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話說風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風藥是指具有辛味、質地輕薄、藥性升浮,對人體能夠起到發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類中藥的統稱。現代中藥教材分類里沒有風藥一說,但從古至今眾多醫家對其都有論述,眾多名方中都有風藥的使用,諸多名家對風藥的運用也是爐火純青。本文對風藥的概念、分類、應用等進行總結,以期廣大同仁更加注重臨床上風藥的應用。
  【關鍵詞】 風藥;概念;分類;應用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4-0057-04
  Abstract:Wind medicine refers to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pungent flavor, light texture, rising and floating medicinal properties, which can diverge, lift, relieve and permeate the human body. There was no wind medicin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extbooks, but many doctors had discussed it since ancient times, many famous prescriptions for the use of wind medicine, many famous experts had been skilled in the use of wind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wind medicine are brief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made the majority of colleagu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apoplexy drugs.
  Keywords:Wind Medicine;Concept;Classification;Application
  在《中藥學》[1]里中藥材按藥物功效分類(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理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開竅藥、補虛藥、收澀藥、涌吐藥、攻毒殺蟲止癢藥、拔毒化腐生肌藥),此分類方法看上去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習。但歷代的本草著作里中藥的分類最初不是這樣,如現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它對中藥的分類是上品、中品、下品,《神農本草經》的分類依據是:“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彼鼘λ幬锏恼撌鍪潜容^全面的[2-3]。此后,又陸續出現了按自然屬性、按主治和按功效等進行分類,由于中藥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各種分類方法也不斷深化和細化。比如大型志書《中國藥用植物志》等按植物自然分類系統分類,將藥用植物分為藻類、菌類、地衣門、苔蘚植物門、蕨類植物門、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門下按綱、科綜述其共同形態、特征,列舉藥用植物并證述其拉丁學名、形態、分布、生長環境、入藥部位、功效等;大型工具書如中藥藥典、辭典、匯編等按藥物名稱首字筆順排列分類;現代中藥炮制學按中藥炮制方法分類;現代中藥化學按中藥有效成分的化學成分分類;現代中藥藥劑學按中藥藥劑劑型分類等[4]。但現在眾多的分類方法里都沒有風藥這一類。筆者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結合文獻,闡明風藥概念、應用等,以饗同道。
  1 風藥的概念
  中醫理論中,把導致人體疾病的外因歸結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其中風邪排在“六淫”之首,六氣中只有風能全兼其他五氣,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火、風燥?!秲冉洝吩疲骸肮曙L者,百病之始也……”[5]。
  簡單來說風藥就是治療風邪致病的藥。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6-7]中有“藥類法象”,把藥物分五類:“風升生,熱浮長,燥降收,寒沉藏,濕化成中央”。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憋L藥氣溫,其性上行,猶如春氣之上升,有利于生長發育。如: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靈仙、細辛、獨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荊子、秦艽、天麻、麻黃、荊芥、薄荷、前胡等20種?!端幤坊x》[8]一書把中藥分為十三類:氣、血、心、肝、脾、肺、腎及痰、火、燥、風、濕、寒,并列舉出了共十九種風藥。
  風藥源于金代張元素《醫學啟源》。其弟子李東垣師承其說,首次在《脾胃論》中明確提出“風藥”名稱,將氣味辛薄、藥性升浮、具有發散上升特點的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風等藥物稱為“風藥”,并把此類藥物廣泛運用于脾胃諸病治療[9-10]。風藥理論講的是藥物的“四氣”、[KG-*8]“五味”,而不是藥物的主治范圍與臨床功效。
  現代醫家北京趙紹琴[11-14],貴州劉尚義[15],陜西孫曼之、趙紅軍師徒也善用風藥治病,趙紅軍認為風藥是從中醫陰陽升降等基本理論出發,注重于中藥四氣五味理論這種特定的中藥的分類方法,它指的是具有辛味的、質地輕薄、藥性升浮,對人體能夠起到發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類中藥的統稱[16-18]。從趙紅軍這個定義來看,《中藥學》里的解表藥(辛溫、辛涼)、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里的大部分藥物,以及部分宣肺止咳藥、理氣活血藥物;《方劑學》里的解表劑(辛溫、辛涼)、清熱劑(瀉黃散)、祛暑劑、治風劑、治燥劑、祛濕劑、甚至癰瘍劑(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牛蒡解肌湯)里的部分方劑,都可以歸于風藥(方)的范疇。常用的風藥根據它的性味寒熱溫涼的不同可以把它分為兩類,一個是辛溫(熱),辛熱,一個是辛涼(平)。辛溫(熱):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白前、前胡、桔梗、紫蘇、香薷、藿香、佩蘭、藁本、白芷、威靈仙、海風藤、蒼耳、辛夷、蔥白、川芎、細辛、巴戟天、全蝎、蜈蚣、烏蛇等。辛涼(平):升麻、柴胡、葛根、秦艽、丹皮、桑葉、菊花、蔓荊子、薄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賊、二花、連翹、鉤藤、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蒿、白蒺藜、蟬蛻、僵蠶等。   2 風藥的應用
  風藥是傳統中醫治療內傷雜病和外感病證的基本用藥,提到風藥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其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用于治療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其實風藥還可以佐治補藥、升清、疏肝解郁等。風藥幾乎可以適用于頭面五官,胸腹部,皮膚與關節,婦科以及兒科,生殖等全身大多數疾病。人以陽氣為主,風藥是陽藥中最輕靈的藥物,秉肝木之性,走而不守,輕悍善動。風藥不限于治風或解表,還應用在調節人體臟腑經絡、暢達氣血津液、配伍增效等方面,應用范圍很廣泛。如被譽為“咳門第一神方”的荊防敗毒散,方中一派風藥并無紫苑、百部等止咳藥。方中純風藥,通宣理肺,肺氣一暢,咳嗽自去。又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9]收錄治療眼疾方劑24方,其中用到防風、羌活、荊芥等風藥就有17劑。
  風藥的應用,從馬王堆醫書算起至少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渡褶r本草經》、《名醫別錄》、《雷公炮炙論》中對于風藥都有詳細的記載。《金匱要略》中的薯蕷丸可以說是風藥治病的祖方[20]?!锻馀_秘要》[21]、《千金方》[22]等著作里風藥即常見之品。李東垣的《脾胃論》、《蘭室秘藏》[23]等著作中風藥使用頻率非常高,李東垣用的最多的是升麻、柴胡,其次是羌活、防風。升麻是足陽明胃經之引經藥,可升發脾胃之清陽;柴胡為足少陽膽經之引經藥,可升發少陽春升之氣。
  風藥常見的方劑有麻黃湯、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桂枝加葛根湯、大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真武湯《傷寒論》[24],三黃湯、大續命湯《備急千金要方》[25],三拗湯、香蘇散、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9],銀翹散《溫病條辨》[26]、大秦艽湯《嵩崖尊生書》校注[27],黃芪桂枝五物湯、薯蕷丸《金匱要略》[20],羌活勝濕湯、白術安胃散、清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脾胃論》,三子養親湯《皆效方》,三化湯《雜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解語丹《婦人大全良方》,、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升陷湯《醫學衷中參西錄》,舉元煎《景岳全書》,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其中麻黃乃肺經專藥,肺主皮毛,毛孔閉郁,用麻黃可以宣散肺氣,開發腠理,把閉郁的風寒水濕宣發出去。桂枝溫通經脈、橫走四肢、散寒通瘀、發汗解肌。風藥方劑數不勝數,風藥在其中可君可臣、可佐可使。應用廣泛而靈活。
  縱觀歷代醫家臨床經驗[28-35],筆者對風藥應用小結如下:風藥能升清,風藥大多辛散,質輕升浮,《古今名醫方論》中記載:“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之氣輕而味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起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補中益氣方中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
  風藥能引藥上行,達巔頂,所以風藥用于治頭痛。汪昂在《醫方集解》曰:“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以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如治療頭痛的川芎茶調散,即取“高巔之上,唯風可到”之意。
  風藥能佐治補藥,風藥調暢氣機、引經報使能配伍增效。補藥一般偏滋膩,易阻滯氣機,運化補益之方,非風藥莫屬。組方貴在靈動,補劑之中,稍加風藥,則全方靈動。如參苓白術散加減配羌活、白芷,其氣味清靈,善于宣通游走,故在滋補方中,鼓舞氣化,李東垣指出如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風藥能勝濕,李中梓曰:“地上淖澤,風之即干”,取類比像,風藥可祛除濕邪,大便稀搪茹膩不爽或泄瀉久治不愈,皆可加風藥?!薄扒鍤庠谙?,則生饗泄”,用風藥同時也起到升清陽止瀉的作用,脾宜升則健,風藥能使脾陽升,濕濁運。如參苓白術散加減配羌活、白芷,腸鳴久泄止。故凡濕熱為病,必假風藥以勝之為上策。
  用治下焦之病,下焦者,肝腎膀胱大小腸屬之。李東垣云:“凡下焦肝腎之病非用風藥行經不可。邪在下焦,深入陰血,其藏甚深,非用風藥不能透邪外出?!惫授w氏每用風藥治療肝腎之病,收效甚佳,是其例也。
  用于解郁,風藥能解郁蓋因風藥宣肺、疏肝。《內經》:諸氣膹郁,皆屬于肺。如麻黃解郁,妙在宣肺。肝主疏泄,主情志,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帮L者散也”,風藥具升發之功,能遂肝木上升條達之性,故可用風藥疏肝解郁,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中用柴胡、薄荷、川芎、生姜等。
  用于止瘙癢,癢,是腠理開,邪氣入導致的,《靈樞·刺節真邪》中曰:“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若皮膚搔癢,為風濕熱邪蘊蓄血分,涼血清熱之外,宜加風藥疏散,則腠理和調,其癢自止矣。荊芥能入血分以祛風,治療一切急慢性風團、蕁麻疹瘙癢,還有荊翹散。
  用于消水腫,利水道,《金匱》云:“腰以上腫者當發汗”、“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上腫者,其病在上、在表,發汗可使停留于上半身之水,隨汗排出。而發汗者疏通腠理之義也,非風藥而不能為之。故凡小便不利者,不可忘記用風藥宣肺亦能利水。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則水道利,俗謂提壺揭蓋之法也。
  用于通行經絡,凡因邪氣滯經絡者,宜用風藥行經通絡。如補陽還五湯加減和入桂枝、白芥子治氣虛血瘀夾痰濕痹阻經絡。皆是經絡阻滯不通之故,宜借風藥行散之力而通之則效。
  3 風藥治病實用小方
  筆者在臨床上發現簡單的一兩味風藥對一些疾病有明顯療效,舉例如下。
  3.1 皮膚騷癢 荊芥等風藥,發清陽、宣腠理以止癢。處方:荊芥穗。打成粉末搓于皮膚瘙癢處。
  3.2 帶下(清冷稀白) 風藥升陽,則能勝濕。處方:防風。打成粉末與紅糖做成藥丸服用。
  3.3 過敏性鼻炎 荊芥、白芷、蒼耳、辛夷等風藥,發清陽、宣腠理、勝濕、祛風散邪,上通頭頂,外達皮膚,荊芥穗還散入血分且上述四味皆芳香開竅。處方:荊芥3g、白芷6g、蒼耳20g、辛夷20g共打粉末,內服或外用塞鼻。以上四味共打粉末,內服或外用塞鼻。
  4 小結
  風藥在治療內傷雜病時有著廣泛的應用,合理使用常有明顯療效。但若運用不合理,配伍不適當,或久用過用,亦可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蓋因風類藥大多辛溫,多燥多升,易耗津液,升陽,要熟練掌握風藥的秉性、特點,用時一定要分清寒熱虛實,辨證應用。比如燥烈的風藥如羌活、獨活雖可祛濕,但陰虛、陰津不足、口干舌燥、舌紅無苔、脈象細數、大便干結的患者要慎用。如荊芥,祛風還能夠活血,但它炒炭后就能止血,治療宮血、痔瘡出血、牙齦出血等。荊芥、防風配伍辛溫藥,則辛溫,配伍辛涼的藥,則辛涼起來了。白芷也是比較獨特的風藥,不但能夠祛風散寒、升清降濁,還能夠消腫排膿,不但能夠治療鼻淵,還能夠治療婦科帶證、炎癥,另外它有止血的作用。風藥是比較復雜的,故臨床上使用風藥一定要根據病情的輕重、患者的體質、風藥的特性等有針對性地選擇風藥。   參考文獻
  [1]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佚名.神農本草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4]李峰崔,惠平.中藥分類方法略述[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31-32.
  [5]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上·素問)[M].北京:中華書局,2016.
  [6]鄭洪新.張元素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7]張元素.醫學啟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8]賈所學.藥品化義[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9]李杲著.脾胃論白話解[M].賈成文主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63.
  [10]李杲著.《脾胃論》校注[M].程傳浩校注.鄭州: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6.
  [11]彭建中,楊連柱.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12]孫曉光,彭建中.趙紹琴慢性腎病辨治理論和經驗的傳承發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3):320-322,356.
  [13]孫曉光,馬重陽,翟昌明,等.趙紹琴教授溫病學術思想治療發熱性疾病的應用[J].2017,12(11)2724-2726,2730.
  [14]耿賢華,彭建中.五子滌痰湯運用驗案2則[J].光明中醫,2016,31(24):3657-3659.
  [15]吳曦,馮全生,楊序宏,等.國醫大師劉尚義風藥分類及運用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8):3385-3389.
  [16]王東軍,李娜,孫曼之,等.渭南名醫孫曼之運用風藥經驗舉隅[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9(1):36-37.
  [17]劉顯紅,鄭安敏.孫曼之葉氏獲荃飲治療胃痛[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8):77-78.
  [18]王長華.風藥的應用:用藥如用兵[EB/OL].http://www.xazyw.com/portal.php?mod=view&aid=200,2018-06-24/2018-11-20.
  [19]劉景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20]張玉萍.金匱要略[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26.
  [21]王燾.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22]孫思邈.千金方[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1.
  [23]李東垣.蘭室秘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24]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
  [25]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M].吳少禎編,焦振廉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
  [26]吳瑭著.溫病條辨[M].張志斌校點.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4.
  [27]景日眕撰.《嵩崖尊生書》校注[M].劉道清,劉霖校注.鄭州: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8]羅美著.古今名醫方論[M].李飛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9]汪昂著.醫方集解[M].鮑玉琴,楊德利 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0]張遠哲,沈濤.淺論風藥在濕病論治中的應用[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3):29-30.
  [31]王暢,樊旭.“肝主疏泄”理論與不寐證治療的內在聯系[J].亞太傳統醫藥,2018,14(4):106-107.
  [32]吳曦,葉瑜,馮全生.風藥理論探探嘖[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8,24(9):1200-1203.
  [33]李穎飛,龔雨萍.從李東垣《脾胃論》探討“風藥”的運用[J].江蘇中醫藥,2016,48(7):66-68.
  [34]崔淑蘭.東坦運用風藥探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5):142.
  [35]唐昭榮,單兆偉.李東坦風藥妙用淺析[[J].中醫藥通報,2012,11(6):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583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