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關于第二語言認知閱讀影響因素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第二語言閱讀與母語閱讀之間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由于讀者的興趣態度、認知體系、母語以及元認知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兩者的閱讀方式與過程間有了很大的差異。(1)讀者的興趣態度影響了讀者對第二語言的理解和記憶。(2)個體的內容認知體系和語言認知體系影響了對內容和結構的理解。(3)母語在語言方面的生理優勢以及對第二語言的負遷移作用。了解各因素的本質以及如何對第二語言的認知閱讀造成影響對于第二語言的掌握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查閱和分析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系統詳細地解答了這一問題。
  【關鍵詞】第二語言  興趣態度  認知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71-02
  閱讀能力是第二語言學習中最重要、最穩定和最持久的模式,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衡量第二語言習得程度的標準之一。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系、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它可用于衡量第二語言的掌握程度及自動化程度。發育成熟完善的個體具有學習語言技能的條件和能力,但與個體早先習得的母語相比,第二語言在閱讀和認知方面卻難以達到前者的高度,即使最終獲得了與母語水平相近的第二語言,其付出的努力及代價卻又遠遠超出母語所需。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第二語言認知閱讀的掌握抑或表現,并且如何對其造成影響,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者已對其進行了各種形式各個方面的探討,本文便從讀者的興趣態度,認知體系和母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匯總。
  一、讀者的興趣與態度對第二語言認知閱讀的影響
  讀者的興趣與態度是影響第二語言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Entin和Klare(1985)曾經做過一次實驗,探究讀者的興趣和背景知識對第二語言的閱讀理解的影響。他們首先讓被試回答一份用來判斷讀者對題目興趣和背景知識的問卷,然后讓他們做12段文章的填空練習。這12段文章分為難度高和難度低兩個版本,且文章的題材均不相同,通過對被試數據的統計分析,研究者發現讀者興趣和背景知識對第二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顯著影響。Vandijk(1982)依據他的研究,討論了讀者的信仰、觀點和態度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他指出讀者在對文章的觀點進行評論時,通常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為根據,評論的結果實際上便是他對文章觀點的態度,這些態度進而能夠影響到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他用《新聞劇刊》的一篇政治文章舉例,具體的展示了被試怎樣按照自己的政治信仰對文章的觀點進行解釋和評論,以及如何得出和文章觀點完全相反的觀點,并用自己的觀點代替文章的觀點儲存在記憶里的過程。
  盡管研究者沒有專門研究讀者興趣和態度如何影響閱讀理解,但在研究中發現讀者的閱讀理解記憶也確實會受到他們興趣和態度的影響(鄒2000)。在實驗中,被試被要求閱讀一篇關于保護老虎的文章。研究者發現被試對動物保護這個題目的興趣和他們的聯想和延伸推論有著密切的聯系。被試對這個問題越是感興趣,則往往越會進行大量的聯想和延伸推論,從而用來解釋文章內容,并且用自己的解釋來代替文章內容寫入即時的書面記憶里。同樣,讀者的態度也以相同方式影響到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會根據自己的態度對文章的觀點做出評價,按照自己的態度來組織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思維表征。
  二、個體的認知體系對第二語言認知閱讀的影響
  1.認知法、認知體系及類型
  認知法是作為聽說法的對立面而產生的,由六十年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魯爾首先提出。“認知”用來描繪不同的人在觀察、組織、分析及回憶信息、經驗等方面的不同的習慣性傾向。Widdowson認為認知系統是組織長期記憶中信息的認知系統,而Cook則認為在文本中的關鍵詞短語或語境的刺激下,大腦會激活一種知識的認知體系。兩人皆認為認知是把正在吸收的信息與已知信息相聯系。認知體系除了能夠更節省的組織信息和知識外,還能用來預測口語和書面語是否會持續下去。文本的第一部分便可激活一個認知體系,但該體系尚未被下面的內容確認或否認。迄今為止,有若干類型的認知體系已被研究者們證實,比如內容認知體系和語言學認知體系。
  2.內容認知體系對第二語言認知閱讀的影響
  內容認知體系主要指讀者對文化背景或世界的了解,它能為讀者提供文化比較的基礎。簡單來說,即是文化的影響作用。Johnson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讓46名中等英語水平的伊朗學生每個人讀兩篇分別源于伊朗和美國民間傳說的英語小故事。一半學生閱讀改編過的,而另一半閱讀未經改編的,最后以選擇題的形式檢驗其理解程度。同時設置對照組,讓19名美國學生閱讀并記憶文章,加以比較[1]。實驗結果表明,比起文本的句法或語義的復雜性對理解的影響,故事的文化來源對理解的影響要大得多。在另一實驗中,采用《新編實用英語》教材中的兩篇文章作為實驗材料,一篇是關于外國專家在泰國,一篇是關于在中國旅游的[2]。兩篇文章的篇幅,詞匯量和修辭方式都很相似。學生在讀完文章后完成選擇題并默寫文章內容。閱讀第一篇文章時,他們用了十五分鐘才勉強讀完,且理解偏差很大,正確率只有30%;而在閱讀第二篇文章時,他們僅用八分鐘就完成任務,且正確率高達80%。由此看出,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的理解記憶明顯受到認知體系的影響,閱讀的材料越熟悉,與被試的民族文化特征越相似,閱讀的內容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記憶。
  3.語言認知體系對第二語言認知閱讀的影響
  斯滕伯格認為,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語言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已轉移到了語義學和語用學,并且開始注重語言的交際、社會和認知的功能,試圖解決話語環境、話語意念結構,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語用預設等問題[3]。這個研究方向憑借的是語言的三位一體結構,即語言知識、外部世界的知識和認知策略。
  在研究語言認知體系如何影響第二語言的閱讀的實驗中大多采用了類似的方法[4]:先讓被試者閱讀文本,然后讓他們書寫出回憶所得的信息,其中包括識別文本的固有結構,文本中介詞的數量和時間順序等。通過對被試書寫材料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情況下理解和記憶會被不同類型的文本結構所影響,同時,Carrel研究發現不同的語言群體在回憶文本結構的質量方面也存在差異,比如亞洲人對問題答案型和前因后果型的文本結構記憶最好,而對比較結構的或描述性結構的文本記憶最差;而阿拉伯人對含有比較結構的說明文記憶最好,對前因后果型的文章記憶最差。   三、母語對第二語言認知閱讀的影響
  經科學研究證明,個體在大腦發育完好的情況下,具有學習和習得語言的能力,因此完全有能力成功學取除母語外的其他語言,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個體再經過語言的培訓與練習后,甚至在掌握了新語言的技能和規則后,對新語言的認知程度遠遠比不上母語,并且在新語言的使用上也很難達到自動無意識的境界。經科學證明,個體對母語和第二語言認知差異的原因,主要是跟母語對第二語言的負遷移有關,另外母語與第二語言的之間的差異也造成了利用第二語言進行閱讀認知的困難。
  母語認知框架在大腦中構建成功后,第二語言便難以在大腦中培植。首先,第二語言錯過腦語言細胞發展的旺盛期,難以與語言信息網絡建立聯系,即使建立了聯系,也是通過經過強化訓練的結果,是學得的結果,易消退且對第二語言信息的處理難以達到自動化程度;其次,第二語言的信息量和語言氛圍沒有母語的充足,并且與母語在聽說讀寫譯方面存在這各種各樣的差異,因此在大腦里培植的過程中,方方面面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即遷移。如果第二語言與母語相差較大,那母語則會阻礙了第二語言的培植,即產生負遷移作用。比如,母語和第二語言的修辭結構和寫作體系之間的巨大差異則是產生負遷移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漢字的書寫體系便與英語的書寫體系完全不同,它是由各種象征意義的文字構成,而英語則是應用字母的結合,再如日語中的平假片假名,阿拉伯語從右往左的獨特書寫和閱讀方法,都會給進行第二語言閱讀的個體帶來困難,造成閱讀和認知的偏差[5]。
  綜上所述,無論是讀者的興趣態度,認知體系還是母語,它們對于第二語言的認知閱讀確實具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各自與第二語言間某些細微的相互作用方式尚未得知,但是這三個影響方面的研究卻為第二語言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提供了科學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李傳彬.母語和第二語言閱讀的文化差異與認知體系[J].滬江英語,2005:1—3.
  [2]高等教育編寫組.新編實用英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
  [3]耶夫·維索爾倫.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
  [4]孫洪春.文化導向與認知體系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5]劉國輝.語言語用及認知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吳萌,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學、教育教學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2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