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腎蟲病的診斷與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從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方面對豬腎蟲病進行了闡述,并總結了針對性防治措施。
關鍵詞 有齒冠尾線蟲;臨床癥狀;診斷要點;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2-020-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10
Abstract The pathogen, epidemiology, 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wine Kidney?worm(Stephanurus dentatu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Stephanurus dentatus;Clinical symptoms; Diagnostic points;Comprehensive control
豬腎蟲病,學名豬冠尾線蟲病,是由圓形目(Strongyloidea)、冠尾科(Stelhanuridae)、冠尾屬(Stephanurus)的有齒冠尾線蟲(Stephanurus denta?tus)寄生于豬的腎盂、輸尿管壁和腎周圍脂肪等處所引起的一種豬常見線蟲病。該蟲還可少量寄生于肺、肝、腹膜及膀胱等組織內,主要引起患病公豬性欲減退,甚至失去配種能力,母豬不孕或流產,仔豬生長遲緩,嚴重者食欲廢絕,甚至死亡。豬腎蟲病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南方各省分布較廣,呈地方性流行,東北地區也有該病的發生,是對豬群危害較大的寄生蟲病,嚴重影響了我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诖?,文中從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方面對豬腎蟲病進行了闡述,并總結了針對性防治措施,旨在為該病的科學防控提供參考。
1 病原
1.1 蟲體特征
1.1.1 蟲卵 有齒冠尾線蟲卵殼薄,個體較大,大小為(90~125) μm×(50~70) μm,呈灰白色、長橢圓形,兩端鈍圓,卵內含32~64個深灰色的胚細胞,卵殼與胚之間存在較大的空隙。
1.1.2 成蟲 有齒冠尾線蟲成蟲新鮮時體壁較透明,呈灰褐色,隱約可見內部器官;蟲體粗壯,形似火柴桿;口囊杯狀,囊壁肥厚,口緣有一圈細小的葉冠和六角質隆起,口囊底有6~10個小齒。雄蟲長2.0~3.0 cm,交合傘較小,腹肋并行,基部為一總干;側肋基部亦為一總干,前側肋細小,中側肋和后側肋較大;外背肋細小,自背肋基部分出,背肋粗壯,其末端分為4小支;交合刺不等長或兩根等長;有引器和副引器。雌蟲腸3.0~4.5 cm,陰門靠近肛門。
1.1.3 特性
(1)對溫度的敏感性。有齒冠尾線蟲蟲卵在8℃時經4 d,絕大多數死亡;12℃以下不能發育;12~16℃經6 d可孵出幼蟲,但孵出率較低;在19、22、26~28℃溫度下,分別經43、36、24 h開始孵化;35℃時孵化時間更短,孵出率可達80%。
(2)對濕度及陽光的敏感性。有齒冠尾線蟲蟲卵和幼蟲對干燥和陽光直射的抵抗力很弱,卵和幼蟲在21℃以下溫度中干燥56 h全部死亡;蟲卵在32~40℃的干燥或潮濕環境,處于陽光照射下,經1~3 h全部死亡。在潮濕土壤中的第1期幼蟲和感染性幼蟲,在30~40℃陽光照射下,于3~5 min全部死亡;幼蟲在完全干燥的環境中僅能存活35 min;
(3)對化學藥物的敏感性。有齒冠尾線蟲幼蟲一般生活在土壤表層2 cm深處,因此不易受化學藥物的影響,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蟲卵和幼蟲對硫酸銅、1%敵百蟲、煤粉皂液等溶液均不敏感,不能被殺死;對5%燒堿溶液和漂白粉(含有效氯濃度1%~4%)稍敏感,經15 min后方能被殺死。
1.2 生活史
成蟲寄生于腎盂、腎周圍脂肪囊和輸尿管壁組織形成的包囊中,包囊有小管與尿道相通,雌蟲產出的蟲卵,隨尿液排出體外。在適宜的外界環境中(26~28℃,適宜濕度和充足的氧氣),經1~2 d即能孵出第1期幼蟲。第1期幼蟲的活動力很強,頭端鈍圓,尾端尖細,體長471~499 μm,腸壁由兩行錐狀細胞組成,每行16個,經24 h后進行第1次蛻皮變為第2期幼蟲,再經2~4 d進行第2次蛻皮,變為第3期幼蟲,即感染性幼蟲。
感染性幼蟲侵入豬體內的途徑有2條,即經口和經皮膚:經口感染的幼蟲鉆入胃壁,經3 d后進行第3次蛻皮,變為第4期幼蟲,離開胃壁鉆入腸壁進入血管,隨血流經門脈到肝臟;經皮膚感染的幼蟲鉆入肌肉,經72 h進行第3次蛻皮,變為第4期幼蟲,鉆入血管,隨血流到肺,再經體循環到肝臟。進入肝臟的幼蟲,在肝臟中寄生約3個月,最后1次蛻皮后,穿過肝包膜進入腹腔,再移形到腎臟,并在腎盂、腎周圍脂肪及輸尿管壁組織中形成包囊,在包囊內發育為成蟲。
自感染性幼蟲侵入豬體內到發育為成蟲共需6~12個月,少數幼蟲移形中進入腰肌、脾臟、脊髓等其他器官,但均不能發育為成蟲而死亡。
2 流行病學
豬腎蟲病感染機會很多,帶蟲豬和病豬是其主要的傳染源,糞便中含有的蟲卵污染豬場,可引發各品種、年齡階段的豬經皮膚或口腔感染發病。感染豬每日排出的蟲卵甚至超過100萬個,這些蟲卵和感染性幼蟲對外界各因素的抵御能力很強。該病常發生在19~30℃的潮濕季節,幼蟲多分布于豬舍的運動場潮濕處或墻根,當豬只在這些地方躺臥或掘土刨食時,感染性幼蟲就很容易鉆入豬只皮膚或被食入從而感染豬只。
3 臨床癥狀
無論病豬大小,病初均出現皮膚炎癥,體表有紅色小結節和丘疹,局部淋巴結腫大。隨后表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亂,行動遲緩,消瘦,貧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豬走路時后軀左右搖擺,跛行,后肢無力,喜躺臥,有時繼發后軀麻痹或后肢僵硬,不能站立,拖地爬行。尿液中帶有膿液,或白色粘稠絮狀物。公豬性欲減退或失去交配能力,母豬不孕或流產,仔豬發育停滯,嚴重的病豬食欲廢絕,多因極度衰弱而死亡。 4 病理變化
尸體消瘦,體表可見皮膚丘疹,淋巴結或小結節腫大,內臟器官的病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1 泌尿系統
輸尿管壁增厚,有數量較多的包囊和膿腫,內常有幼蟲或成蟲;腎盂結締組織增生,有膿腫;膀胱粘膜充血,膀胱外圍有時也存在成蟲包囊。
4.2 肝臟
肝臟硬化、腫大,包含多個包囊和膿腫,內有幼蟲;結締組織增生,切面可見幼蟲的鈣化結節;肝門靜脈中有血栓,內含幼蟲;腹水增多,內有大量成蟲。
4.3 肺臟
肺臟和胸膜壁中可見結節或膿腫,膿液中含有大量的幼蟲。
5 防治措施
5.1 自繁自養與嚴格引種
提倡大型豬場堅持自繁自養,如需從外地引進豬時,必須進行隔離檢疫6個月,在此期間要經常觀察豬只體況與排尿,同時堅持每周尿檢1次,在隔離檢疫期間尿檢全為陰性,并無可疑癥狀者,方準與本場豬合群飼養。
5.2 定期蟲檢與驅蟲
預防性驅蟲,對全場豬每年要進行2次驅蟲,仔豬斷奶后進行驅蟲。疑有腎蟲病感染的豬場,必須經常觀察豬群健康狀況,每月堅持尿檢1次,若發現病豬或帶蟲豬,立即隔離,及時治療。
5.3 加強豬場管理
喂給富有營養的飼料,尤其注意補給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增強豬只對疾病的抵抗力。保持豬圈舍和運動場的清潔干燥,調教豬只在固定地點大小便,經常注意清除豬圈舍、運動場地面糞便和積水,定期用1%~4%漂白粉、5%燒堿或10%~20%新鮮石灰水進行消毒,以殺死蟲卵和幼蟲。
5.4 藥物防治
5.4.1 驅蟲凈 20~30 mg/kg·bw,拌在飼料內喂給,或按10~15 mg/kg·bw,肌肉注射,可抑制病豬排卵,并對成蟲有殺滅作用。
5.4.2 左旋咪唑 10 mg/kg·bw,配成5%的水溶液,肌肉1次注射,驅蟲效果可達55.8%~87.1%,并能抑制成蟲排卵77~105 d。
5.4.3 噻苯唑 按0.1%~0.4%的比例拌料飼喂,對移行中的幼蟲有較好的效果。
5.4.4 硫化二苯胺 按0.5 mg/kg·bw,混于少量精料內,每天分3次飼喂,連服2 d。2次/月,可殺滅豬尿中一部分蟲卵和排出的蟲卵所孵化的幼蟲,使其不能發育為感染性幼蟲。
5.4.5 中藥方劑 可用貫眾、檳榔、苦楝皮、鶴虱、蛇床子各9 g,以6 g甘草為引,加1 000 ml水煎至500 ml調入少量精料內,喂給10~20 kg的仔豬,早晨空腹給予,可獲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夕香,張麗,顏瑞華,等. 豬腎蟲病的診斷與治療[J]. 中國獸醫科技,2004,34(7):71-72.
[2] 劉麗,王雪巖,吳明權. 豬腎蟲病的診斷與防治[J].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5(5):32.
[3] 殷超,梁俊明,李羽中. 豬腎蟲病的防制[J]. 肉品衛生,2000(12):35.
[4] 宣長和,等主編. 豬病學[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 袁春兵,陳民君. 豬冠尾線蟲病的診治[J]. 中國獸醫雜志, 2005, 41(2):56.
[6] 李猛,王鐵良,劉孝剛. 豬冠尾線蟲病的診治[J]. 現代畜牧獸醫, 2005(5):39.
[7] 王璟玲. 一起豬冠尾線蟲病的診治報告[J]. 福建畜牧獸醫,2008,30(1):19.
[8] 惠阿林. 甘南州蕨麻豬腎蟲病診斷與綜合防治[J]. 畜牧獸醫雜志,2009,28(1):131-132.
責任編輯:劉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294.htm