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的名與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師必須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而非支配者;兒童中心而非成人中心;生活中心而非教材中心;由感覺到觀念的發展而非相反。如此設計,是為了提醒老師們時刻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意識到學生是其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活動需要教師的設計,但不能由教師包辦替代。
關鍵詞:服務者;兒童中心;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0-127-1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第571頁明明白白地寫著“教案”的定義:教師在授課前準備的教學方案,內容包括教學目的、時間、方法、步驟、檢查以及教材的組織等等。再讓我們看看“教學設計”的主要范疇: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精彩實錄;課后反思。二者的不同是明顯的。
首先,教案的關涉中心在于“授課前的準備”,而教學設計卻強調對教學行為的“全程關注”。在“教師教學設計文本”里,不僅有對“授課前的準備”的體現,還增加了“課堂實錄”和“課后反思”兩個環節,前者提倡教師積累自我財富,為教師的專業進步留下感性而具體的個人資源;后者要求教師進行自我反思,以實現自我反饋,升華經驗,汲取教訓。顯然,新的教學設計將教師看作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習體,而不是一個“過去發生”的完成式——并要求教師也這樣期待自己。
其次,教學設計文本增加了“教學模式”一欄。所謂模式,就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寫入“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幫助教師形成對教學模式選擇的自覺性。模式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所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與程序,其背后都隱含著某種合理的觀念和原則——以前,我們或許沒有深究過,但現在,“教學設計”要求我們將我們行為背后的“原理”給拎出來,使其清晰化。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人培養和提高自己歸納能力和抽象能力的機會;從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意義上講,是我們將自己“隱性專業知識顯性化”的過程。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模式也分好幾種,我通常采用自主探究性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自學為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結合文本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步驟,并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了解學生進展,及時解決疑難;總結之后拓展延伸。
其三,將“學生活動”與“教師活動”并列提出。傳統教學觀也強調“備學生”,但其用意還是強調學生對教師活動的“配合意識”,并沒有將“學生活動”放在一堂課的核心位置去對待。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必須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而非支配者;兒童中心而非成人中心;生活中心而非教材中心;由感覺到觀念的發展而非相反。如此設計,是為了提醒老師們時刻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意識到學生是其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活動需要教師的設計,但不能由教師包辦替代。
其四,“設計意圖”的意圖。和人的任何活動一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必然會存在盲目和隨意。為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文本中寫入了“設計意圖”一項,用以提醒教師時刻注意行為的目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而這是傳統的“教案”所沒有的。以《賈蕓謀差》的教學設計為例,在分析次要人物卜世仁和倪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試著比較一下卜世仁和倪二身份,尤其注意他們對賈蕓的態度有何不同,探究原因何在?“設計意圖”一項注明:通過引導,讓學生領悟到香料鋪老板卜世仁身為至親(舅舅)應該更有能力有義務幫助賈蕓,卻斷然拒絕,反倒派了外甥諸多不是;明明冷漠無情卻惺惺作態,貌似關心留對方用飯卻哭窮沒米沒面沒錢。“緊鄰”倪二,不過是一潑皮,在賭博場吃飯,專放重利債,好喝酒打架。論親疏關系不及卜世仁近,論社會地位不及卜世仁體面,倪二竟主動解了賈蕓的燃眉之急,如《紅樓夢》二十四回回目所言“醉金剛輕財尚義俠”。倪二的“熱”、“慷慨”、“真”與卜世仁的“冷”、“吝嗇”、“假”形成鮮明對比,二人行為態度不同的原因是:前者“尚義”,后者“重利”。集“俠客”與“潑皮”于一身的倪二讓我們不得不感嘆人性的復雜。在“設計意圖”的引導下,學生的分析比較、分歧爭論,師生的平等對話目的明確,課堂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其五,寫入“課堂實錄”的目的在于給教師開辟一個自我積累的櫥窗。教學工作是需要積累的,但老師們往往疏于記載,從而使許多平時工作中的閃亮珠璣散落于遺忘的黑洞。在教學工作中,事先的設計是重要的,但即興的發揮更是課堂交響曲的華彩樂章。一個有才華的教師,往往有連自己也料想不到的靈動,情至理至之時,妙語連珠一發而不可收!還有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更存在太多的精彩。收藏下來,都是以后的財富。
其六,寫入“課后反思”,要求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實現自我反饋,升華經驗,汲取教訓。制定規則的意圖,是為了通過規則干預行為。促成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積極反思,并通過這種反思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
其七,關于“教學目標”。眾所周知,傳統教學觀對教學目標的理解是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的,即長期以來所強調的所謂“雙基”。而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把教學目標界定為知識、技能、價值觀、情感、態度、過程、方法七點,它來自新課程標準的七個培養目標,要求教師全面審視自己教學工作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顯性需求和潛在需求。
教學設計也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分支。它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分析方法解決教學問題,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我們這里討論的課堂教學設計屬于微觀教學設計的范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4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