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輪紋病的防治方法分析與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梨輪紋病也被人們稱之為粗皮病、水爛,是我國梨樹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很多梨園中,枝干的發病率達到100%,很容易影響農戶的經濟收益。闡述梨輪紋病的主要發病癥狀,并從加強栽培管理、清除病菌、長期的適時噴藥、采前以及采后處理4方面,論述了梨輪紋病主要的防治方法,以期可以對相關工作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關鍵詞:梨輪紋病;栽培管理;病菌清除
在我國,梨輪紋病的分布地區和范圍很廣,包括江蘇、安徽和遼寧等20多個省份,南方的梨樹發病率更高。一旦果樹出現了梨輪紋病,樹干和果實成長將會受到影響,嚴重時還會危及葉片。當枝干發病之后,將會導致樹勢早衰、果實糜爛等現象。梨輪紋病除了對梨樹產生危害之外,還會為害蘋果樹、杏樹等。因此,種植者需要在該病防治上提高重視程度。
1梨輪紋病的主要發病癥狀
1.1枝干受害
當枝干受害之后,將會在周圍出現褐色突起的斑點,以橢圓形為主,并以皮孔為中心,直徑大約在5~15mm。另外,斑點的質地十分堅硬,突起處類似于瘤狀,隨著木栓層生成,隨著時間的延續,病斑的周圍會漸漸隆起,邊緣部位上也會出現裂縫,而且還會漸漸加深,構成一個凹陷的圓圈。到了第2年之后,病斑上還會出現很多黑色的小顆粒,并分生成孢子器,擴展面積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最終出現輪紋形態。如果果樹上的病斑十分密集,樹皮表面也會變得更加粗糙,因此該病也被人們稱之為粗皮病,這些病斑一般可以陷入果樹的表皮內側,甚至還會到達木質部分。
1.2果實和葉片受害
梨輪紋病主要是在果實的成熟期發病,剛開始會在果實的表面形成一些水漬狀斑點,顏色為褐色,隨后逐漸擴大,形成大量的圓斑,還會出現明顯的同心輪紋。在發病后期,斑點內部會出現明顯的黑色小顆粒,這也是前面提到的分生孢子器,最終導致果實表面潰爛。通常情況下,果實在發病十幾天左右便全部潰爛,還會溢出茶褐色的黏液,最后,腐爛的果實開始干縮,演變成深黑色的僵果。葉片同樣也會受到梨輪紋病的影響,進而形成具備同心輪紋的大病斑,該病斑在外觀上并不規則,有時近似圓形,還有時能夠出現輪紋。如果葉片之中的病斑過多,將會出現葉片的干枯和脫落現象,影響果樹的正常生長發育。
2發生規律
梨輪紋病主要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等形式附著在病枝上度過冬季,并在雨水的帶動下滲透到枝干,如果氣溫達到了28℃,相對濕度超過60%,孢子便會形成。第1年的分生孢子器形成的很少,但會在第2年和第3年開始大量出現,到了第4年之后,分生孢子器的分生能力開始削弱。梨輪紋病可以通過苗木運輸實現遠距離傳播,而且在陰雨、陰濕等氣候條件下,病害的傳播速度將會變得更快,甚至衍生出流行病害。以華北地區為例,分生孢子器將會在4月下旬開始少量地散發分生孢子,5~6月份最多,之后便逐漸減少。當孢子發芽之后,會經過皮孔侵入到枝干之中,在24h之后完全侵入,經過半個月時間便會形成新的病斑。如果果樹的生長時間處于5~9年之間,病枝干之中形成的孢子數量也會很少,如果達到13年以上,孢子便不會出現。在果實感染之后,其癥狀將會展示的極為明顯,而且該種癥狀一直能夠延續到采收工作結束。如果被感染的幼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內發病,等到成熟期之后,其自身活力也會下降,并不斷向樹枝的各處蔓延。梨輪紋病的病菌可以在樹干組織之中成活4~6年,各個品種之間的發病情況也存在很強的差異性,一般來說,中國梨的發病較輕,日本梨的發病會較重。
3梨輪紋病主要的防治方法
3.1加強栽培管理工作
在梨輪紋病傳播和發病過程中,其病菌類型以弱寄生菌為主,如果樹體的生活力十分旺盛,發病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在果樹種植和管理上,工作人員應該做到合理施肥,重點對氮肥進行合理控制,增施有機肥、鈣肥、微量元素肥料等等。此外,工作人員還要重視修剪工作,將果樹上的枯枝、密枝等去除。果樹的成長維護還應該減輕果樹枝干的負擔量,控制結果量,這樣不僅可以讓果樹獲得更好的成長環境,枝干的發病率也會降低,在抑制病菌數量的同時,避免果實總產量受到影響。除此之外,在幼苗培育過程中,人們還應該做好檢查工作,將發病嚴重的幼苗剔除,避免對其他幼苗產生影響。
3.2病菌清除
為了防治梨輪紋病,種植人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是將枝干病斑刮除干凈。在樹木發芽之前,需要將枝干上的輪紋病菌進行集中處理,避免病菌數量的持續擴大。其次,做好枝干用藥。在果樹的休眠期期間,可以噴鏟除性藥劑,將枝干表面的病菌殺死,降低果園整體的菌類數量。常用的清除藥劑主要有WP100倍液、40%的石硫合劑結晶(30~40倍液)等等。最后,還要做好枯枝的清理工作,清理和修剪落地枝干,不能將這些枝干作為圍墻籬笆的建設材料,更不要使用帶皮木棍作為頂柱。除此之外,還要注重果園周圍其他樹木枯枝的清理,避免病毒范圍進一步擴張。
3.3生長期的適時噴藥
在噴藥時間的控制上,主要集中在落花時的10d左右,也就是5月上旬開始,截止時間為果實膨大時期,也就是8月中上旬。噴藥時間可以根據具體的病情情況來決定,藥劑的殘留期也要根據降雨情況來判斷。在果樹成長的早期階段,藥物保護顯得十分重要,如果是在重病果園之中,可以采取提前噴藥措施,或者是連續噴藥若干次。在南方,一般重病果園的噴藥次數應超過5次,時間主要集中在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和中旬,輕癥果園可以適當減少噴藥次數。如果是在特殊年份之中,噴藥次數應保持在5~6次,并在8月下旬加噴1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藥物需要進行交替使用,否則會對果樹產生傷害,如有機磷殺菌劑和波爾多液的交替使用。除此之外,常用藥劑還包括50%的多菌靈、50%的退菌特可濕性粉劑等。
3.4采前以及采后處理
在病害癥狀有所表現之前,病菌主要出現在梨果皮的皮孔或者是附近進行潛伏。為了避免該病進一步擴散,種植人員可以借鑒梨黑星病的預防措施,采前每隔15d可以噴射1次內吸性殺菌劑,或者在果實采收工作完成之后,利用內吸性藥劑有效處理果實,降低果實的爛果率。在采果之前,可以選擇的藥劑包括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90%的乙磷鋁原粉600倍液,或者是乙磷鋁原粉700倍液等等。梨輪紋病病菌發病最低的發育溫度大約為7℃,如果能夠保證水果在7℃以下進行儲藏,能夠有效控制發病率。
4總結
綜上所述,梨輪紋病的出現與氣象條件以及枝干的輪紋病發生情況存在直接關系,而且在氣候條件適宜、越冬菌量較高時,梨輪紋病的發病率將會更高。除此之外,越冬分生孢子器在吸水之后會出現明顯的膨脹現象,還會出現分散傳播等問題。因此,種植人員需要通過有效手段來預防和治理梨輪紋病,避免其大范圍擴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