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體驗性植物設計的應用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體驗性植物設計對高校校園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當前高校校園植物種植設計存在的普遍問題,闡述體驗性植物設計的含義、發展現狀及其營造要求。以期為高校校園體驗性植物設計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體驗性植物設計;高校校園;營造要求
自20世紀末,大規模高校建設熱潮的興起,校園環境建設備受關注。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海綿城市等理論的普及,生態型校園建設已成為諸多高校新校區建設的發展方向。生態型校園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綜合景觀設計、植物生態學等多學科理論進行構建的綠色校園設計,其中植物造景對生態型校園建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約翰·O·西蒙茲說道,“我們要設計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一種體驗”。如何進行具有體驗性的高校校園植物設計值得人們思考與探討。
1高校校園植物設計普遍存在的問題
1.1缺乏植物多樣性,不重視鄉土植物的運用。
現在高校環境建設存在2種隋況:一種是植物種類相對單一。對于校園環境來說,劃分為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等,植物造景往往以線性設計貫穿整體,輔以局部的點狀、面狀設計。例如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的南大道、北大道以及和平路等,這類線性植物空間往往以“喬——灌”、“喬——草”簡單的植物群落組織。種植喬木種類主要有香樟、雪松、水杉等為數不多的品種,缺乏植物多樣性會影響植物群落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長此以往會導致校園生態系統脆弱化。另一種是缺乏對鄉土植物的廣泛使用。許多高校新校區校園建設盲目追求造景效果,引用一些昂貴稀有的植物種類,忽視鄉土植物的運用?!蛾套哟呵铩柹稀吩f,“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以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可以理解為不同地區的植物種類經過許久的自然選擇,植物群落結構的關聯性相對穩定。勿以效果至上的原則破壞當地植物環境的穩定性。
1.2缺乏合理規劃。
寬闊且整齊的草坪可以被看作是大學精神的體現,這是19世紀初西方高校建設時期受早期景觀設計以及公園設計思想的影響。在我國高校新校區建設浪潮中也多有運用,有些校園景觀規劃設計著重效果,輕視生態,建設大面積開放性草坪。用草皮覆蓋地面從而替代硬質地面雖能夠調整步行者的熱應力,降低反射、蒸發降溫、降低表面溫度,但是大面積草坪面臨使用與保養的矛盾,頻繁使用會造成損傷,如果限制使用,又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大面積開放性草坪在高溫、多雨、多風的天氣里使用頻率極低,規劃設計者忽視這一特點和規律,往往會達不到預期效果。
1.3缺乏體驗性、意境美。
高校校園是師生學習、生活、交流的場所,植物設計作為校園景觀的重要構成部分,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同樣也是營造烘托空間氛圍的重要手段。因為植物結構的單一性、普遍性使得高校與普通市政綠化并無明顯區分。不能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不能利用植物的形、色、味、質以及植物花卉的美好寓意等取法自然、模擬自然從而營造校園環境的意境美。
1.4缺乏文脈性。
不同高校有其獨特的校園文化以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同時校園環境是由人工環境(建筑、人工景觀、服務性構筑物等)和自然環境(水系、山坡、植物等)組成。校園中具有歷史性的雕塑小品、建校初期栽植的紀念林都訴說著校園悠久的歷史。千篇一律的景觀植物設計會加重校園文脈的缺失。植物不僅是承擔著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是大學發展的物質承載者,更是傳承校園精神文化的非物質承載者。
2體驗性植物設計的研究現狀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體驗性設計最初應用在產品設計中,是關注用戶在使用產品中的滿意程度和使用感受的理論。后來,該理論廣泛地應用在環境設計、景觀設計、交互設計等領域。
體驗性植物設計是一種多維度、多元化、多學科交織的設計形式。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說,人類的需求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對于植物設計來說,首先,要保證植物種類的安全性,減少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應用和避免有毒植物的應用,少用揚絮的植物。其次,是滿足感官審美需求,合理利用植物的形態、葉色、花果、氣味、季相等特性創造美觀的植物造景,這些僅是感受的基本形式。最終,通過植物設計與環境造景的組織編排形成的空間體驗使用戶感受到放松、好奇等不同的心靈劇烈活動而得到不同的場所認同感,這是體驗性植物設計所需達到的高級形式。
3體驗性植物設計的營造要求
3.1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植物的多樣性栽植和大比例的鄉土植物運用可以提高校園植物群落的生態穩定性,同時可以有效調節校園區域小氣候。合理搭配各區域間的“喬灌草”復層結構,在大面積草坪的建設時可以結合半開敞式構成,利用灌木和地被花卉有效分割或圍合開放性空間,減少雨季時期大面積的地表徑流造成水資源的浪費,或者結合地形、碎石、濕生植物營造雨水花園,形成合理且可持續性高的植物景觀。在教學區建筑偏多的區域可以結合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形式,能有效調節建筑室內外日照、溫度、空氣成分、風力等生態因子。常見垂直綠化品種有:地錦、常春藤、三角花、珊瑚藤、龍吐珠、凌霄、牽?;ā⒆咸?、南蛇藤等,速生且適宜粗放型管理、生長特性和觀賞特性穩定、滯塵控溫效果好。
3.2聯想性
豐富多樣的植物群落根據各自獨特的形態、色彩、風韻具有美化環境的功能同時具有動態性,例如春季百花芳香,梢頭嫩綠;夏季綠葉成蔭;秋季層林盡染;冬季白雪掛枝,自有暗香。這些特色隨著季節更迭以及植物年齡增長變化形成豐富的變化和發展。另一方面,自三千年前的《詩經》而來就有很多詩詞歌賦給予植物很多美化的寓意和無盡的聯想性。后來山水田園詩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描述植物的佳作。這些文化瑰寶為創作者布局空間和選擇植物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其中有描寫生活情趣、表達人生哲理和歌詠人格魅力,給有限的空間和風景以無限的想象。
3.3參與性
在植物設計的規劃時,應根據以人為本的原則合理組織空間類型。根據不同需求組織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覆蓋空間、全封閉空間、垂直空間,營造不同的種植景觀效果。例如在宿舍樓下,采用較封閉空間設計,保障低層使用者的隱私需求。在運動區,規劃一部分可供休憩和遮蔭需求的場地,盡量保證視線開闊。設計的過程應充分考慮植物與活動的關系,不能過于追求植物造景的豐富多樣性而錯誤配置種植密度,降低空間場所的使用率。
3.4可識別性和教化性
不同地域、氣候等特性帶來的植物種類的差異和植物群落間的組織構成是形成高校校園植物設計可識別性的主要原因。某種環境被使用者感知后,會在使用者腦海中留下環境意象并形成回憶。這是通過在建成的物質空間中發生活動,在行為中讓使用者獲得體驗,稱之為教育體驗,是環境教化性的一個體現。不同的植物品種、組合規劃加之不同的空間環境會增加高校師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會形成潛移默化的良性作用以及品牌特性。例如武漢大學的櫻花步道已被師生乃至社會認可,每年春季都會形成特色景點。在規劃高校之初也可以根據校園文化及其特色進行設計,創造獨特的植物藝術景觀。例如,沈陽建筑大學的稻田景觀,結合雨洪管理同時維護成本低又體現了傳統的“耕讀文化”。
4結語
人創造環境,賦予環境意義,而環境又鼓勵、塑造人的活動和經驗。在具體高校規劃中,體驗性植物設計的各個需求互相聯系,彼此滲透,指引著高校校園植物種植的方向。對自然環境而言,良好的校園種植設計既改善了校園環境質量,又調節了與鄰近區域環境的質量;對使用者而言,良好的校園環境體驗可以增強人的使用和場所的交互,從而達到大學精神的返璞歸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