞】道具運用;核心道具;輔助道具;空間層次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一、舞劇《流浪者之歌》道具類型
(一)核心道具
在這部舞劇中,林懷民采用了“黃金”稻谷作為舞劇中的核心道具。圍繞稻谷獨特的顏色,形狀,屬性,質感等進行編創多種外部結構的形態變化,營造了極具張力的視聽效果。進而也反襯出了舞劇所要表達的敘事內容,以帶有隱形性的暗喻創作手法來突顯深層次的肢體語匯表達。林懷民本人自稱這部舞劇為“黃金之舞”,在他選取稻谷作為核心道具之前,是經過了反復試驗及嘗試,并細致地對稻谷進行沖洗、打磨、曬干、調色等多道工序加工后,最終敲定利用相似于泥土顏色質感的“黃金”稻谷作為整場舞劇的背景。試將稻谷比擬成了谷泉、谷河、谷丘、谷瀑、谷水及谷輪的自然化形態,呈現出了壯觀而真實的畫面感。將虛設的場景轉化了一種立體實景效果。并讓舞者赤腳踩著“黃土”,慢慢地艱難爬行,并在行走的步伐和體態中加以了舞蹈動作的修飾,猶如走在崎嶇不平的沙漠中蹣跚前行。而這,給予了觀眾極大的想象空間,進而升華了物體本身且超越了物質本體表征,從而,這三噸半稻米也發揮出多種功能。首先渲染了環境背景,營造自然景象及莊嚴的宗教氣息,其次,達到了抒情作用,表現了人物形象及情感關系的表達。后又以象征性的手法展現了多樣的自然景觀,以懸置性的本體語境,啟示人類要遵循世界萬物的客觀規律,遵守自然及生命的法則。
?。ǘ┹o助道具
在本舞劇輔助道具中總共運用了四個,具體為長木棍、鮮綠色枝葉、火盆和耙。輔助道具都是以生活化的形式展現,折射出了多樣的象征性語境表達。道具一,為長條的樹干,象征著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主要以拐杖和扁擔的兩種形式出現。拐杖,舞者將它手握于掌心則是輔助人們走更遠的路,是對活著的一種夙愿表達。后又以扁擔形式展開,由男子把樹干扛在肩上,女子在后跟隨。且表現出男人就要擔負起責任和義務,彰顯了愛情精神力量;道具二,為鮮綠的枝葉,象征著“規則鞭條”和“新生力量”。先是由五名男子手持枝條不斷鞭打自己的前胸和后背,表情痛苦且猙獰并在地上不斷的翻滾,站起再跌倒的重復性動作。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則是將綠色枝條比擬成了人類建設的規矩和道德準則。后通過動作銜接,持拿藤條的人,性別出現了轉換。這促使將固有的道具轉換拋擲出了女性的溫柔細膩和將要孕育出新生命的蘊意表達,將“力”與“柔,“逆”與“順””產生了強烈對比;道具三,為點燃火種的火盆,象征著希望。在舞劇中男子們手捧火盆慢步前行,五個女子用白色紗布蓋住了自己的頭部便慢慢的坐下,男子將圣火盆慢放在女子的頭部之上,然后五位男子跪在地上對著圣火朝拜。通過以朝拜祭雨的方式來表達人們的希望寄予在燃燒極旺的火種中,同時也彰顯了人類對自然崇高的敬畏之情;道具四,為耙,象征著“時間軸”。由一名男子緩慢的將地上稻谷“畫”成一圈圈的輪回軌跡,同時,男子本身象征著一位耕耘者。用一個“時間軸”慢慢的在地上畫了數幾十道圓圈,以這樣的表現形式來映射出人世間輪回之規律,以圓來襯托出中國儒家道教的文化思想。
二、核心道具的空間層次變化
通過表格一的內容呈現,可以清晰看出依據時間軸,了解到舞劇中的核心道具在空間層次變化及詳細運動軌跡,也引申出了多變的稻谷形態形狀,做出了完整的含義解析。
?。ㄒ唬┑涂臻g
低空間稻谷部分在舞劇中,共變化了三次。第一次為00′01″-31′30″形成谷河,呈現方式為S彎,比擬為河流。在舞蹈中,舞者跪在“小河”前,雙手捧起河水慢慢的向身上撒。這表示在流浪的路途中,貧苦及缺乏水資源的人們無比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捧在手心里久久的不肯放下。通過將稻谷設計成蜿蜒的河流并將舞者緩慢且流暢的肢體動作折疊時。突出了人物性格和環境背景,表達了流浪者在這沿途中偶遇河水的情景;第二次為53′44″-54′59″形成谷水,是由舞者向上揚起稻谷,逐漸鋪滿舞臺地面。比擬地上的雨水。舞者手捧稻谷依次向上揚,預示著苦盡甘來和具有祈禱之蘊意;第三次為56′10″到舞劇結束形成谷輪,由舞者用耙,將谷物由內向外緩慢地推出數個圓圈,用時長達24分鐘,比擬成生命年輪。編導通過一個手拿“時間軸”的耕耘者形象,以藝術性手法演繹了人生漫漫路途。且遵循了人類此生不變的真理表意,具有啟示作用,凈化人們的心靈和思想并產生共鳴。
?。ǘ┲锌臻g
中空間是在31′30″-37′21″后一部分中,是由高空直線式的落到地面形成谷丘,比擬為財富。由一名男子穿著極少的衣物在谷丘上舞動,在動作設計上采用了撥、揚、撒、蹬腿加翻滾的肢體語匯。而這是想要表達出男子是擁有大量財富的人,卻不懂得珍惜還不斷地向外潑灑揮霍之意。是與低空間00′01″-31′30″的谷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谷河”中人們都艱難前行,出現在他們面前的稀少河水卻是無比的珍惜,用雙手捧到手心在慢慢地流出猶如圣水一般的珍貴。而在谷丘出現時就表達出了富有的人不珍惜眼前的財富,過度無原則地揮霍,最后扣在精神貧困的寓意表達。所以,編導在運用有限的谷丘中,折射了一種人生道理。并將財富化為“量“的符號及”質“的等號,劃清了人類思想的不平衡性。
?。ㄈ└呖臻g 高空間主要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舞劇開始到舞劇結束,稻谷是由高空處持續垂直降落的過程形象為谷泉,比擬為圣水。舞者以一位僧人形象出現,他雙手手掌合十,緊閉著雙眼,直立地站在舞臺二點前角位置。稻谷經過頭、手指尖、手臂、身軀直到腳下不斷的流淌。舞者以這樣姿態保持到舞劇結束。而這位僧人形象便是《流浪者之歌》的主人公悉爾達,通過用細細的稻谷擬作為佛祖的圣水,編導以 “開門見山”的主題方式,明確地點明介紹了舞劇中主人公。也形象的表現了主人公具有堅定的信念和濃厚的信仰,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思想和步調,不受他人的行為,思想,情緒的左右;第二部分是在54′59″-56′10″處,從舞臺上方大范圍向下拋灑,比擬成雨水暴雨。就像大暴雨一樣傾灑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舞者快速的原地旋轉,雙手持平打開來享受“大自然“給予豐厚的恩澤并接受神靈般的洗禮。這場“暴雨”設計得生動而有頗深的含義,運用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出編導所要呈現的中心思想,用以單一的肢體語匯傳遞著內心的獨白,且營造了壯麗景象和逼真的背景效果。
三、從《流浪者之歌》看林懷民作品道具運用特點
?。ㄒ唬┳匀换牡谰哌\用
通過在分析《流浪者之歌》的舞劇道具運用中,挖掘出林懷民在運用道具上具有一定的共性特點,是以自然化的物體作為舞劇中的核心道具,是依據《九歌》和《水月》舞劇中所推敲出來的。在《九歌》這部經典著作中引用了“荷花”作為舞劇中的道具。其荷花則是自然的植物,并在《九歌》這部舞劇中呈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并以簡單,自然的方式交代人物情感,促使達到了“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編導將普通簡易的自然化物體發揮了極致超脫的寓意表達和視覺感官的呈現。在《水月》舞劇中也是如此,在《水月》中采取利用大量的水,作為整場應用型及裝飾性的道具運用,則水為最常見的天然液體。所以,在三部舞劇道具運用形式中,都是以自然,簡易的物體作為舞劇中的道具選擇。營造了強烈的真實感,增添了舞劇整體的觀賞性和想象空間。
?。ǘ﹩我恍缘牡谰哌\用
在《流浪者之歌》《九歌》和《水月》的三大舞劇相繼都采取了單一且整體性的道具運用手段。首先在《流浪者之歌》舞劇中利用了整整三噸半的稻谷并搬到了舞臺上,作為整場背景且不斷變化稻谷的外部整體圖形,立體形狀以及空間層次。在《水月》中也同樣的將兩噸半的溫水作為舞劇中的意境性道具,將水鋪滿了整個舞臺呈現出如鏡面搬的視覺效果。在肢體語匯上主要以太極的氣韻和畫圓的動律作為舞蹈的整個主軸。舞者運用身體來感受水溫和質感,用深,沉的氣息來尋找到腳下的根。又在《九歌》的中也同樣利用了大量的荷花葉子和蓮池作為舞劇的整體設計效果,荷花鋪滿于臺,舞者與蓮相互呼應,營造了真,善,美的藝術境界。所以,通過對以上三個作品的比對呈現,分析出林懷民在選用舞臺道具上,習慣性的運用整體的方式和單一自然化的道具選擇,力圖強化物質的本質性,挖掘深層次的內在形式及內容。以新穎創作手段變化道具空間和升華道具本體,營造出絕佳的意境。
四、結語
道具作為舞蹈中的一種符號并在舞劇中起到借物抒情的特點,從而依據舞劇整體內容及結構所需,編創出具有象征性,真實性及符合時代性的特點。以復合型的創新手法對道具進行二度創作,力圖強化道具在舞劇中的舞象,舞境,意象的綜合語境表達。并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編創運用,來挖掘更多的道具本體意蘊。且更好的渲染出舞臺全局的視覺效果,人物情感表達及主題旋律。進而來發揮超脫現實又不失真實感的道具創意設計及舞臺整體藝術表現。
參考文獻
[1]劉波.舞劇《流浪者之歌》中的創意元素[J].藝術教育,2014(9):102.
[2]李乃清,游輝弘.云門舞集《流浪者之歌》24分鐘畫一個同心圓[J].南方人物周刊,2011(14).
[3]莊點.談《流浪者之歌》中的禪意[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陳勇奇.對現代舞劇《九歌》的欣賞[J].文藝生活, 2014(6).
[5]胡晶瑩.試論舞劇道具價值與功能[J].藝術探索,2019, 23(6):137-1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