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骨四方風名與八卦的五行配屬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基于論證五行空間屬性的目的,首先以五行八卦為邏輯主線,對四方風名進行了釋讀,獲得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然后以象思維為宗旨,基于五行本義,對五行進行了取象畫卦,獲得了與現有理論相同的五行八卦配屬。最后再通過闡述四象神獸的形象來源,以及用祭祀場景的視角對東西南北四字進行新的釋讀,將四方與八卦進行了關聯。最終以四方五行八卦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和相互配屬,確認了五行的空間屬性。另外這種對應關系的成立,也說明了五行和八卦體系的構建,以及兩者的相互融合最晚在殷代武丁時期已經完成。
  關鍵詞:四方風名;四象;五行;八卦;配屬
  中圖分類號:B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3-0064-09
  厘清陰陽理論體系的結構層次是正確認識陰陽學說的基礎,在陰陽體系中,陰和陽是兩個基本單元。從后天八卦圖的特征可知,構成陰和陽的兩個單元分別為五行和四時。但是因為五行和四時在周期和特性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造成了后天八卦圖這個陰陽應用模型,在結構上存在著一定的不對稱,這種有別于傳統認知的不對稱會使人們對于五行的空間屬性這個概念產生疑慮。所以以先天后天八卦圖為基礎的八卦模型能否成立,論證五行的空間特性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就是關于五行的量化,因為即使五行的空間屬性成立,后天八卦圖中涉及與五行相關的只有坎離震兌四卦,那么乾坤艮巽四卦的五行如何配屬,以及相互配屬的原理則需要進一步闡述。
  作為陰陽體系中的第二層,五行和四時在數量上的差異,會造成兩者配對的部分失衡,因此作為構成陰陽體系的基本單元,首先將兩者進行統一地量化,并獲得一個度量平衡的配對,就成為陰陽學說走向應用的必要前提。作為中國文化的骨架,陰陽學說在上古時期就已解決了這個量化難題,這個量化的方法就是八卦量化法。
  鑒于四季的現實體驗,以及四時簡潔的循環和周期性特征,人們對四時的認識和量化體系的構建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完成,其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先天八卦圖。在先天八卦圖中,八卦的次序和循環模擬再現了四時的流行和輪回,這方面的研究文獻和相關論證已十分充分,這里就不再贅述。
  但是五行則不然,現行的五行八卦配位理論,本質上延續了對四時的量化方法,這種配位方法是將后天八卦圖按照四季順位分布的方式進行次序化地分解,然后依據四季木火金水的各自特性來對圖中各個卦位進行五行相配,最終得出震巽配木、離配火、兌乾配金、坎配水、艮坤配土的五行八卦配屬結論。問題是,五行和四時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也具備不同的屬性,即使從現實體驗的層面,兩者的區別也可以從五運與四季不同的運行周期和運動規律來得以體現。那么這種以四季次序簡單機械地對后天八卦圖進行五行配置的方法從邏輯上是否成立,就成為解釋五行和八卦配位原則無法回避的關鍵。另外,即使這種方法是成立的,那么巽卦為什么不能配火?或者乾卦為什么不能配水?要解決這些疑問,依然要涉及五行和八卦的配位原則。本文以大骨四方風名為切入點,來進行五行八卦配屬的推論。
  一、大骨四方風名的釋讀
  關于四方風名的研究,起始于殷代兩個版本的甲骨文記載。一個版本是武丁時的一塊牛胛骨(大骨版),其文為:
  對于這兩個版本的考證,胡厚宣先生在1941年開創性地提出了甲骨文與《山海經》《尚書-堯典》等古典文獻相互參證的方法。其后至今的七十多年間,眾多學者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面地修正(見表一),這些修正的主要特點是借鑒了五行和四時的要義,來對四方風名做出進一步的詮釋。遺憾地是,幾十年的眾多研究成果,并沒有使四方風名的釋讀獲得一個廣泛認同地結果。
  大骨和大龜兩個版本的四方風名存在著差異,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大骨的記錄方式和書法表現,更多地呈現出其典藏的特質,而大龜則是占卜應用時的記錄性存在,因此從兩者的規整度和效用性來判斷,對四方風名的分析,應該是以大骨為主。
  表一是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出的多年來具有影響力的對于四方風名釋讀的研究成果。通過表一我們發現關于四方風名的爭議,似乎主要集中在南北兩方的研究和解釋當中。
  (一)四方風名釋讀的邏輯主線
  在這些前賢的論述中,楊樹達先生的文章是唯一一個提出了組合起名時所應具備的整體視角,他認為殷人以草木為神,四方名是皆與草木相關的神名,由四時配四方而來。雖然其觀點尚缺支持,但是這種關于組合起名的整體思路卻為四方風名的釋讀提出了一個評判標準,就是任何組合的起名,必然遵循著一個邏輯主線。那么對四方風名的釋讀,在與文獻參證以及結合五行四時進行探究的同時,如果能提出一個邏輯主線來作為指導方向,那么其結論必然更趨合理化。
  在上古時期,象形文字作為一種文明起源的主要標志,在中華文化的成型期占據著基礎和核心的地位。同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一樣,中國陰陽學說中的八卦同樣也是一種象語言。兩者的不同點在于,象形文字采用場景再現的方式,對事件進行畫面性或寫意性地記載和
  因此所謂的四方神名,本質就是對四正卦的文字性表達。另外從以上四方神名的釋讀過程可以看出,在對一個組合進行命名的過程中,一個核心的邏輯主干,是評價組合名稱的相關釋讀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據。以四方八卦作為邏輯主線,從象形的角度,并結合卦畫動靜的原則對四方神名進行釋讀,要比將四個方位單獨割裂開來進行分析,會獲得一個更具說服力的結果。
  (二)五行與大骨四風
  既然所謂的四方神名與八卦非常契合,那么四方之風的命名也應該與陰陽體系相關。在陰陽理論中與方位最具關聯性的無疑是五行,五行的行,其本義是運動狀態或者流行形態,與大骨四方之風的風相聯系,兩者表達著同樣的含義。
  對五行的完整解釋,以《尚書-洪范》為最早,也最為經典:“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洪范》五行首先用次序來模擬五方的空間結構,并用之以陳述土居中位的分布特點;其次借用五材的主要特性來表述五種不同狀態的特征;最后以五味作為一種驗證方法來系統性地對五行進行了全面的闡釋。五行是五種不同的運動狀態。潤下可以引申為恩澤下民、施惠或者向下一層的人和物施加影響之意。在其中主動性的意愿表現強烈。炎上應引申為由外部因素而產生的鞭策、激勵、鼓動或者促進之意。木的特性是生長,會對各種彎曲或者復雜的形態做出向上整理的姿態。因此曲直的本義應該是自發地整理、趨直或者由曲向直之意。從革:革是改變。從,隨行、跟隨。在這里有從眾、被動或者被迫之意。確切地說,從革代表了人或事在外部壓力或者環境的影響下,被動改變的一種狀態。
  從四方神名的釋讀中可見,東方日折、南方日夾、西方日夷、北方日丸其四字的本質,是對震卦、離卦、兌卦和坎卦進行文字性的借代表達。從古文字書寫簡便的原則,如果在四方神名中直接畫卦,當然可以獲得更為直觀而確定的答案,文中這種文字性借代其目的或許是出于文化壟斷和神秘方面的考慮,卻使后人的釋讀產生了諸多困惑和干擾。但是這種文字與四正卦非常高的契合度,也促使在對四方風名的釋讀中,沿用與五行相關聯的思路。通過比較前人的研究,本義化的五行顯然要比五材化的五行更加適配四風之名。
  通過對大骨四方風名的釋讀,獲得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不過,雖然這種對應關系與當下固有的四方五行八卦配位相一致,但是這種配位是適當的嗎?或者說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
  另外,卦有八個,而四方風名只涉及四個正卦,其他四卦的配屬應該如何?比如從四時的輪回規律,參照先天八卦圖,兌卦是陽氣僅次于乾卦的陽卦,它為什么會被匹配于金氣流行的西方?這同樣涉及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
  因此,大骨四方風名的存在,僅能說明四方一四正卦一五行之間存在北水南火東木西金的對應關系,但是這種對應關系是否成立,其相互對應的邏輯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二、象思維是陰陽相關學說的邏輯基礎
  “八卦與五行兩種理論都具有‘象’的思維特點,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可能源于‘象”’。這句話點出五行八卦的配位原理,就是以取象作為兩者相互關聯的媒介。蘇永利先生同時還提到,一般認為,西漢時期的《京氏易傳》是最早將八卦與五行兩個系統相結合的典籍,但實際上,八卦與五行相結合的情形,在先秦、秦漢時期的文獻已偶有涉及。
  這里提出了兩個觀點,一個是象思維是五行八卦兩者的共性;另一個是五行八卦相結合的歷史時間判斷。
  對于八卦來說,作八卦是“以類萬物之情”為基礎,并以動靜類象而成爻。這種畫卦方法早已得到學界的廣泛共識。為了證明四正卦與五行的對應關系,我們可以對五行進行取象畫卦,如果畫卦的結果與大骨四方風名的對應關系一致,那么就可以認為這種配屬是正確的。
 ?。ㄒ唬┪逍械漠嬝栽瓌t
  五行的實質是對主體當下不同運動狀態的表述,它較多地體現了空間屬性。它和四時在現實中的區分點在于,五行是在描述十年一輪回的運氣變化,是相關天體對地球的綜合影響;四時則是描述季節的流行,是地球在相對于太陽的運行中,黃赤交角的存在所造成的后果。
  五行代表了五種不同的運動狀態,它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只與主體當時的運動狀態有關,而與主體的基本構成無關。它是超越主體超越實質的,所以如果用五材來實質化地定義五行,則不可避免地會弱化五行的分類和分解功能。
  八卦的本質是一種量化。在陰陽體系中,五行和四時是兩個不同的單元,那么兩者的八卦量化也應遵循不同的原則。
  對于五行,由于五材水火木金土只是一種特征化的借代,因此在對五行的畫卦過程中,就應該避開實質化五材的固有特性,直接按照五行各自的運動狀態特征來進行動靜畫卦,這樣才是對五行進行取象畫卦的正確思路。
  取象畫卦的原理是以事物的主要特征為基礎,然后按照樸素簡潔的原則進行動靜匹配。在這個過程中,三劃的卦象將按照事物的常態特征,自然地遵循上下或者內外分布的原則。
  另外,雖然取象畫卦與四時的少老流行畫卦不同,但是作為統一的量化體系,先天八卦圖所揭示的爻和爻位的基本原則必然不是孤立的,它也應是取象畫卦過程所遵循的原則。
  在八卦中,坤卦的五行配屬毋庸置疑,三個爻都為靜爻,和土行的靜態特征適配,因此坤卦所展示的運動狀態就是土行。
  另外水行代表了主體向外發揮影響力,而火行則是外力對主體發揮作用,這種內外的分別天然地占據了坎卦離卦的分配。當然金行也存在內外作用的因素,但是金行的不同點在于,外部的力量使主體的狀態產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使內外同時都處為動態,而且主體和外部的變化,這兩者不論強調或者弱化任何一方都不能充分的詮釋金行的特點。因此用金行參與坎卦離卦這種內外特征有著顯著差別的卦象匹配,顯然是不合適的。
  水日潤下,是主體向外釋放影響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主體處于主動,外在被動,而且相對于客體來說,主體的作用尤其顯著,那么按照動靜畫卦的原理,這就是坎卦的特征。
  火日炎上,是受到外力的扶助而向上的狀態,其中外力的作用為主,剛好也是離卦的模樣。
  而且由于水行和火行內外作用的特點,同樣也排除了其他各卦參與水行和火行配屬的可能性。
  金日從革,由于金行是外來力量對主體進行了制約,并使主體產生了改變,因此對金行進行的畫卦必須達到兩點要求,第一、由于外部有制約,而且這種制約使主體產生了改變,結合這種主體和外部都處于動態的特點,那么做為卦中核心的初爻,以及代表主體的二爻,都必須是陽爻;第二、外部的力量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且主體也有動象,因此陽爻的數量要大于陰爻的數量?;谶@兩個原則,只有兌卦和乾卦符合金行的狀態特征。
  木行的產生是主體物性本能的覺醒和自然體現。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沒有外力的參與,所以木行的場景烈度,很難和金行相比,這也是兌卦和乾卦不可能是木行的另一個原因。   木日曲直,是由曲向直的狀態,我們將主體初始的曲看作是陰爻,那么向直則需要用動爻來表述,因此木行的卦象,其陰陽爻的分布必然是各置于兩端的。余下的震卦、巽卦和艮卦都符合這種陰陽分別進行上下兩端分布的情形。另外由于木行由曲向直的狀態,它本身是趨于動態的,因此木行的卦象其陽性特征要更鮮明?;谀拘羞@兩個取象畫卦原則,下面對三個卦來進行分別論述。
  震卦中作為卦之核心的初爻為陽爻,而且和二三爻的陰爻分別上下兩端分布,因此它可以表述木行的狀態特征。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木行和五材的木不同,五材之木其由曲向直的方向必然是向上,而木行則不同,木行是主體物性的自我體現,只要其自發努力的方向和本體的意愿一致,它都是木行的表現。比如水的木行其方向肯定是向下的。所以震卦唯一陽爻雖然處于卦的下部,但它仍然能夠表達由曲向直之意,再加上初爻的核心特質,用震卦表述木行是恰當的。
  巽卦雖然初爻為陰,但是二三陽爻在數量上的占優,保證了巽卦的陽性特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巽卦的陰陽爻同樣以兩端分布,因此巽卦表述木行也是貼切的,它是一種向上的自我努力狀態。
  艮卦只有一個陽爻,這個陽爻處于力量表現最弱的三爻,因此它不符合木行的狀態特征。而且以艮卦這種趨靜的卦象,來描述水火木金任何一行都不合適,但歸為土行卻最為接近。結合土行的本義,它和坤卦表述的狀態不同點可以這樣做出分別,坤卦是指主體處于靜的狀態,而艮卦則為穩定的運動狀態。
  按照五行本義,用取象畫卦的方式對五行八卦進行相互配屬,得出離卦配火、坎卦配水、震卦巽卦配木、兌卦乾卦配金、坤卦艮卦配土的結果。這個結果雖然和現有的五行八卦配屬理論一致,但是其配屬原理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現有的配位原理,首先預置了春夏秋冬和木火金水的相互配屬,然后借助人們對四季的認知,將四季的順位布置向后天八卦圖進行投影,認為四季和各自所覆蓋的卦位,其五行屬性有著必然的一致性。
  在陰陽體系中,四時和五行是兩個獨立的單元。四時的流行是周期性的,而五行則是當下主體運動狀態的表述。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它們不存在相互表述的基礎,所以現有理論中,將四季進行五行配屬,是建立在對五行誤解基礎上的一種錯誤做法。比如結合五行本義,水行是高等級主體向低層次施加影響的狀態,結合當下網紅與粉絲的關系,網紅所彰顯的個性和價值觀,對粉絲們的感染力,就是最典型的水行表現。而用冬季顯然無法對這種特征進行恰當地表述。所以這種預置的四季和五行的相互配屬是不成立的。
  另外,先天八卦圖是平面圖,它是四時輪回的周期表述,而后天八卦圖是一個雙螺旋結構的正視圖,是八卦模型的三維再現,不論是在概念還是在結構方面兩者并無關聯,所以這種相互間進行位置投影的方式,同樣沒有邏輯支持。
  總之,五行的畫卦原理,是按照五行各自不同的狀態特征,遵循動靜畫卦的原則,進行各自匹配。通過這種匹配,獲得了五行一八卦之間的邏輯關系。
 ?。ǘ┧南蟮膩碓磁c四正卦的配位原理
  至于四方一八卦之間的關聯,涉及中國古代關于四方的概念——四方靈神,也就是常說的四象神獸。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代表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古人將天空分成東、西、南、北四個區域,每個區域的七個星宿相聯系,就構成了四種動物的形象。那么四象它真是二十八星宿連線的象形嗎?每一個曾經面對二十八宿星圖的人,都會倍感玄奧和無所適從。易文化的特質是簡約化和規律化,這些牽強的聯想顯然不符合易的原則。
  陰陽文化的特質是認識事物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特征,然后以此特征為著眼點來進行進一步地分類分析。四象的來源同樣如此。
  對于東西兩個方向來講,最鮮明也是最容易觀察的星體就是太陽。早上日出大地,東方的場景就是震卦的卦象,而且太陽在東方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游移,也是陽爻的體現。東方配震卦的原則確立之后,出于宣教和神圣化需要,對卦象進行世俗化或者神化就成為一個必要環節。
  關于震卦的世俗化,這里有必要提及史前考古中出現的一種隨葬文化——豬骨。對于豬骨隨葬的含義,學界已有許多論述,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財富象征說,辟邪守護說,還有食物獻祭說。但是如果是辟邪守護,從神威兇猛的角度出發,可以有諸多更優的動物種類來選擇;另外即使豬的選項有著地域或生活場景的緊密關聯,那么從身體部位的選擇來看,相比豬的下頜骨,野豬的獠牙似乎更應具備優先的排位,因此辟邪的說法有著牽強。還有就是財富和獻祭,這兩種說法忽略了幾個典型的早期案例,在對史前時期黃淮流域豬下頜骨隨葬數據的統計中顯示,在距今9000-7000年(第一階段)以及距今7000-6200年(第二階段)間的6處遺址中,除過處于第二階段的臨潼姜寨遺址存在一處墓葬隨葬2塊豬下頜骨外,其他十處墓葬的下頜骨隨葬數量均為1塊。一種文化的出現,其最初的表現方式必然是純粹的,其制式也應直指要表達的本義。賈湖、大地灣等幾處遺址中以獨立的豬下頜骨作為隨葬的事實,用財富和獻祭的內涵都不能對這種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那么豬隨葬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與易經中的“彖”字相聯系,可知其與陰陽學說相關,特別是豬在進食時的動作,與八卦模型的結構非常相似。
  八卦模型中五行為體,四時為用,五行是空間概念,四時是時間概念,五行以年(五運)為單位,四時以節氣流轉為依據。這種上五行下四時,靜五行動四時的不對稱結構,其象形與豬首相若。豬的上頜骨和頭部一體,在進食的過程中,上頜骨基本不動,只有相對來說極小的下頜骨在動作,這正好和八卦模型的運動相類似。對這種模型的物證可以用紅山出土的雙豬首三環玉器來例舉,三環的本質是雙螺旋結構,這種形制與更早期一些繩紋和多環紋(繭絲形)應為同組,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同一主題——陰陽模型。豬首則象形了八卦模型的運動特征。在這個模型中,下頜骨在其中扮演了陽的角色,它象征了四時的輪回。   對于這種陰陽與豬首的關聯,我們還可以從陰陽兩字的寫法得到印證。陽字,左側為向上的豬牙,右側是指咽部以下特征為尖、小的下頜骨;陰字,左側為豬牙向下,右側為從頭頂開始,豬頭上部側視的輪廓線。因此豬首的崇拜,本質上是陰陽崇拜;而下頜骨的隨葬,則是在祈望靈魂的重生與輪回。這種對輪回的美好愿望用一塊豬下頜骨足以表達,所以除過豬首和整豬的隨葬可能蘊含陰陽崇拜以外,后期在單墓葬中豬下頜骨隨葬數量上的爆發,以及其他部位和其他品類遺骨的出現,應為后來者懵懂中的模仿,或者誤解所帶來的形式上的濫用。
  除過八卦模型以外,豬首還有著另一種象征,參照西方兌卦是虎口的象形,與之相對的東方震卦同樣也需要一種動物來類比。而豬在進食時只有下顎在動的特征,與虎口進攻時的動作相比對,兩者顯著的差別,正好表現了震卦和兌卦之間陰陽爻在數量和分布上的差異。不過既然豬圖騰有著八卦模型和震卦兩種涵義的分別,那么又如何來分辨這兩種不同涵義的應用場景呢?
  還是遵照動靜原則,蛇的軀體在地面的移動就是一根陽爻再現,根據蛇的生活場景,如果畫卦的話這根陽爻置于底部的第一爻是最為適當的,沒有選取蛇頭,是因為蛇頭動作時的象形與震卦不符,于是豬首和蛇身兩者共同的特征相結合,強調了震卦初爻為陽的卦象特征,也造就了上古文化中豬龍的誕生。這就是用龍代表東方震卦的淵源。所以,在豬圖騰中,用豬或者豬首的祭祀,代表了對八卦模型的陰陽崇拜,而豬龍的形象則指向了對東方震卦的世俗化。
  前面的內容已經提到過,傍晚的西方,太陽下落的動作軌跡就是兌卦的卦象再現,而虎口的取象正對應了兌卦,因此虎代表了西方。
  天空的南部區域,金星是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最明亮的星體。金星最主要的運行特征是,它總是在南部天空的東西兩側交替出現。那么以南部天空為背景,這種在東西兩個方位運動的特征,就是離卦的卦象。而鳥飛行時雙翅扇動,同樣也是離卦卦象的特征,因此雀代表了南方。葉舒憲在對玄鳥生商的考證中,認為玄鳥即鴟鶚,發現殷商以前的鳥類圖像中,鴟鶚在數量和精美度兩方面俱占優,并認為玄是鴟鶚的頭和目能夠旋轉的表述。如果玄的這種解釋成立的話,那么在后來圖騰的成像中,就應該在形制上對此做以特別表現,但在后來的圖像中,我們沒有找到這種突出表現的線索。所以玄鳥為夜晚中飛行的鳥應更接近想要表達的含義,鴟鶚是夜間生活的鳥類中最常見的一種,與金星閃現在昏暗中相關聯,或許就是殷商人選擇鴟鶚為鳥圖騰的根源。
  虎和鳥常見,龍是由豬首和蛇身的共性而來,唯獨玄武其名其形令人費解。還以就簡的原則,看天空的北部區域,最顯著和最便于觀察的是北斗星。北斗似蛇,北部
  由此看來,四象神獸的形成并非以二十八宿為基礎,而是以全天中太陽、金星和北斗這幾個最容易觀測的星體運行特征為依據,通過卦象這個媒介,將四個方位與四象聯系起來,從而獲得的空間體系。二十八宿則是在四象的基礎上,做出的基于天文的空間細分。在四個神獸之中,青龍、白虎、朱雀是由震卦兌卦和離卦類象而來,而玄武則是北斗在天穹運行的象形再現。所以,四象是以四方各自主要星體的運行特征為基礎,遵循動靜畫卦的原則,從而獲得的神化形象。
  結合五行畫卦的過程,以及四方神獸形象的來源,憑借八卦這個媒介,在獲得五行與四方緊密關聯的同時,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象語言是陰陽學說的基礎語言,它涵蓋了陰陽思維的整個過程;
  第二、五行的畫卦和四時的畫卦,在方法上有著根本的不同。四時的畫卦按照少老流行的原則,進行強弱梯次分配,而五行則遵照各自的狀態特征,進行取象畫卦;
  第三、取象畫卦過程中濃厚的場景色彩,突出強調了五行的空間屬性;
  第四、四方的四象是對四正卦神化的產物,結合洛書和后天八卦圖中坎卦震卦兌卦離卦的布位,可知構成陰陽模型的兩個單元中,其中之一的五行具備了空間特性。
 ?。ㄈ〇|西南北四字表現了陰陽文化清晰地階層特盾
  有關四方的這些釋讀恰當與否暫且不談,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很難從這些解釋中,找出一個清晰地邏輯關聯。那么從這一基本原則出發,這些釋讀的結果雖然不能武斷地進行判定,但是如此就字論字的釋讀方法顯然
  這里對東西南北四字重新釋讀,目的不只是要提出一種新的釋讀視角,更重要的是通過象形文字場景化的誕生過程,來指出陰陽文化和世俗文化兩者之間清晰的界限。八卦語言直指事物運動的狀態和周期性特征,而象形文字則著重于事物表象的勾勒。從兩者的根本性不同可以看出,陰陽文化的思維方式和極簡地表達原則與世俗的象形文字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一方面是因為陰陽文化的思維方式對學者的素養和階層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更多原因則是巫覡集團出于對陰陽文化進行壟斷的需要。從八卦一五行一四象一四方相關象形文字表達方式的變化可以看出,這個變化過程,就是八卦語言或者陰陽思維不斷淡化的過程。通過文字的生活化和場景化,巫覡階層達到了隔離或者壟斷陰陽文化的目的,幾千年來,陰陽文化亂象的根源正在于此。所以,要真正認識陰陽文化這個中華文明之根,在研究中就要突破象形文字的世俗化,更要超越思維方式的生活化。
  三、結語
  基于八卦和五行這兩個邏輯主線,文章首先對大骨四方風名進行了釋讀,得出的結果為:
  通過釋讀,獲得了四方一四正卦一五行三者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對這種對應關系的證明分為兩步,首先對五行各自不同的狀態,分別進行取象畫卦,在確認了五行八卦配屬的同時,揭示了不同于現有認知的五行與八卦之間的配屬原理。然后從四象神獸的形象來源,將四方與八卦進行了關聯。綜合兩步結論,以八卦作為中間媒介,將五行與四方聯系起來,最終獲得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屬。這種五行和四方的緊密關聯,彰顯了五行的空間特性。
  在確認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間的配屬關系之后,結合大骨四方風名的存在事實,以及其文字的規整度和典藏特質,可以判斷出,五行和八卦體系的各自構建,以及五行八卦兩個理論體系相結合的時間,最晚在殷代武丁時期已經完成。   在論證過程中,象思維做為核心,貫穿了整個論證的始終,這個象思維的語言表現就是八卦。鑒于四時與五行兩者時間空間的分別,文章指出了各自畫卦的方法也應有不同。四時遵循先天八卦圖,采用少老流行的梯次原則;而五行則采用象思維,進行動靜取象畫卦。
  同樣作為象語言,和象形文字以象形與會意為主要特征不同,八卦語言的動靜畫卦原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實現了極度簡約的分類功能。八卦語言迥別于常識思維的這種特征,彰顯了其與世俗的象形文字在文化層次上的差異,兩相比較,從具備極度簡化的分類效用出發,八卦語言更應具有頂層特質。其次,思維方式的差異,決定了八卦語言和象形文字各自不同的應用層面,八卦語言掌握在巫覡階層,象形文字則應主要在行政層面流傳。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為當下對甲骨文等象形文字進行釋別的過程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鑒于當時巫覡階層處于統治地位的現實,其對文化的壟斷、掌控和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對象形文字進行釋別的過程中,將陰陽文化的影響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考慮是非常必要的。
  還有,在探究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糾結于文字這個文明的標志是不必要的。囿于時空限制,我們對文字對城市的理解都是基于現代人的認知基礎,或許我們很難想象豬下頜骨對于古人來說就是一個“陽”字,弧線就是震卦的含義,但是出土的幾個史前文明中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令人驚嘆的玉器存世,都在用事實陳述某個集團對一個區域在政治在經濟上支配性的影響力。忽略這種支配性影響力的存在,武斷地認為這些文明沒有文字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文明的標志應該是具有文化的影響力以及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影響力涉及政治層面,而文化的載體則保證了統治集團長期存續所需要的超常規的現金流。紅山、良渚等遺址,就是以陰陽文化為核心的玉器文明,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以同樣的方式發揮影響力的典型例證。在對古代文明的探索過程中,我們應該淡化對城墻的執著,這是早期文明中文化影響力不足或下降而帶來的產物,但卻不能淡漠精絕玉器所彰顯的先進的生產力,更不能漠視陰陽文化在跨越幾千年的時空中無所不在的影響力。所以中國古代文明有著其獨有的特征,文化的力量在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比世界其他古代文明,陰陽文化卓爾獨行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最強大的文明自證。這種思維方式,其宏大視野、極簡分類方式和周期化的視角,都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特質,這些特質決定了其不可能是靠遷徙、靠嫁接融合得來的,它一定是造化自生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0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