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教學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34-02
【教學目標】
知識拓展目標:在第一課時通過文本初步了解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虛實相生關系的基礎上,利用圖片和視頻從中國傳統繪畫、中國傳統戲劇、傳統詩歌等三方面拓展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虛實關系的理解。
活動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中國傳統藝術(繪畫、戲曲、舞蹈、詩歌)的能力。
情景目標:本課時設計了表演環節,挖掘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更好理解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這個美學觀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味課件中的繪畫、戲曲、舞蹈、詩歌等多種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覺、主動、深入地理解中國藝術表現中“虛”與“實”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美學觀點。
【教學難點】
詩歌中虛與實關系的理解。
【教學過程】
?。ㄒ唬耄海▓D片導入法)
上節課我們已理過文章的脈絡,大家初步了解到“虛”與“實”對立統一的關系?,F在我們來回顧一下上節課作者從哪些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表現虛實關系?(明確:繪畫、戲曲、詩歌)。我們都知道“虛”與“實”是一個復雜的美學觀點,而作為中職生的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認知這個觀點?本課是第二教學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利用圖片和視頻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實關系,從而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鑒賞能力。
?。ㄕn件展示《花、石、游魚》圖 實:花、石、游魚 虛:水)
大家通過畫出的實在的圖景,想到了畫中部分的景。這就是我們這堂課要學習的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所表現的藝術魅力。
?。ǘ┻^程:
1.看一組中國傳統繪畫作品(見課件)
A.《蝦》 齊白石 空白處滿幅皆是水
B.《鳥》 八大山人 無限空間,一片神境
學生分小組欣賞討論:兩圖中哪些是虛,哪些是實?從哪里可以看出?
明確:
《蝦》實:蝦 虛:水 空白處滿幅皆是水
《鳥》實:鳥和石 虛:滿幅暮色 無限空間,一片神境
提問:這二幅畫有何共同點,能否用課文中的理論進行分析?
明確: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板書一: 虛實相生
過渡:“虛實相生”是美學原理的基本命題,是藝術創作的一條重要原理,藝術是相通的。
【設計意圖】在圖片導入中同學們已初步了解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虛實關系,所以在“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虛與實關系”的這個環節中教師不需要再向學生講解《蝦》和《鳥》中哪些地方是實,哪些地方是虛,而是通過讓學生討論的形式自己得出結論、加以鞏固。
2.由中國畫的處理方法,聯想到中國舞臺藝術(一組戲曲劇照)
A.騎馬(見課件)
通過演員的動作表演,讓人想象騎馬速度很快,或奔跑速度很快,準備作戰。
B.梁山伯和祝英臺“十八相送”(視頻)
提問:戲曲中梁山伯和祝英臺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明確:鵝。演員用扇子、手指的指向和眼神虛構出舞臺上并不存在的“鵝”。
C.杜麗娘推窗(視頻)
春香一聲關切的問候,帶來的是杜麗娘的萬千哀愁。今天正是八月十五, “哦,中秋佳節”,杜麗娘似乎看到了一線新的希望,生命的召喚,故人云 “明月千里寄相思”,她如何寄,寄給夢中情人?“愿隨明月入君懷”,她的那個君又在哪里?此時此刻還是吩咐春香“與我推窗一看,望望月色如何?”而要命的“偏偏下起雨來,小姐,朦朦月色、微微細雨”真是“屋漏偏遭連夜雨”?。傆械囊唤z的好心情也不能綻放,使原本灰暗的心情更添幾分寒意,原來隱隱作痛的心也更加疼痛難當。
一個“推”境界全出,“春色幾許”“良辰美景奈何天”。
小組討論:春香的“推窗”和杜麗娘的“推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明確:春香的“推”只是用動作來表現舞臺上并不存在的“窗”。杜麗娘的“推”不僅表現出舞臺上并不存在的“窗”,也表現出了杜麗娘那種思念情人的傷情。
總結:根據上面所演示的圖畫和戲曲劇照,我們總結一下中國傳統藝術的共同特點是什么?能否用課文中的理論進行分析?
明確:共同點:虛實相生
騎馬、十八相送、春香推窗——表現景物
杜麗娘推窗——表現傷情
理論:“戲曲的布景全在演員身上” (第9自然段)
【設計意圖】在本教學環節中從“騎馬”這個學生平時易接觸到的戲劇動作入手,讓學生通過觀看后面的“戲鵝”、“推窗”兩個片段學會分析哪里是虛,哪里是實?!巴拼啊边@個片段中學生易理解春香推窗中的虛與實,但是杜麗娘推窗所表現的傷情不太能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一旁加以補充。這是一個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環節。
3.學生表演練習
由三學生分別上講臺表演,其余同學猜該生表演的內容和意境。
?。?)拍蚊子
?。?)吃螺螄
?。?)喜極而泣
學生討論:哪個學生表演得最為形象,為什么?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一個重新提升學生興趣的環節,學生通過表演或是觀看他人的表演鞏固剛才所學到的知識。這個環節也是一個為下面的教學設計做鋪墊的環節。 過渡:中國傳統藝術除了繪畫,戲劇,還有一個重要的藝術形式——詩歌
4.聯系詩歌
A.在課文中趙執信《談龍錄》向我們闡述了詩歌中“虛”與“實”的關系。
洪昇要求完整。畫龍就要把整條龍畫出來,連它的首尾鱗爪都不能忽略。王漁洋則認為,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時只在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畫出來就行了。趙執信則認為,完整和精粹兩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體中求精粹,離開了完整就談不上精粹。他們的根本分歧點就在于如何理解和處理完整(即課文所謂“全”)與精粹(即課文所謂“粹”)的辯證關系。洪昇強調“全”,王漁洋強調“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趙執信能夠不失偏頗,兼顧“全”“粹”。
在這里的實是:云層中出現的龍頭、尾、爪。虛:人們通過出現的東西所想象出來的隱藏在云層中龍的軀體。
《談龍錄》中的引文,洪昇、王漁洋、趙執信三者對“虛”與“實”的關系的理解:
洪昇——重實輕虛
王漁洋——重虛輕實
趙執信——虛實相生
B.析《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討論:詩歌中有什么景物?“虛”“實”分別是什么?
教師分析:試想,夕陽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馬上,看著小橋流水旁炊煙裊裊升起的農家那一幅父慈子愛、夫唱婦隨如此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圖景,他怎能不斷腸呢?
實:景色 虛:思鄉之情
板書二:化實為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是“化實為虛”的,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C.“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薄詈荛L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崩钋逭铡段淞甏骸贰詈苤?
“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青玉案》——愁很廣
學生討論:三首詞分別講了怎么樣的“愁”?“虛”“實”分別是什么?
教師分析: 三首詞分別賦予“愁”以長度、重量、范圍,將“愁”量化。
實:“愁”有長度、重量、范圍,將“愁”量化。
虛:愁
【設計意圖】詩歌中的虛與實是本課中的難點,學生易理解中國傳統繪畫和中國傳統戲劇中虛與實的關系是因為以上兩者是肉眼可觀察到的,但詩歌是用字句構筑而成,更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讀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這個環節對學生上半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了考驗。
在這個環節開始,設計回歸文本一段,復習趙執信《談龍錄》中對于詩歌虛實關系的理解,鞏固“虛實相生”這一理念。下面的《天凈沙·秋思》和“三愁”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到虛實在不同的詩歌中的偏重不同,讓學生能更靈活地掌握詩歌中虛與實的關系。
板書三:化虛為實
(三)總結延伸:
1.過渡:無論是化實為虛,還是化虛為實;無論是繪畫、戲劇、詩歌或其他藝術形式,所謂:
“春之精神畫不出,以草木畫之;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
可見,虛實間的轉化都靠我們的“想象”。只有想象才能造就化虛為實、才能造就化實為虛,才能造就虛實相生。
板書四:虛——想象——實
2.請同學們用自己絢爛的想象作畫筆,選擇下面二句詩句中的一句畫出一幅能體現詩歌意境的詩句:(學生畫好后,向大家展示,由學生評點)
A.《踏花歸去馬蹄香》,畫者只畫了一個人騎著馬,馬蹄起落處,有幾只蝴蝶繞著馬蹄翻飛,足以表現出騎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畫一個人騎著馬踐踏花叢,那不但失卻了美感,失卻了趣味,而且也表現不出那個“歸”字的含義了。
B.《蛙聲十里出山泉》,畫者只畫了幾只小蝌蚪在澗溪中順流游動,又怎能十里之外聽得見青蛙的鳴叫?暢游的小蝌蚪是實,但實中存虛,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長成青蛙了么。雖說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聲是“虛”,但已經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本課結束前對學生是否掌握中國藝術表現形式中虛與實關系的檢查,也是拓展。學生通過繪畫練習,以期達到能靈活掌握中國藝術表現形式中虛實關系,完成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四)作業:
閱讀傅雷的《蒙娜麗莎之美》,學生找出描寫蒙娜麗莎微笑的句子: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義是什么?是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的溫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傷的微笑?這微笑,是一種蘊藏著的快樂的標幟呢,還是處女的童真的表現?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這是一個莫測高深的神秘。
根據這段文字進行寫作練習,由微笑展開想象,不少于200字。
板書設計
虛實相生
化實為虛 虛——想象——實
化虛為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