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井射孔壓裂壓力測試系統的設計與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加大了對油氣開采的重視力度。在現階段,對油氣的挖掘作業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與前進的首要作業,但是在油氣挖掘過程中,需求優先對油氣井的壓力改動進行準確丈量,只要這樣才能對射孔技術進行不斷優化,提高油氣產值,滿意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但由于傳統機械試壓技術中,在計算精度和智能化上,水平相對不高,因此針對油氣井射孔壓裂壓力測試系統的規劃進行研究,然后提高對油氣井的測壓進展和油氣挖掘質量。本文就油氣井射孔壓裂壓力測試系統的設計與研究展開探討。
關鍵詞:油氣井;射孔工藝;壓力測試
?、巽@時、井深記錄儀設備要定時查看、維修、保養,確保儀器正常工作,記錄準確;②嚴格卡準低鉆時、放空、蹩跳或鉆時記錄突變點,以便及時發現煤層、卡準深度、厚度等;③常常對鉆具長度、井深進行校正,每打完一個單根和起鉆前有必要校正井深,井深差錯有必要控制在0.1m。
1 模型診斷
①壓力對時間的導數檢驗法。在試井解釋時,壓力對時間導數有著很強的功能,均質油藏壓降測試過程中各種流動階。如井筒儲集、線性流、雙線性流、球形流、平面徑向流、擬穩定流和穩定流等,可以看到,不管在哪個流動階段,dp/dt 都是時間的減函數;②掌握大量試井曲線圖形。隨著現代試井理論的發展,測試技術的不斷提高,可以運用試井資料繪制出多種圖形來分析地層。在掌握大量試井曲線圖形基礎上,通過圖形分析和圖形識別可以把地層參數的解釋定量化。首先是壓力展圖分析,它可以判斷井的生產能力,地層的供給能力,完井質量和井筒容積的影響等;其次是半對數分析,其中有 Horner 法和 MDH 法最為典型;再次是雙對數分析,它來源于圖版擬合實測曲線求地層參數,最常用的有均質模型、均質模型 + 定壓邊界、均質模型 + 一條斷層或不滲透邊界模型、均質模型 + 兩條垂直斷層或不滲透邊界模型、均質模型 + 兩條平行斷層或不滲透邊界模型、復合油藏模型、均質無限導流性垂直裂縫模型、均質有限導流性垂直裂縫模型、雙重孔隙介質模型、地層部分射開模型,以及水平井模型等等。應熟練掌握試井曲線圖形是試井解釋必備的條件。
2 油氣井壓力測試系統的設計
2.1 數據預處理
①剔除非點。剔除非點是試井解釋之前的必要手段。它是確保壓力恢復數據在地層條件下真實反映、判斷壓力恢復數據正確與否的途徑;②初始點的選取。要對一口井進行試井解釋,首先把測壓數據調入試井解釋軟件進行分析流壓的選取工作。測試階段起始時間的確定很重要,如果確定不準確,會造成壓差和壓力導數計算的錯誤,使壓力及其導數曲線變形、失真,使解釋變得困難。
2.2 油氣井緩蝕劑的選用
油氣井緩蝕劑主要用于井筒和套管環空液。油氣井井底容易有較多積水,這會造成井底套管和油管的腐蝕破壞,對生產有嚴重的威脅。對油氣井加入緩蝕劑可以有效的減緩油、套的腐蝕速率,其注入方式簡單、效率高而且其成本較低。國外 60 年前就已經采用添加緩蝕劑的方法來抑制油氣井腐蝕。當前使用較為廣泛的用于油氣井的緩蝕劑有丙炔醇類、有機胺類和季銨鹽類。國內較多使用的緩蝕劑有粗喹啉、蘭 4-A、1014、氧化松香胺等。對于油氣井腐蝕主要分為腐蝕和腐蝕,這兩種腐蝕均為氫去極化腐蝕。對于此類腐蝕,若選用氧化性緩蝕劑,不僅不會抑制腐蝕,而且會加快油氣井腐蝕速率。因此對于腐蝕和腐蝕需要選取有 N、S、P 等原子的吸附型緩蝕劑。
2.3 壓力測試系統狀態流程設計
狀況網絡規劃不僅是體系靈活性、適應性、高性能完成的基礎,還能有效縮短研制周期,減少由于環節漏洞導致的返工問題。常規存儲測驗體系的狀況鏈為低功耗待機狀況→收集存儲態→信息保存態→數據讀出態;本文規劃油氣井壓力測驗體系時,使用常規測驗體系的狀況鏈,然后結合詳細的運轉工況進行調整和優化,規劃出如下狀況流程:低能耗待機狀況→參數設定態→啟動休眠態→待觸發高速采低速存態→觸發態(高速采高速存)→中速采樣→數據堅持態→讀數狀況(或恢復到低能耗待機態)。
3 鉆井液配制及維護方法
?、偬岣呙芏龋枰尤肽覍觿?,增強其絨囊層強度,提高絨囊穩定性,從而調整密度。如果囊泡較大、透明呈現細條狀,需要加入囊層劑,增強囊泡壁厚,加強囊泡的穩定性。如果囊泡較大且膠聯明顯,需要加入囊膜劑,增強其絨囊膜強度,提高絨囊穩定性,從而提高密度;②降低密度:若黏度滿足施工要求,加囊核劑調整密度0.85g/cm3 ~0.95g/cm3 。若黏度太大,加入清水稀釋,再加入囊核劑、囊膜劑。若黏度較小,不能滿足施工要求,加入絨毛劑、囊核劑、囊膜劑,并檢查循環剪切是否足夠;③提高黏度:若密度高于設計應加入囊層劑、囊核劑囊膜劑;若密度低于設計應加入清水、絨毛劑,控制表觀黏度;④降低黏度:若密度高于設計應加入清水/氯化鉀、囊核劑、囊膜劑;若密度低于設計應加入清水、囊膜劑,控制表觀黏度。
4 結語
這項系統在設計之初,首先要考慮到對儀器的運行環境和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對其不斷優化和改進,同時對于系統的工作流程也要進行合理設計,為我國油氣采集和開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
[1]侯婧怡.石油井下壓力測試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7(3):32-33.
[2]王順田.油氣田酸化和壓裂廢液處理技術[J].云南化工,2018(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