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83-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師可以根據語文教材內容和表達,選準讀與寫的結合點,借助學生對課文理解和感受延伸,采用仿寫、改寫、續寫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平臺,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一、挖掘語文課文空白
  在語文課本中,許多課文都藝術性地留有“空白”,以觸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其思維發散,情感生發。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總體把握文本資源,創造性的整合課程,準確捕捉訓練點,讓讀與寫順利銜接。
  以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五組為例。課文《少年閏土》中有關于閏土的外貌描寫——“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用圈子將他套住了。”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將“紫色”“圓”“小”“明晃晃”“銀”這幾個修飾性的詞語逐個刪掉,讓學生把刪掉修飾詞后的句子與原句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修飾詞的特點,深入理解潤土是一個健康、天真、活潑的農村少年。讓學生發現文本分析文本與文本,進行直接對話,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初步體會外貌描寫的精妙所在。
  二、創設情境,激發表達欲望
  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是寶貴的素材。因此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需要,讓他們能夠共鳴,有表達的欲望。
  以《窮人》為例,文本中有段關于桑娜的心理描寫——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么呢?……揍我一頓也好。”教師在剖析桑娜內心表白時,可先引導學生理解中心詞“忐忑不安”的含義,在領悟中心詞將心里話的心理描寫表達模式,體會桑娜心神不定的心理狀態。教師創設兩個截然不同的發試卷情景。一是學生拿到了“50分”的語文試卷,會忐忑不安地想什么呢?“100分”的語文試卷會欣喜若狂的想什么呢?進行表達,從不同的時間段過去、現在、未來,從不同的角度,老師、家長、同學自己著手探究,最后從口語表達轉向書面表達,圍繞中心詞寫一段心理描寫。孩子們把自己置身于“50分”或者“100分”這一生活情境去深切感受,利用習得的言語活動經驗,成功地讓人物“活”了起來。
  三、運用插圖,讓“畫”變成“話”
  課文的插圖是一幅幅會說話的畫,它是具有可觀的視覺享受,能給學生帶來直接的感受。教師在講述課文的同時,適當的讓插圖發揮作用,讓“畫”變成“話”,讓學生不僅感受到語言文字之美,還感受到插圖之妙。
  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我的舞臺》中,有一動作描寫特別精彩。——“……翻過去、翻過去、立起來,橫過去,抻、拉、壓、拽……這一連串的動詞,特別有沖擊力,引起學生興趣和思考。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做動作,引導學生體會師傅的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學習基本功的艱辛。在深入探究發現“抻、拉、壓、拽”雖然都是手部動作,可每個動作在方向、力度、和效果上都是不一樣的,鼓勵學生去積累大量的富有新鮮感的動詞;然后聯系課文插圖,指導學生寫小新鳳霞的倒立。這時可邀請班級的學舞蹈的學生給全班示范或者看一個倒立視頻;然后討論倒立動作先后的次序和用詞的精準;最后讓學生有序連貫的描寫一段小新鳳霞道立時的動作。孩子們的描寫變得很有畫面感,成功地將一個動作嫻熟的小新鳳霞“立”了起來。
  四、言盡意無窮,結尾掀波瀾
  文章的結尾留有余地,言盡而意無窮,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從而回味無窮。就是要珍惜這些難得的機會,給學生營造創作的平臺,提供想象和創作的機會。
  六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窮人》,最后一部分描寫——“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你怎么啦?不愿意嗎?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边@便是桑娜說完后接著做動作,且是文章的結束。
  組織學生進行言語實踐,結合本課內容和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想象桑娜拉開了帳子后,會看到怎樣的情景,桑娜和漁夫會怎么說,怎么做?指導學生進行續寫對話。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對漁夫和桑娜夫妻的命運要有自己的認識和判定。對話不但要寫的合情合理,根據練筆的內容靈活的轉換提示語的位置,還能夠延續列夫托爾斯泰留白的風格,讓故事寫完了,卻似永遠不會結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致力培養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通過架設閱讀與寫作的橋梁,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練筆訓練,給予學生具體和精妙的指導。相信只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語文核心素養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簡介:
  黃雪勇(1977.8-),男,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人,一級教師,大專學歷,研究方向:閱讀與寫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42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